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诏安溪南乡出了二名进土,一位是陈天价,一位是陈丹心,二人双双拜在名士阮朝蛟门下,陈天阶聪明好学,而陈丹心懒惰又调皮。大家都认为他朽木不可雕,阮朝蛟先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耍先生肯用心,,引导得法,学生肯用功,就会有出息。阮朝蛟先生以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他抓住陈丹心年轻好动的特点,给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循循引导,先生善引经据典,打比方,用启发的教学方法来激发陈丹心对学习的兴趣。
阮朝蛟先生的学堂办在南山渡头庵边。上课时,学子们都非常专心,只有陈丹心常常打瞌睡,回答问题牛头不对马嘴。惹得学子们时时哄堂大笑。再说,这学堂背山面溪。西面有许多山坑水田,一旦放学,学生们常去捉青蛙,陈丹心懒惰,总.是抓的最少,同学都笑他一无用处。
一个夏天的下午,下了一场雷阵雨,放学后大家都去抓青蛙,陈丹心捉了一只大蛤蟆问先生:"这能吃吗?"先生哈哈大笑说:"终薯(蛤蟆)好吃不在路上跳,好比你与天阶,天吤与你一起来学习,現在已跳龙门,金榜题名。只有像你这种无用,沒出息的人,还呆在这里,默默无闻。就像这只蛤蟆,就是臥在路上,人们見了
都厌恶,看他不起,因为他既是沒用又不能吃的东西。先生一席话,深深打动了陈丹心的心灵,激发起他上进学习的热情,他狠下决心,勤奋学习,昼夜苦读。有一次为了一个生词,他连夜走了五里多路,从溪南乡来到渡头庵向老师請教,阮朝蛟先生望着手提灯笼的学生感叹道:"孺子可教也。"自此先生更加认真教授,学生也加信努力,常言说,玏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三午苦读,陈丹心终于在乾隆十九年考中了进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老师育人,要因材而异,只要教育得法,朽木也可雕成材,同时也激励年轻人要努力上进,不要变成被人看不起,无用的“终薯"。(诏安土话称蛤蟆为“终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