每年,参加培训年会时,我都会有一种感觉——培训行业是一片净土。
这里有精心打造的培训产品,有倾囊分享的名师专家,有渴望交流的企业培训从业者……
知识,有价但纯净。
然而,有人却把它变成镰刀,挥向了无辜的韭菜。
路人甲:你说的是“成功学”吗?
“成功学”这三个字,虽然还流荡在社会中,但我感觉已经过气了。因为某天我猛然发现陈安之抖音号的个人介绍上,短短地写了两个字——作家,感觉好佛系。
路人甲:那你说的“他们”是谁?
且往下看
知识网红(某些)
前段时间,有人问我学没学科目一。
我当时很惊讶,驾照都拿了15年,而且从来没有扣过分,学什么科目一?
殊不知,这是一个梗,是一个叫“安安教练”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女生,抖音直播教科目一,3天涨粉300万,每次直播授课人数10万+,每天成交几十万……
更有趣的是,听课的人大部分是有驾照的。
她为什么这么火?
大家可以去网上看,毕竟这是在渣男决战热搜之巅的当下,还能有一席之地的热点。
如果人人都打着传播知识的口号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乱中取胜,那么这个汹涌着知识浪潮的时代,就会变成马里亚纳海沟,让人窒息。
这种浮躁,仿佛在告诉很多培训人,你们为之艰苦奋斗的事业,发展的尽头竟是黑丝。
抖音上知识博主越来越多,所教的内容都是一小时精通、一天学会、一周实现变现年薪百万……这些听起来美梦般的词汇,常常用来作为垃圾上的糖衣,广而告之。
挣钱,只要合理合法,干什么都行,我无权干涉。
但是,请你别“玩弄”知识!
流量明星(某些)
很多知识网红,好歹还是知识领域里的专业人士,只不过剑走偏锋而已。
如果连专业都做不到,还能讲课?!
曾经有人对我说,你这么能说,是个当讲师的材料。年轻的时候,听完这句话我会沾沾自喜。
做了15年培训后,再回想起来,会讲课和会讲话是两件事情,而且太能说往往会影响培训效果,因为你可能会下意识的满堂灌。
没想到,“会讲话=会讲课”却成为了很多流量明星的底层逻辑。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培训展会,门口一张海报宣传《奇葩说》第X季XX强辩手要讲公开课,而讲的内容居然是“有效沟通”。
我当时没太明白,难道是“辩论式沟通”?
去了后来才发现,还有讲历史的、讲职场的、讲情感的……
这个逻辑比较明显:我靠表达能力出名了,有了大量粉丝,他们爱听我讲话,而培训不也就是讲讲漂亮话嘛,而且培训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所以我就靠培训发财了!
前几年有一位网红大V叫咪蒙,2017年的时候开通付费专栏《咪蒙教你月薪5万》,很快订阅人数就接近10万,课程价格为49.5元,当年保底收入也有200多万了,后来订阅人数逐渐增多,价格就提升为99元,最终通过这个课程的盈利预计能超过千万。
我们最期待咪蒙出的课程是:如何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如何写出100万+的刷屏级文章等等,因为咪蒙当年可以说是“宇宙第一网红”,她在这方面是有一定权威的。
但她为什么选择职场课程呢?答案很简单——
- 课程制作简单,内容信手拈来,打个信息差而已;
- 普适度高,覆盖人群更多。
虽然这可能成为商业的标杆,但却是对知识的一种“亵渎”。
她的方法、经验、案例,听上去漂亮,实际都是废话。原因很简单,她又不是职场达人,讲什么职场。
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的诞生伴随着无限希望,人们寄希望于靠买课弥补认知沟壑,缓解焦虑,仿佛只要交了钱,就可以获取知识,但买完之后可能会更焦虑了,不仅没有学到什么,还当了一次韭菜。
大厂大咖(某些)
以上提到的两种人,大多抱着捞一笔就跑的心态,也没想干到退休,甘愿当一朵昙花。可有些人,想问天再借500年。
以前社会上一些厉害的企业,叫做“世界500强”,现在招聘网站上提到更多的是“独角兽”“头部企业”“一线大厂”。
他们是很多民营企业的标杆,中小企业的老板愿意花钱向标杆学习,但任正非、柳传志、雷军这些大咖哪有时间给他们单独讲课,就连股神巴菲特也只给了一顿午餐的时间,后来发现来宾的玩法太新奇,也都放弃了。
所以,孕育而生了这种“学XX”的培训。
诚然,确实有一些大厂的退役高管,总结了很多方法、经验、倾囊相赠,悉心指导,人家实至名归。
但是,也充斥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冒名顶替、招摇撞骗,去收割企业老板的智商税。
倒霉的是谁?
