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双碳”实践 英国商品研究所:全面可持续的改变正在发生(2016双十一成交额)

导语:国与“家事”相连,民生与人心相连。疫情仍未平息。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宏观经济如何稳定?如何促进碳中和峰值二氧化碳排放?房地产政策有哪些变化和不变?乡村振兴有哪些新特点?数字经济有哪些新趋势?

中国网财经采访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展望2022年“两会”热点。

中国网财经3月2日讯(记者常)1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中国的“双碳”倡议取得了哪些进展?当前的挑战是什么?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财经采访了英国商品研究所(CRU)中国首席执行官约翰·约翰逊(John Johnson)。

全面而可持续的变化正在发生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的目标和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国在双碳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正在采取行动,制定一系列政策。使用数据来评估长期目标的进展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可持续的变化。”约翰·约翰逊表示,中国“1+N”系列碳中和政策逐步出台,包括总体框架和具体产业政策。目标全面,涵盖不同行业和领域。比如,对于钢铁企业,既有钢铁相关政策,也有细分为可再生资源利用、能源效率、水资源的相关政策;从地域方面,细化到省级单位;从时间维度看,除了“十四五”目标,还有到2030年及以后的长期目标。

从双碳实践的成果来看,约翰·约翰逊认为有两个方面的进步值得注意:一方面,中国的碳市场已经开始运作并逐步发展。虽然还处于早期,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正在完善。其次,社会意识在提高。行业龙头企业绘制了碳中和路线图,公众开始理解和接受碳中和目标,为绿色低碳产品支付溢价成为可能。

“为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一个路线图非常困难,但中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约翰·约翰逊说。

事实上,自“3060”碳目标提出以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政府到企业,从机构到个人,中国社会纷纷发布目标路线图,加入国家低碳行动。

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明确将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作为我国实施“双碳”的顶层设计。2021年5月,在中央层面成立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领导小组,作为指导和协调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审议和协调机构。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两个文件确立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

《意见》作为“1+N”政策体系中的“1”,被视为“双碳”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对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碳中和的重要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N”包括能源、工业、交通、新基础设施、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实施方案,以及支持“双碳”相关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的保障方案。行动计划是以“N”开头的政策文件。重点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重要战略决策,围绕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按照《意见》工作要求,统筹安排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工作。

围绕“两碳”目标,国家部委和地方省份的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发布。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据悉,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已运行114个交易日,累计成交碳排放配额1.79亿吨,76.61亿元。

机遇与挑战并存。低碳中国任重道远

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推进中,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

约翰·约翰逊表示,由于中国经济仍在发展,这必将给碳减排带来挑战。“低垂的果实好摘”,但深度减碳会很难。比如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资源很容易,但仅靠回收不足以实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引进新技术。氢能、固态电池、碳捕集等技术都受到市场关注。但是,这些技术的研发通常成本很高,项目的运行成本往往很高,因此仍然很难实现商业化。”约翰·约翰逊强调,大量投资对长期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表示,根据2016年正式实施的《巴黎协定》的减排任务,从2021年到2050年,全球碳减排总投资至少要在131万亿美元左右。已经提出“3060”目标的中国,在“碳中和”过程中需要投入255万亿元。

约翰·约翰逊从机遇的角度提到,中国正在从投资导向型经济向消费和服务型经济转型。随着经济的成熟和对重工业依赖的降低,碳排放将自动达到峰值。轻工业、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用电量会少一些,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碳市场还面临着技术和监管方面的挑战."约翰·约翰逊认为,数据是碳市场的基础,清晰透明的政策可以为碳交易提供信心。他建议进一步提高衡量、报告和核实系统的透明度。“这将有效提高碳市场的效率,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短期与中期的关系,将“双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安全有序减碳”。

“运动减碳”不可取。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既要防止“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变成“攀峰”,也要防止运动式减碳,对正常项目一刀切。

2016双十一

“为实现双碳目标,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应逐步减少对煤电的依赖,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费。”约翰·约翰逊说,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随着氢能、碳捕集与封存、绿色融资的发展,这些领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取代传统的高碳排放产业。

从双碳目标对经济的影响来看,约翰·约翰逊认为,如果中国政府成功推动产业转型,促进金融市场对低碳技术的投资,长期来看将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新兴产业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这是双赢”。

(责任编辑:王庆宇)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