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最近到了,相信很多朋友受疫情影响,可能无法上山祭拜了。但是你知道全国各地都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吗?
在广东,清明扫墓叫扫山,崇山,崇清。清明节期间,广东出现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扫墓、祭祖、郊游是广东人节日的主要习俗主题。趁着这个机会,一家老少去山里乡下郊游。广东人非常重视祠堂和祖先,祠堂、祠堂、祖坟的祭祀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清明节的时候,不管是在海外还是离家不远的地方,都要回来一趟老家,和父母一起去祭祖。清明节也成了家人团聚的日子。广东有“走清朝”“走一走”的习俗。“踏青”不同于“踏青”,是指踏青,亲近自然。踏青是一家人或一群人约好去扫山。每年祭山时,先清除祖坟周围的杂草,然后扎纸,供奉金猪、鸡鸭、鱼、鲜果饼、饮料等贡品。是用来膜拜的。祭拜仪式结束后,用鲜果和茶水当场把猪切开摆宴,或野餐,或回家摆宴。清明节是广东祭祖的盛大节日。有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举办清明节,吃清明宴的习俗。男女老少都参加,场面盛大而热闹。
港澳的清明习俗和广东大致相同。在清明节,香港人通常会去祖先的坟墓祭拜,点上香烛和碗,清除杂草,并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虽然香港大部分墓地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的交通依然拥堵。为了避免人满为患,人们习惯错峰祭拜,却不一定遵守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清明节是澳门的法定假日。扫墓祭祀是澳门居民非常重视的习俗。澳门人把清明节称为“正清”,清明节称为“兴正清”。每次清明节前后,除了自带香烛和鬼纸,“行在正清”的人还会带上烤肉或一整只乳猪、水果、糕点、酒祭祖。
在浙江,清明俗称祭扫清明,或“祭坟”祭拜太公。各地的风俗不同。有的地方清明祭扫坟墓,有的地方清明必须扫墓。一般人们早几天拜太公,先拜太公,再拜祖先。清明祭扫时,先给祖坟“培土”或“培土”,即用簸箕把土收集起来,加在祖坟顶上。祭品摆好,先点蜡烛,再点香,按人数给香。高级牧师祈祷,然后大家一起跪拜。节日过后,孩子们可以分享清明节。最后收拾好祭品走人。所有的坟墓都要去祭拜,所有的祭品都是一样的程序。旧时清明节,祭祖。祖先崇拜有三种:家族祭祀、宗族祭祀和祠堂祭祀。清明节,祠堂大门大开,宗族家庭进行祭祀,堂内悬挂着祖师画。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祭祖。仪式中使用了所有的猪、全羊、全鸡和其他种类的水果。节日过后,儿孙们会分组,设宴款待族人。场面会很盛大,仪式会很隆重。座位的位置会有老有少,按辈分、贫富的顺序,最年轻的拿着水壶。建国后,庙会供品很少。现在只有家族祭祀,每家都有斋戒祭祖的桌子。
清明节的习俗在江苏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泰州人在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用七片柳叶泡茶。据说喝了它可以改善视力。武进县方茅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的日子,村民们争相祈福。徐州人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也叫“(“墓”的读音是“林”,指的是坟地)。清明节将至,徐州人会陆续去扫墓祭祖,最迟不超过清明节。清明上坟,除了列出酒品、佳肴、点香烛、烧鬼纸祭祖,还要给祖坟添土;徐州清明节不仅吃蒸菜、绿饺子,还插柳、上坟祭祖、藏骨、扫“金银灰”、踏春。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踏青,每年清明节前后有近千万人前往扫墓。由于促进了墓地的繁荣,相关的遗址主要分布在苏州、嘉兴等其他省份。何况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小吃。它的主体是用糯米粉,掺入青艾草(草汁)做成的青饼,一般是豆沙馅或芝麻馅。对于上海人来说,清明节祭祖,团拜是必不可少的祭品。
清明节的习俗在安徽省的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在清明节,赤县,妇女们制作米茧来祭祀蚕,祈求蚕和桑的丰收。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坟树上挂纸钱,称为野鬼;合肥家家户户都习惯在门上挂柳枝,去墓地祭拜先人,去郊外踏青。除了祭祖和扫墓,清明节还有郊游、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体育活动。
