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让很多人产生了“社交恐惧”,由此引发了很多与“社交恐惧”和流量经济相关的话题。本文以“人均社交恐惧”为背景,分析了“一人饭”、“情商课”等感性商业成为各行业财富密码的原因。推荐感兴趣的童鞋阅读交流。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交朋友?
知乎的网友对这个问题给出了997个答案,排名第一的答案只用了73个字就秒杀了一批小论文:
几十年前,鲁迅还能表达世情,他的朋友圈也是。
朋友圈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朋友。领导、老师、兄弟、同事、客户交织在一起。一句话错了,喝一壶就够了。也许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死亡场景。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越复杂,你就越习惯于小心翼翼地措辞。当你展示成绩的时候,很容易让人觉得你是在炫耀,或者是没见过世面。有事最好不要发。闭嘴比删除更有效率。
除了语言,年轻人在行为上也有类似的精神压力。当他们想到A时,他们的想法扩散到A1 A2 A3…到达马里亚纳海沟。他们的大脑越活跃,压力就越呈指数增长。
在现代建筑的电梯里,比急停更恐怖的是电梯门打开时熟人的面孔。通常,像豌豆射手一样,他们会立刻变成植物人。
遇到熟人,总要自下而上挑脚积蓄能量做决定打个招呼,突然关心:“正好在路上,要不要一起去?”他们会立刻后悔刚刚做出的决定。
电话无异于突然的死亡邀请,迫使你在反抗和屈服之间挣扎。杀剧本是挑战生理极限的延时自爆:为什么有人能从一个只会说话的游戏里学到快乐?
在社交失格的过程中,社交恐惧坚信别人是地狱。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当他们像一只迷路的狗一样孤独的时候,还有这样一种取胜的可能。“这仍然是一个很好的资本手段。”在资本眼里,没有社交恐惧,没有社交黄牛,只是价值倍增的工具...
一、“有趣”的灵魂,靠社恐发财微博里有个热搜话题#七个人怎么选床?
一位准大学生网友曝光了一份宿舍方案,希望大家帮忙选床。
网友们献计献策:“开关门的声音,开灯关灯的声音,灯光,空拉直吹风的声音,卫生间冲水的声音……”纷纷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但最后社会恐惧几乎是一票否决。
去年“社会牛X病”风头正劲,相关名词冲到微博热搜第六位。
在Tik Tok上,“社交牛X”的话题已经播放了15亿次;很快,《社交之死》《社交之牛》作品累计播放量超过10亿;哔哩哔哩也被各种二次创作视频弄得血淋淋的。
视频中的博主们就像在社交恐惧的池塘里游荡的鱼,带着一丝与尴尬绝缘的牛批症状...
在KTV唱《月亮之上》,在海底捞为服务员鼓掌,在蜜雪冰城店高喊“你爱我,我爱你”,在网吧熄灭网瘾少年的电脑,甚至在太古里的激烈竞争中,你都可以把老法师的长枪吸在自己身上。
在社交场合,他们成为狂野的社交破壁人,与灵魂拉扯,与命运签下对赌协议。他们每一次破墙,都是在人群中决定自己的生死。
其实他们针对的目标流量就是刷手机的社会恐怖分子。
2020年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Sounding联合发布的一项调查中,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观察社交牛的行为和周围人的反应,就好像别人为自己做了这件事,自己可以代替自己经历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同时,我们也不必真的去承受这类场景带来的现实压力和后果,以极低的心理成本去体验出格行为的“快感”。这是在广大社会恐怖分子中传播的“社会牛视频”的流量代号。
茴香豆中的“茴香”二字有几种写法,社交恐惧的“恐惧”有几种成因。
不同的社交恐惧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表现,而不同的社交恐惧可能来自相同的原因,这恰好契合了短视频平台推荐算法对社交恐惧的个人量身定制。
一个好人怎么会害怕社交呢?
有研究表明,起因可能是曾经被老师家长责骂羞辱的童年阴影;或者观察别人经历社会死亡的影响。
比如过度保护的家庭氛围;或者你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然进入了一个怪圈;即使是由基因决定的,沉默也是铜锈的先天胎记...
