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效应议论文900字(标签的效应)

1972年出现过著名的假病人实验,这个实验由美国心理学系教授罗森汉恩博士进行的,罗森汉恩博士招募了五个人来假装病人,五名男士三名女士,其中包括一位精神病学家,一位画家,一位二十多岁的研究生,一位家庭主妇,一位儿科医生,三位心理学家。他们都告诉精神病院的医生,他们幻听严重,除此之外,他们的言行举止正常。给的问诊信息都是真实的,除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职业之外。最后他们被诊断为“狂躁症型抑郁症”。

这八个人被关进精神病院之后,他们所以的言行举止表现正常,没有再出现幻听的现象,也没有其它精神病理学上的症状,但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护人员识破,结果在这些病人陆陆续续要求出院时,医护人员却不同意,原因是他们已经被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医生认为这些病人的病情在不断加剧,“妄想症”越来越严重,假病人与人交流被看作“异常交流行为”,他们认为假病人做笔记都是一种精神病病情的新发展,以至于做笔记被医护人员作以“异常书写行为”记录在他们的病历当中。

也就是说这些原本没病的人被贴上精神病标签后,就顺理成章地变成精神病患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符,这种现象是由于被贴上标签而引起的,故而被称为标签效应。

通过上面的实验不难看出一旦医护人员确立了对某人的印象,认为对方有精神分裂症,就会产生固有印象,会不自觉的把对方的一切行为举止视为反常行为。因此,有时候“病人”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医生”的眼力和判断力。

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原因在于在于标签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有时候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就会往所贴标签的方向发展,如果你被贴上的是积极的标签,那么对你的影响就是正面的;反之,如果你被贴上一个消极的标签 ,那么对你的影响就是负面的。

比如有一个人小时候开始,父母邻居都因为他的调皮而经常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刚开始没觉得有什么,但久了之后,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真的是个坏孩子。久而久之,这个人的行为就不正当起来。长大了可能会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也可能会成为精神小伙,甚至犯法。

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下属,你是否尝试过转变一下对他们的态度呢?一旦被贴上不好的标签,那么这个人无论做得多好,别人看他的目光还是会有颜色的。

我们不要被负面标签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我安慰打气,让自己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如果不把积极的自我暗示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也只能是县花一现。


标签效应

#情感点评大赏#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