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有一位与晴雪相同命运的商业风云人物。他就是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
可以这么说,李嘉诚是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从而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他白手起家,在逆境中艰苦奋斗的历程,实际上是香港经济发展最具特色的缩影。
李嘉诚从小就喜欢读书,一看到书就如饥似渴地看个没完没了,无论是读小学,还是读初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为此,父母十分欣慰,下决心不论怎么贫困,也要供他读大学,将来成为一个栋梁之才。不料1943年,父亲李云英年早逝。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分钱,反而给他留下了家庭的重担。
李云临终前,哽咽着对李嘉诚说了两句话:“阿诚,这个家从此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啊!阿诚,阿爸对不起你……”
由于对父亲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年仅14岁的李嘉诚谢绝舅父继续供他上中学的好意,决心辍学打工,养家糊口,要挣好多好多的钱。14岁的少年只有一个信念,要担起家族的重担,要对得起去世的父亲。
残酷的生计迫使李嘉诚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商之路。
李嘉诚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如果不是客观所迫,李嘉诚经商的可能性不大。李嘉诚后来回忆说,就是立业之初,他的理想还依然是“赚一笔大钱,然后再去搞教育。”
李嘉诚走肿了双脚行遍港岛,却依旧求
职无门。十四五岁的孩子闯入社会,难免遭受许多难言之苦。
在李嘉诚“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舅父庄静庵让李嘉诚到他的中南钟表公司上班。完全出乎母亲和舅父的预料,李嘉诚的回答是:“我不进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最后,李嘉诚终于凭毅力、韧性
,真诚在港岛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一份工作。在这里,每天需工作10个小时以上,凌晨5点就要到茶楼,给客人端茶送点心。李嘉诚每天早起晚归侍候客人,倒茶、擦桌、扫地不停地做。
李嘉诚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还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其李嘉诚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还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其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去证实自己的揣测;其二是揣测顾客的消费心理,既要真诚待客,又要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出腰包。不久,李嘉诚对顾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就完全掌握了,谁爱吃虾饺,谁爱吃肠粉和辣椒,谁爱喝红茶,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都心中有数。他能让顾客乖乖掏钱,当然也讨得老板的欢心,李嘉诚成为“春茗”茶楼加薪最快的堂倌。但是,李嘉诚总觉得茶楼工作难以出头。为了学习技术,一年后,李嘉诚辞别老板,到舅父的钟表公司任职。
开始,舅父庄静庵只让他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就偷师学艺,仅半年时间,他就掌握了钟表的装配及修理的有关技术。
庄静庵很快就对少年李嘉诚刮目相看,将李嘉诚调往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1946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辞别舅父庄静庵。因为他此时已有了强烈的独立思想,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一条路,在舅父荫庇下谋求发展,收入稳定,生活安逸;另一条路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但要艰辛的多,充满风险。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今后做大事业!所以,17岁的李嘉诚离开了发展势头极佳的中南公司,而去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了一名小小的推销员。
上门推销,是李嘉诚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
这段经历与茶楼侍候客人和坐店销售钟表皆不同。后者顾客已有购买的意向,而上门推销最初只是一方的意向。对方有没有买的意图?需不需要你的产品?你如何寻找客户、联系客户?你与客户初次会面该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客户没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发他的合作意向?建立了购销关系的客户,你又该如何巩固这种关系?
五金厂出品的日用五金,比如镀锌铁桶这一项,最理想的客户,是卖日杂货的店铺。大家都看好的销售对象,竞争自然激烈。李嘉诚却时时绕开代销的线路,向用户直销。靠着诚实和勤奋,李嘉诚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销了100多只。家庭用户都是散户,一户家庭通常只是一两只。高级住宅区的家庭,早就使用上了铝桶。李嘉诚来到中下层居民区,专找老太太卖桶。他很清楚这点,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出了一大批——因为老太太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诚的义务推销员。
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以销促产,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阿诚是第一功臣,但就在这时,李嘉诚又要辞职,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但他仍不回心转意。
李嘉诚去了塑胶裤带制造公司。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重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制品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特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趋赶时髦的风气所淹没。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但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成为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
塑胶裤带公司的老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一年,开发出10多个产品。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前后又20多人做过推销,真正能胜任寥寥无几。
老板自己也常常出去推销,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其而遇。李嘉诚成了塑胶公司老板手下的败将,酒店更青睐塑胶桶,而不惜废掉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
不打不相识,李嘉诚虽败在塑胶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销才能深得老板赏识。老板认为,李嘉诚未推销出白铁桶,问题在白铁桶本身,而不是他的推销术火候欠佳。老板有意与李嘉诚交朋友,约他去喝晚茶,诚心诚意拉李嘉诚加盟。李嘉诚同意了。
塑胶裤带公司有7名推销员,数李嘉诚最年轻,资历最浅。另几位是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经验丰富,已有固定的客户。
李嘉诚心高气傲,他不想输于他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3个月内,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李嘉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他认为这样才会奋发。
塑胶裤带公司在港岛的西北角,而客户多在港岛中区和隔海的九龙半岛,李嘉诚每天都要背着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然后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赚钱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坚持与不泄的努力,方能成为巨子,慢慢打磨自己,从失败中得到证明,得到真理,相信大家并非池中之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下期再告诉大家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