企业的员工。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讲“学XX”的老师,也不知道履历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从哪搞来的课件,反正一通吹嘘获后得到了某个中小企业老板的信任,邀请来公司讲课。这可能会发生这么几件事情——
- 整个HR团队,从上到下也不敢评审老师和课程,只有赶紧组织运营的份儿;
- 老师在教室里疯狂播放了500页PPT,拿着几十万扬长而去;
- 一帮被强行拉来的学员,听得云山雾罩,头昏脑涨,恶心犯困;
- 最要命的,老板下令,学完之后要立刻开展工作;
我们……我们……我们还是先清理一下手机内存吧。
如果只是演讲,我没意见,“得到”每年一次的“时间的朋友”,就叫跨年演讲,就是启发认知,人家不叫跨年培训;
如果你就卖PPT,我也没意见,挂网上卖去,我们公司里不设摊位。
但是,打着培训的旗号,让我们拍了两天PPT是几个意思?
不要问我,你对培训的定义是什么?演讲和培训的区别是什么?你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怎么理解的……
我就问一句话,你的培训敢不敢写个课程目标,然后实现它。
图片来源于《中国梦之声》
以上三位大神,你们那些黑丝知识、流量知识、李鬼知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又没犯法,我佩服。但请不要以培训之名割韭菜了,或者欢迎你们来培训行业,先好好地学习锻造一下,就从《培训师的职业素养》这门课开始吧。
作为受众,怎么才能不被割韭菜
作为受众,需要想明白一件事情:你是要课程还是要结果?
我在很多培训中,都向学员调研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曾经自费参加过一次培训,而且还觉得学有所值的经历。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考证类的,比如考驾照、考职业资格证、考学历证等等。
为什么愿意学?
因为有结果。
周星驰有一部经典电影,叫《喜剧之王》,里面有一个桥段,是说柳飘飘去听尹天仇讲课,学习怎么表演,结果她嘲笑教的内容没用,还拿椅子拍了尹天仇一顿。结果回到酒吧,用尹天仇教的方法捞了一大笔钱,转天就去找尹天仇,还丢给他一沓港币,后来甘愿拜尹天仇为师学习更多的表演技巧。
图片来源于《 喜剧之王》
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学员主动为免费培训掏钱的故事。
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掏钱?因为教的有用。
学之前自己有明确目标,才能知道教的有没有用,否则被割了韭菜还蒙在鼓里。
不要盼着速成,如果速成可以的话,那天下的人就没有工作能力上的差别了。
你的目标可以是启发智慧,扩宽视野,学会几个洋气的词语和概念,也可以是学会一个技能,寻求一个职业发展的机会。最怕的就是潜意识里抱着学会一个技能的目标去听了一个拓宽视野的课,还回来抱怨说被割了韭菜。
那些没有培训目标的课程,那些不“逼”你产出结果的课程,那些尽是老词新说的课程,你还是少花钱吧。带着一种知识焦虑而去学习,学习之后没有收获反而更焦虑,然后去下一个地方再学习,再焦虑,终究变成一颗长生不老的韭菜。
这篇文章,我希望很多不是培训行业的人也能看见,我想说的是,培训≠割韭菜,在这个行业里还有很多优秀的机构、讲师做出千锤百炼的产品,在为知识的传播做着贡献,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所以,还请相信我们。
听懂的请举手。
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