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听这门课的时候,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只是在通勤路上听听音频,有一天无意听完之后,看了文稿,然后再看看后面的留言,突然发现原来所谓订阅这个知识付费,除了显示爱学习这种逼格,其实毫无所得,于是重新思考,将每日早起看书,改变为学习这门认知课。听音频、看文稿,写留言,看别人的留言汲取营养。
当学习完之后,脑子里仿佛一片空白,脑子里除了几个能够显示逼格的诸如认知生态位、认知阑尾、认知治理、意义炼金术、钟型云型思维....术语,好像就无所得。
于是静心下来,再次翻看原来的文稿,试着把这学习 好心得写得有趣一点,却发现写不出,说明了我的 认知升级之路还很长,也许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不断 想修行,以“事上练”来不断让自己的认知升级。
一年时间,学习完《认知方法论》,却发现自己无知了。
从刚刚开始的随便听听,到一次无意看留言后,重新上路学习,听音频、看文稿、写留言, 难懂晦涩的知识,有输出的学习,让自己在拥抱了认知痛感后,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当回想这门课的时候,脑子里只是闪过一些诸如认知生态位、算法、认知治理、意义炼金术、钟型云型思维.....术语,仿佛走过沙滩的脚印,留下了痕迹,却被海水一冲而过。
静下心来,想了一下,这门课里提到了要有输出的学习,才是最好的认知,那么试着把一些学习感悟,记录一下,虽然很浅薄,但是也要不断前行。
我们总是想通过认知升级来掌控这个世界,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书,听了不少大师的课,不断的输入式学习就能脱胎换骨,其实最终的结果,却收效甚微。要不那句“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也不会成为经典的语言,流传于世。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充满不确定性,不是你付出了,就必有你想要的结果。因此我们就是要去拥抱认知的不确定性,让我们的人生在未知中不断有更多的故事,那怕这些故事有精彩,有悲伤,但是我们直面不确定性,将认知的“云型思维”深深的植入我们的脑海深处,那还有什么可怕的了?
有时候我们总是想得太多,行动的太少,总觉得需要不断的计划好,不断的做准备。正如现在人们总是在焦虑,总是怕生活的不安定,不断的给自己加压,为好的生活做准备,其实我们所有的努力,本是享受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也许放下这种执念才能真正前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很多学习,可以“事上练”,我们不要有那么多犹豫不绝,于是我们就先上路,遇见未知,拥抱变化,不断修正,达到目标。
当面对人生的烦杂,也许在乱麻般的生活中挣扎,那么怎么来面对了?奥卡姆剃刀告诉我们“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们深深喜欢无意识的拥有很多东西,其实东西多了,并非快乐。于是我们需要有一次认知的断舍离。"以简驭繁,化繁为简"也许会是我今后的一种生活哲学。
认知的治理比认知的囤积更为重要,我们可能对于各种信息总喜欢收集收藏,或只是一目十行的看看书,就在心理上满足了,我已经学习了,我已经提升了,其实这些都是虚妄。认识治理是让我们对于学习的知识有输出,比如教就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只有这样才会是自己的知识。
复杂的三个层次,组装一个汽车都算是简单的事情,造火箭算是复杂的事情,那什么是超级复杂的事情?带娃(教育孩子),是一件超级错综复杂的事情。为什么带娃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了,因为你今天说的一句话,他认为是正确的,明天他就认为是错误的,如果你胆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他,光这几个字的化学反应都不知道是什么量级的。孩子本生就是一个时刻在变化的过程,因此认知的场景变化,需要不断的调整策略,才能应对,因为等到孩子18岁后,是不可能重新再来一次的。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事情,有没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了,答案是没有的。想想,要应对这件事,也许只有做的事情,用概率的方式,不断调整方法,学会做好第三选择,以来面对不确定性。
算法和数据,犹如水能载舟的关系,常常有人在问船是谁造的?不是那一个人,那一个工厂,是大海造的船。我们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如果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学校,这背后用到的就不是单纯的数据,而是算法了。算法不是不让我们去犯错,而是学会如何正确的犯错,只有我们知道错,排除错,才会留下正确选择。有一本书里说,所谓精英,就是和社会算法相关的人,而大众都是数据。
凌乱的写了这些,其实很多也是迷蒙的,不过坚信,有输出的学习,好过只想不干的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