在社交恐惧中,有这么一小撮“励志社交恐惧”想要打破恐惧,赢回生活。平台会给他们“高情商社交”、“人性社交”、“富二代社交经验”、“如何让朋友爱死你”等内容。
他们希望通过总结别人的经验来获得人际交往知识,他们希望有社交能力和勇气来大胆地“破冰”甚至“搞自己”,以便获得更多的机会或资源。
小红书,在“仙宠”(在现实世界中过着充实生活的人)里跑来跑去,传授社交技巧和经验,颇有市场。比如“高情商社交”这个话题,已经被浏览了6000多万次。
博主“加文Gavin”作为一个专业的格格不入者,通过内容转化获得了不少话语权。他的第一篇职场社交笔记被赞了近2600次,被1900多人收藏。
在此之前,他的内容更多的是与投资工作和日常生活相关,笔记被赞只有三位数甚至两位数。
在金融界,社交恐惧自然与KPI绝缘。“我的工作与金融有关,我每天都需要与高情商的人交往,所以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经验和想法,”文佳说。
如果社交相关笔记的数据继续改善,文佳还将尝试创造更多的社交技能内容。在他看来,社交技能内容在中国目前处于蓝海,这个领域有很多延伸的话题可以探讨和讨论。
事实上,社交恐惧的细节早已泛滥,在微博、头条、Tik Tok、自动驾驶汽车、哔哩哔哩和各种招聘app上都有。有些人甚至靠职场社交恐惧、约会社交恐惧、人情社交恐惧赚了大钱。
博主“爱甜奶饼”根据国内高校开学时间节点,有意识地创建了校园社交场账号。它的小红书粉丝11000,微博粉丝40000。
然而,洞见人性“社会阴暗面”的1620万粉丝博主卢展卡却爆了肺腑之言,甜言蜜语,尽人皆知。
再加上职场智慧文章、饭局社交文章、男女交流文章、销售专家文章、高情商幽默文章的内容细分,不仅是流量,更是变现。
其付费栏目60天实现146万。35天后,这个数额达到了500万…
许多其他平台提供分发他的课程。最终,“陆战卡”团队开发了近20门课程,分发到全网数百个平台。
卢展卡也出书,他的社会资本两个月卖了6万套,一套三本,销量近20万。
二、“躺平”社恐,无处可躲“情商高的社会阶层”有天然的bug,其结果相当难考。
课程卖给社会恐惧之后,如果不能马上看到结果,或者课程的结果受到很多变量的影响和控制。“励志社交恐惧”根本无法知道是哪个变量让他们赢回了自己的生活。
博主可能会卖狗肉,或者买一些有安慰剂效应的内容。他们可能需要3-5年才能走出社交恐惧。就算有效,也是这些课程的结果吗?
平躺可以吗?
可惜在资本眼里,只有价值增值的工具,不同的社会可能有不同的收割姿态。
阿里研究院数据显示,95后、00后中,独自看电影的比例高达54%,独自点外卖的比例达到33%。
类似的数据显示,商家和平台开始跟随社会恐怖分子的行为倾向,围绕吃喝玩乐推出一系列服务和产品。
“作为一个逃避社会的人,我其实很喜欢云舞?!"
现实的恐慌阻挡不了虚拟空集群的浪潮。腾讯和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显示,90后充满了表达欲和强烈的情感需求。
现实中,沉默寡言、认同感少的年轻人自然更愿意在网上找乐子。毕竟这是他们更熟悉更舒服的地方。
要想进入网络上最大的云夜总会,享受极乐世界,首先要成为一只“狗”,也就是一只小狗。
没有人会在意你在勾山勾海的“勾人夜店”做什么。只要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跳得再差也没关系。你可以坐在角落里听音乐。可以称之为一个社会的舞蹈试验田。
秀狗夜总会位于哔哩哔哩的直播区,每天晚上9点到10点营业。只要发“创造人物”弹幕,社交恐惧症的人就可以创造自己的网络cheems小狗开始跳舞,甚至狗朋友都在凌晨两点蹦跶。
秀狗夜店老板Upmaster“秀狗夜店老板”,粉丝80万,每晚直播间不下万人,经常占据日榜第一,最热一夜60万人。
除了日常业务,夜店还参与了b站的第一个虚拟电音节:超链接电音节。情人节当天还与王者荣耀合作推出“峡谷舞动专场”。
甚至有人害怕每天晚上在小狗夜总会门前等着,催促老板早点开门,说秀狗夜总会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那云夜总会的快乐虽然是瞬间的泡沫,但却能让他们在茫茫的网络中立足。
除了修复夜店,在打字句尾加个左括号拯救生命,在线性格测试,社交恐惧社区的树洞...社交恐惧的生活方式都是虚拟的空吗?
