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效应是什么意思(让人警惕的“标签效应”:别让一个小小的“标签”,毁了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招募了一批性格较痞气,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兵,要求每个士兵每个月向家里写一封信,这封信的大致内容是说:自己在战场上如何奋勇的杀敌,以及在队伍里面如何的听从纪律,服从指挥,表现优异。

没想到半年之后,这一个小小的改变,真的让这些士兵像信中所写的内容一样改变了。

这就是“标签效应”。


人一旦被下了某种结论,就会像商品被贴上标签一样,会自觉地按照这个结论做事。

在日常生活中,不乏一些“标签效应”。

“好标签”也许能让人做出积极向上的改变,而“坏标签”将有可能把人拉入深渊。


01

浏览知乎时,看到一个网友的分享。

这位网友就深受“标签”所害,但是幸而,他的内心比较坚定,能够坚持本心。

他的整个小学到初中就一直被“标签”包围,这些标签大部分都是恶意的。

这些标签令他一度抑郁寡欢,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觉得自己就是标签所标注的那一类人。

他小学的班主任说:“你未来,绝对是社会渣滓。”


这句话,也许是一位老师,正在气头上的随口一说,但是这个标签,却深深地影响了他。

甚至,差点一语成谶。

一个“坏标签”,差一点就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的去给一个人定标签,也不要轻易的给自己定标签,尤其是“坏标签”。

02

一个“好标签”也许会给不少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但是,如果这个标签对你来说是一个严重的负担呢?

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中,卖车也要给员工发红包的老大哥。虽然这个故事很不现实,但是实际上真的有很多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


充面子在外面请客吃饭,借钱给兄弟、朋友,自己的孩子老婆“吃糠咽菜”。

还有,明星艺人光鲜亮丽的外表,让不少的人夸赞、羡慕。

粉丝们还会纷纷给自己的哥哥、姐姐贴标签:“吃不胖、超努力、高才生、多才多艺......”

让一个人一直维持好的形象会很累,到最后撑不住了,被曝光了。

大家会说,形象崩塌,大跌眼镜。


03


很多事情,我们都要辩证地去看待,标签效应也是如此。

标签效应

它不是绝对好,也不是绝对坏。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面对“标签效应”,我们可以利用好的标签让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但不要让“标签效应”捆绑你。


永远记住自己是标签的主人,不是标签的奴隶。

最后,无论被贴上了什么样的标签,你永远都是你自己,不要为了一些闲言碎语来努力硬撑一个角色,也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给自己的人生下定论。

我们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口中。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