海南人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还有念诵祖训和家规的民间传统。海南各地都建有‘祠堂’,大多在清明之际举行祭祀活动。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吟诵悼词,歌颂始祖琼的功德。“在民间祭祀的过程中,需要背诵祖训宗族的规范,而这些祭祀仪式、祖训、宗族规矩都是美妙的歌谣。”海南人扫墓时,会祭出猪、鹅、鱼、饼、果等祭品,并焚香化险为夷。还有同姓居民在祖坟上抓猪拉羊祭祀,祈求子孙后代繁荣昌盛。清明节祭祖有两种。第一,祭祖。在一户或几户人家,家里的祖宗牌位前摆着“三祭”、干饭等祭品,大家跪拜。“祖先”祭祀后,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所有同姓宗族参加。把准备好的祭品拿到祖坟前祭拜,除去杂草,添加新土。
按照广西的习俗,晚上扫墓是忌讳的。清明祭祀要按祖辈进行,先扫祖坟,再扫家族坟。按照习俗,祭扫的程序是先打扫墓地。如果墓地在山上,墓地的杂草要清除。然后就是牺牲。过去,人们习惯于向亲戚的坟墓提供食物,酒,水果,纸钱和其他物品,熏香和敬酒,然后磕头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和哀悼。在广西,很多人会提前做五色糯米饭,有三种动物(鸡、猪肉、鱼),表示儿孙们丰衣足食,一年有余。节日过后,亲戚朋友会在附近举行宴会,这被称为“野餐”。
闽南侨乡非常重视清明节,闽南清明节的习俗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其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祭祖:周日中午,每家每户都要做“湿饼”(春卷),带上祭品,到大厅、祠堂祭奠自己祖先的灵魂,房子的主人,基金会的主人。福建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一般来说,有两种扫墓日期。泉州的习俗是清明节前后几天。在漳州,有些人选择在三月三上思节附近扫墓,而客家人通常在春节后扫墓。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如杂草、树木)后,先祭拜土地神,再祭拜祖先。祭拜结束后,用小石头在坟墓上贴上“墓纸”,表示坟墓已经修好。清明,福州,东郊游客很多。大部分都是捡野菜煮了吃,也就是所谓的“煮菜”。惠仁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笛。泉州吃“润饼”,做“眼脚”,是一种球形小吃。据说清明节吃他的脚可以增加他的力量。十岁以下的孩子也在清明节玩彩旗。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给坟墓加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房子,避免夏天漏雨。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祖坟公祭后,全家人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和菜肴,称为“房食”或“水会”。鲁北至今还保留着南北朝时期“斗鸡”的习俗。这一天,沿海县城的孩子们会互相顶煮鸡蛋。谁先打破鸡蛋谁就输了。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稻牛”。有句话说得好:“千骂万骂,一顿清”。
湖南长沙将扫墓称为“悬山”,称为“前三日后七日”,即清明节的前三日和后七日为扫墓期。有一系列扫墓活动。一般要先清理墓地,把墓地里的杂草连根拔起,在墓前插上“挂山条”祭拜。长沙的清明插柳,叫“忆起岁月”。清明节,永州,凌晨汲水,数月之后,味道依旧。特别适合酿酒。新田县农谚:“天晴了,一切都会成真”。
在湖北,清明节的习俗因城市而异。清明节有“挂纸”的习俗。有些人用彩纸做灯笼和横幅,挂在祖坟上,放鞭炮祭祀。平坝、三阳、罗店、宋河等地有携带香案、整猪到墓地祭祖的习俗。在黄石扫墓时,人们要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祭祀食物,焚烧纸钱,为坟墓培育新土,折一些新鲜的绿枝插在坟头上,然后磕头拜,最后吃酒回家。
云南各地风俗不同。有的地方会在清明节前后,一家人会邀请几十个人买好菜,带上锅碗瓢盆,一大早就出发去山上找地方做饭空。中午会在墓前祭祀酒食水果,烧些纸钱,缅怀先人。
在川东、重庆万州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个女人带着吃的喝的去郊外野餐。认识或者不认识的男人可以坐在桌边玩得开心。在四川什邡等地,妇女将荠菜花蘸油,抛入水中,视水面花纹而定,称为“油卜”。在成都,炒饭团是有卖的,有彩色的点和线,叫做“开心丸”。