但是,社交恐惧不能只沉迷于0和1的虚拟世界。社交恐惧的情绪和行为之间也存在“飞轮效应”,这一点被证券公司的研究人员所糟蹋。当然,这对于社会恐惧来说是恶性的。
研究表明,社交恐惧在互联网上的真实损失得到了补偿。如果他们过分依赖网络作为满足自己的方式,在虚拟空的互动中获得的短暂舒适体验,会带来现实中更强烈的孤独感、焦虑感和依赖性。
也会更加回避现实社交,在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中一直恶性循环。如此强大的心理动力,隐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难以知晓。
因此,现实是横卧的社会恐怖的最终归宿,而我们祖先的智慧是无限的。在没有互联网连接的唐宋时代,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人,不想见面也不想打招呼。
你可以用扇子遮住脸,心平气和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也不会被认为粗鲁。这种社交恐惧操作被称为“泡面”。
《清明上河图》中的“卞面”
快进到现代芬兰,被称为社交恐惧症之国,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精神故乡。这片土地上的人更善于与孤独相处。
他们的幸福不需要建立在外界的肯定上,但是他们有能力去寻找幸福。粉丝心照不宣的社交距离和社交恐惧基础设施在这里泛滥成灾。
在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幸福报告中,芬兰人的幸福感在156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与芬兰相比,日本的社会恐惧有些可悲。2015年,日本媒体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的受访者曾躲在厕所里独自吃饭。
在职场受到惊吓的日本群居动物,最早是在厕所里找到了自己世界之初的宁静,一个悲伤的名词:“便壶饭”就这样诞生了。
在我们互联思维和新商业模式的加持下,社交恐惧过上了更体面的生活。比如,为了缓解在厕所吃饭的无助感,社交恐惧餐厅应运而生。
精致的小隔间,餐厅嘈杂环境中的半封闭独立空房间,为社交恐惧者营造一个体面的用餐环境。小隔间配有充电设施和无限时间的Wi-Fi。
首先,客户在门口的自助点餐机上下单。每个人都有一个小隔间,店员在窗帘后面提供食物。如果你想添加食物,你可以按桌子上的铃,整个过程不会被别人打扰。
此外,打车软件可以要求司机“不要聊天”,取消社交场景的“健身镜”等智能硬件流行,无人酒店、AI面试、迷你KTV开始出现...
在过去的两年里,许多超市和商场都有小玻璃房间,两把高脚椅,两个麦克风,一个屏幕和一个闪烁的迪斯科球。这是迷你KTV的标准。
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线下迷你KTV市场规模达到68.6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10亿元左右。
这些类似电话亭的设施往往位于商场的角落,可以用窗帘遮住。隔音效果极佳,避免了社会恐怖分子被迫在公共场合唱K的尴尬。他们不用预约,不用抢麦,比传统KTV还贵。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流量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钱赚。商家和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解决他们的社交恐惧,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三、你可能不是真正的社恐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社交恐惧”,但就像“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一样,谈社交恐惧不谈程度也是耍流氓。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对4000多名18-35岁的年轻人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其中有40.2%的人表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其中,52.7%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能力,55.6%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
这里注意,有40.2%的人“表现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也就是年轻人感到社交恐惧症,说明他们有社交恐惧症,这不一定是真的。
其实很多自称“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可能只是害羞内向,不想社交,不想说话。他们还没有达到社交恐惧症的严重程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在现实中沉默寡言,而网络却成了他们的私人后花园。
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症(social焦虑症)。这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和恐高症、强迫症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焦虑症。
2017年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近4%的签约人口有2.84亿人患有焦虑症,居各类心理健康障碍之首。
IHME,全球疾病负担
而且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发作时,往往会伴有恶心、出汗、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痛苦的生理反应。在严重的情况下,他们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病情。
现在社交恐惧症标签的泛化和定义的下降,对于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资本和流量面前,无论你是在职场上处处吃亏,愤怒又无处发泄,是想靠高情商课程翻身的“励志社交恐惧”,还是被各种无人酒店、无人餐厅、迷你KTV呵护的“躺平社交恐惧”。
被大都市制造的“社交恐惧”的放大标签所框定,无论是拯救社交恐惧,还是关爱社交恐惧,都会变成凝视和被消费,而真正的社交恐惧,只能继续被别人误解,大家的注意力应该转向别处。
社交恐惧是可以治愈的。
目前社交恐惧的主流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焦虑应对方法与放松技巧的结合、思维重建和暴露疗法。但这种疗法绝非易事。
让社交恐惧在真实场景中排练或者想象和描绘在放松状态下会增强其焦虑感的场景。这对于重度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相当于往伤口里撒盐,25%的患者会在身体暴露中选择退出。
为了提高治疗质量,诞生了VR+CBT技术。患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想象场景,迈出治疗的第一步。
如今在网上搜索社交恐惧,依然可以看到满屏的“克服社交恐惧”、“走出社交恐惧”、“拯救社交恐惧”,或者“社交恐惧怎么了”、“社交恐惧无罪”、“社交恐惧正在流行”。
流量速度太快,什么样的社会恐惧新标签不稀罕,稀罕的是要理解。
希望真正的社会恐惧能被温柔对待,而不是被淹没在流动的河底。
本文由@互联网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题目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