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商通贷官网登录)三家头部消金机构去年净利润暴增,转型小微经营贷探路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晏延上海报道截至3月14日,从事消费金融的小额贷款机构中,招联消费金融、陆金所控股、360数码分公司公布了2021年年度业绩,均实现了营收和年度净利润较上年增长。

其中,陆金所控股和360数码分公司的年报数据显示,两家机构正在逐步将重心从消费信贷领域调整到小微企业贷款领域。与此同时,许多贷款机构最近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这种模式广泛推广是否可行?

三所院校“两位数增长”

招联消费金融连续两年净利润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因此业界颇为关注。3月12日,股东中国联通公布智联2021年成绩单:全年净利润30.63亿元,比上年16.68亿元增长80.6%;营收159.33亿元,比上年的128.16亿元增长24.3%。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报告期末,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为1496.98亿元,较去年末的1083.11亿元增长38.2%。

相比往年,招联消费金融这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8年至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分别为69.56亿元、107.4亿元和128.16亿元,其中2019年和2020年同比增速分别为54.4%和19.33%;净利润分别为12.53亿元、14.66亿元和16.68亿元,2019年和2020年同比增速分别为17%和13.78%。

消费金融招聘告诉记者,2021年,国民经济持续复苏,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进一步恢复,助推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回暖。截至2021年底,招联金融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5亿。

作为寻求IPO的企业,智联招聘最近也有大动作。2021年10月,在联通和招行两家母公司的支持下,招联注册资本从38.69亿元增至100亿元,成为消费金融行业首家注册资本100亿元的企业。

无独有偶,3月10日,在美股上市的lufax Holdings(NYSE:LU)公布了2021年全年业绩,显示总营收同比增长18.8%至618.35亿元人民币,全年净利润达到167.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1%。此外,陆金所控股已对2022年全年业绩给出指引,预计全年总营收将达680亿-693亿元,全年净利润有望增至186亿-189亿元。

Lufax在2021年的表现远超往年。比如,2020年,陆金所控股总营收520.46亿元,增长8.8%;净利润122.7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136.02亿元,同比增长2.1%。在疫情影响下,两次涨幅均呈个位数增长。即使是2019年,在营收、利润等基数较小的情况下,增速也远不及2021年。

3月10日,360数码分公司(QFIN。US)公布财报。公告显示,公司2021财年年报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57.82亿元,同比增长65.35%;[/s2/]营业收入166.36亿元,同比增长22.65%。记者经wind查询,360数码分公司2022年和2023年全年营收预测为189.45亿元和208.35亿元,净利润预测为62.34亿元和70.03亿元,相对乐观。

华泰证券今年2月对360主题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不确定性正在降低。目前,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已基本纳入金融监管框架,行业整改完成一半。研究报告认为,不确定性在下降。在零售信贷领域,监管的重点包括资本和杠杆要求、开展征信业务的合规性和许可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随着监管的加强,行业壁垒有望上升。

30数科正在进军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与消费贷款相比,小微企业贷款市场更大,贷款期限更长,符合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预计2022-2024年,360数字支行将保持20%左右的新增贷款增速。

商通贷

《改变战场》怎么样?

值得注意的是,如上所述,360数码分公司等机构也逐渐涉足小微企业贷款市场。

财报显示,360数字支行2021年为小微企业提供授信额度302亿元,全部为信用贷款,其中首笔贷款占比70%。360分行在其年报会议纪要中表示,中小企业贷款平均贷款额为5万元,部分25万元以上的贷款提供给较大客户。去年12月,烟草零售商的信贷额度占其中小企业贷款的20%以上,交易额环比增长106%。

lufax控股公司也是如此。上述陆金所控股2021年全年财报也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零售信贷业务新增贷款增长14.3%,达到1516亿元,其中80%流向小微企业主,综合贷款率持续降低。

记者对比后发现,这一比例在2021年第四季度为80%,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为74.4%和63.1%,呈逐年上升趋势。

除了360数码分公司和陆金所控股,一些拥有小贷牌照的贷款公司也将目光从消费贷款转向了小额贷款。比如,瑞士瑞信银行推出新产品“税贷”;小曼金融推出“小微加油站”,为小微企业主提供总额20亿元的低息信用贷款;字节跳动拿下小贷牌照后,去年底还推出了“商人专属贷款”,最高额度30万,年利率7.2%-18%;靠拿贷款“扭亏为盈”的信业科技2021年三季报也显示,单季服务小微企业48.8万户,同比增长398%,环比增长20%。单季促成交易金额79亿元,环比增长27%,占本季度促成交易总额的21%。

相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牌照限制和业务范围限制,利用小贷公司拓展小微企业业务显得相当顺利。从目前的监管政策来看,重点从消费贷款转向小微企业贷款更符合监管趋势。但监管一直警惕诱导过度消费。

3月14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谨防过度借贷营销诱发风险的提示》,提醒消费者了解消费信贷相关政策和风险,防范过度信用透支消费风险,提高法律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风险提示》特别提到,部分机构利用大数据信息和精准跟踪,在挖掘用户“消费需求”后,不顾消费者综合授信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等实际情况,过度营销,诱导消费者提前消费。,导致消费者信用过度、负债超过个人承受能力等风险。消费者应当知道,使用消费信贷服务后,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期偿还本息费用。信用卡分期、信用贷款等利息费用不一定优惠,按年化率计算的综合贷款成本可能很高,过度授信容易导致负债过多。

"有时对于微观经济来说,消费信贷和经营性贷款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一家小额贷款机构的中层管理人员向记者坦言,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包括零售、批发、服装贸易等,占用资金的情况很普遍。有时候应收账款严重积压,有中大额消费需求的时候,我们就去贷款机构借钱,表面上是为了消费,实际上是为了做生意。“只要不划红线,消费贷款机构也希望往这个方向探索”。

主业从消费金融转变为小微企业经营贷款的模式能否被广泛复制?

有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怀疑。他认为,消费金融机构熟悉的风险控制措施与服务小微企业的措施完全不同。后者需要评估借款人的行业、产业、技术、产品、市场前景、投入产出水平和企业管理。从事消费金融的机构很难一下子成功转型。消费金融贷款的额度一般是几千元到几万元,而小微企业的贷款往往是十几二十万元。消费金融机构也很难把握贷款的“适当性”,很有可能把50万借给只能贷5000的人。此外,要向中小企业贷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从事消费金融的机构来说,这种人员成本是否会叠加到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上,值得观察。

另一位放贷机构人士表示,很多消费金融机构“线上基因强”,但“线下基因弱”。他们尝试过推20、30万授信额度的小微企业,但对于一个没有强大电商渠道支持的借贷机构来说,风险大,成本高。

“线下网点必须有,规模必须放大,时间必须足够长。不管风险能否控制,流动性管理和资金成本是很多机构面临的问题。”上述人士表示,如果是银行支持的机构,流动性和资金成本可能不是问题,但对于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小贷机构来说并不难。而且一旦客户资质下沉,很容易导致后续的流动性风险和催收问题。“毕竟消费金融船小好调头,一年12期为主。经济不好就马上‘关门’,第二年就不给这个客户贷款了。小微企业贷款三年五年放。今年经济还不错。明年经济形势不好,贷不到款怎么办?”

“另外,管道下面会不会有团队也很重要。要接地气才是核心竞争力,还要有江湖气息。”上述人士表示。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