江西省各地也有差异,比如时间的选择。永丰县的清明扫墓在清明节持续“前三天后七天”,而九江则习惯在清明节前三天和后四天扫墓,称为“前三天后四天”。袁州大多数人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只有少数外出工作的人会在清明节赶回家扫墓。新县清明祭扫,以春饼为例。永丰县除例行祭祀仪式外,还以米粉为果,称为茧果,或以糯米压成饼,浇上糖汁,称为米果。冷食的遗风还是有的。在黟县,清明节是由男女共同举行的,没有参加。
清明节贵阳老人用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卤菜、凉菜;卤菜和凉菜。除了拿纸钱和香烛,人们还会拿一串用纸剪成的纸,挂在坟前,俗称“挂青”。
兴县明确,公婆互赠纸钱,互拜坟墓。富县家家户户都在清明节请名山泉水给一位神献上礼物。它被称为“游泳”准备祭祀,以祈求丰收。通州县清明过后,柳枝插门;并且用纸钱贴在树干上,据说可以防虫防蚁。洛川县清明小笼包为食,包子被装饰成鸟和蛇的形状。据说介子推到绵山时,有鸟和蛇保护着他,所以作为纪念品。
青海人在清明节时有一些独特的习俗。青海人的清明节始于春分后,俗称“田舍”。从田舍出发,我们要每天准备上坟扫墓,一直到清明节。西宁的传统祭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12个大馒头。准备的食物有酒、米汤、奶茶和肉。上坟烧纸后,点起煤火,把各家带来的食物收集起来,放在火上加热吃。男人猜拳,喝的彻底。女人们坐着聊天,捡起一些散落在坟墓上的祭品,拍拍泥土,吃了起来。据说吃了坟上的祭品,牙就不再疼了。
祭奠鲜花、植树、撰文悼念、网上祭奠,逐渐成为甘肃过清明节的时尚。过去,老兰州人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舍”开始,到清明节结束。“田舍”也被称为第一个牺牲日。“田舍”在民间有一个简单的算法:“九到十天是田舍”。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大部分地方不烧香烧纸,所以说清明的墓是白的。原因是寒食节禁火,清明节是寒食节。而山西北部大部分地方都要把钱和其他东西全部烧掉,理由是不烧掉就不会到祖宗手里。大同等地习惯白天上坟,晚上在家烧钱帛。在晋西北的河曲等地,带酒带菜上坟是老习俗。祖先祭祀后,在墓地吃喝,意思是和祖先一起吃喝。在山西南部的闻喜等地,上坟要在嵌有枣糕的土堆上打滚。传说你为死去的老人挠痒痒。在晋中介休等地,坟前的供品是面饼,形似蛇。回家后把面饼放在院子里,吹干了再吃。老年人注重治病,其源头是因为寒性食物禁火。
河北扫墓烧纸钱讲究“清明早,十一晚”。上坟烧纸在清明节前一周就开始了,但是清明节那天很少有人上坟。河北南部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全城男女都出去踏青,看花,摘菜,簪柳。有句话说得好:“晴空不会穿柳,美人面庞出美人头”。东安县清明植柳看花。在节前的第五天或第七天,一些人牺牲了他们的坟墓。清明节当天,在自家的大厅里祭祖。永平以寒食前一天为蛆日,制作酰基酱。官方祭祀祭坛。清明节,元县,又称花节。人家买花买宴招待客人。
在北京,除了扫墓,还有徒步、插柳、放风筝等活动。另外,清明节之所以吃冷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在绵山被火烧,晋文公下令禁火,只吃冷食。
公明县,女婿也牺牲了岳家的祖坟。人们祭祀青苗、牛王、红山神。孟津县清明在麦田里种下了青苗。北宋时,“赐新火”是盛行于皇室、政府乃至各行各业的重要习俗。它在每年的清明节举行。仪式上要熄灭旧火,钻木再生火,把火种交给百姓,以除旧布新之意。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所以清明节因地而异。有二月二号的,也有三月三号的。清明节,台湾漳州人,农历三月初三。台湾省的风俗和闽南相似。台湾省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从元宵节后开始,日期由各家自定,一直到清明节。台湾省的人们扫墓习俗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扫墓,仪式和祭祀的东西都比较简单,大多只供奉一些年糕、点心和糕点;二是修祖墓,祭祀仪式相当隆重。祭祀仪式一般包括各种祭祀礼品、十二种蔬菜、点心、糕点等。扫墓时,必须在坟周围放置“坟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上都压着小石子,你得在墓碑上放一摞。这种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修墓,也就是修祖坟,全家人会围着墓吃红鸡蛋,蛋壳撒在墓地上,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
