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认知方法下载(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

自从2019年在得到app上付费购买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听完,又时而温习,却一直没有写一篇总结。就写个听后感吧,说一下我对《认知方法论》的总体印象。它到底在说些什么?

就从这个课程的名称来看,它说的是认知,还有方法论。那么,什么是认知?这个词经常会被用到,比如,你可能会说,“在我的认知里面,这个事情应该是...”,或者说,“这件事情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在这两句话里面,认知的含义就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包括各种知识、常识,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他头脑中已知的一切。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每个人有限的生命里,知道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所以说,认知有其局限性。认知的局限性表现在广度和深度这两个维度,广度不足,就是知道的不够多,深度不足,也就是理解的不够深刻。就比如说对“认知”这个词的认知,如果只是简单理解为上述的“一个人头脑中已知的各种知识”,那就肤浅了。

《认知方法论》这门课程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什么是“认知”。另外,它还教给人们如何认知,也就是方法论,其中涉及一些具体的手段。例如,课程中提到,在战争时期,有一种了解敌情的手段,叫做“火力侦察”:为了摸清敌人的实力,派出一个小队攻击一下,从敌人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中就可以看出其实力。这两天放假在家又看了一下电视剧新三国,在赤壁之战的那段剧情中,周瑜为了摸清曹操水军的实力,亲率一支快船队伍闯入曹操水军营寨,结合周瑜的那段台词,可以看出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火力侦察”的例子。

吴伯凡

火力侦察这个例子是课程中讲述格物致知的章节里面提到的,“与物格斗,才能获得真认知”。另外,课程里还提到知行合一、犯正确的错误等理念,在我看来,这些都可以统一纳入到知行合一的范畴。虽然课程里面有专门讲述知行合一的章节,不过主要强调的是王阳明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句话的意思,都是在阐述已有认知对于行为的影响,以及行为如何强化已有的认知。其中说到王阳明的心学,“你心之外没有世界”,这个观点初一看还以为是唯心主义,实际上我们不妨认为它是对一个人已有认知体系的定义。另外还提到刻意练习、强化神经元之间的高带宽连接,也就是在已有认知范围内,通过多次反复的践行,巩固和强化它。然而,有一句与王阳明的意思有点相反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认为,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说明知行合一的意思。从知到行,是从已知世界出发,而从行到知,是向未知世界的开拓。因为在未知的世界里面,没有什么认知可以非常明确的指导行为,在这样的条件下采取行动,不可避免的可能会犯错,比如火力侦察就是在完全不知敌情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战役,要冒着这支侦查队伍陷入敌人包围圈而全军覆没的风险,但是却可以获悉敌情,为后续战争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犯正确的错误,就像是一局博弈,以最小可能的损失来博取最大可能的获利。正如一些真知灼见,就需要我们不停的尝试,只有犯了各种错误之后,才能真正寻得。

真知,就是《认知方法论》所要强调的认知,而不仅仅是了解、知道的各种知识而已。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的开放性,人们认为自己已知的东西,其实都只是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一个概念,或者模型而已。它往往并不是那么精确,也不能在所有情况下发挥作用。我们要对认知有更深刻的认识,就需要明白这一点。《认知方法论》从各种角度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也提到了各种方法,其中知行合一就是一个能高度概括这些方法的理念,也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因此,认知和方法论是一个整体,就像知行合一,只有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讨论,才能明白如何来构建我们的认知,以及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

以上这些,算是一个简单的读后感,后面再详细的总结一下《认知方法论》里面说到的方方面面。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