早年印尼华人在数百个姓氏的祠堂里祭拜祖先。由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宗族成员聚集在会所里祭祖。居住在印尼的华人延续了清明节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孝为诸德之首”。孝道在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中排在第一位,扫墓祭祖就是孝道的一种表现。清明节前一周,印尼华人开始购买纸钱、蜡烛、花篮和“金条”、“手机”等现代祭品。印尼华人认为清明节非常有意义。在此期间,我们不仅要祭奠祖先,缅怀他们的功绩,而且这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清明节习俗应该代代相传,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几百个姓氏的祠堂里祭祖。由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族人都聚集在会馆里祭祖。宗族通常在祭祖后共进午餐,庆祝他们的友谊。有的还利用这个机会,给学习好的族人子女颁发奖学金,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比如谨慎追求未来,缅怀先辈的功绩,鼓励后辈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在清明节期间,一些地方举行师生聚会,以加深友谊。更多的中国人和家人一起去墓地扫墓,或者去寺庙上香祈福。
马来西亚华人不忘在清明节扫墓祭祖。清明节在马来西亚不是公共假日。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公共墓地一般被称为“义山”,所以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者直接说“祭山”。在那一天,也就是清明节,祭拜者首先打扫坟墓,然后摆放鲜花、水果等。,并点燃一炷香来悼念和缅怀先人。
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清明节不是公众假期。在新加坡,清明节的主要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习俗,延续至今,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清明节期间,新加坡华人会携家人出游。儿孙们会修剪、清理祖先的坟墓和周围的杂草,然后在亲人的坟前摆上酒、水果、鲜花,点上香烛,焚烧纸钱,磕头,最后吃酒回家。中国回归祖先崇拜和祖先崇拜是近20年来新加坡华人的上升趋势。清明节之前,新加坡华人见面时习惯用家乡话问对方“要不要回家过清明节?”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扫墓,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祖。一些中国人表示,他们无法接受“网上崇拜”这种时髦的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他们必须亲自到祖先的坟墓前磕头。即使是受过西方教育的年轻新加坡华人,也不敢忽视清明节,因为祭祖和祭祖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
清明节期间,美国南加州中国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行纪念华人祖先的活动,呼吁华人不要忘记自己在加州开辟新领地的贡献。当地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纽约华人的不同经历决定了他们清明节不同的祭扫方式。在这一天,许多传统的海外华人团体已经在报纸上刊登春节广告,并在俱乐部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前往埋葬祖先的墓地祭奠。清明节扫墓已经成为中国人联系感情、增加联系的社交场合。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到美国的新移民经常通过信件和电话向故国的亲友表达对祖先的思念。虽然美国华人远离故土,但很多人认为在接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人闫芳指出,纪念中国传统节日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增进海外华人的沟通和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