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千寻位置CEO:数字城市三张网,时空网落地需新终端(千寻网络)

本报记者张静

一个城市必须有三张网:互联网、计算网和时间空网。千寻定位网络有限公司CEO陈今佩在多个场合说过这样的判断。那么,时间空智能成为渗透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的关键是什么?

日前,本报(www.thepaper.cn)在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期间与陈今佩进行了对话。他认为这是创新。比如千寻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把时间空智能服务放到手机和汽车里,产生应用场景。

陈今佩经历了中国云计算产业的早期商业发展阶段。2015年开始推动数字技术服务Time 空 Intelligence的商业落地。两者相比,他认为时间空智能服务的落地更复杂,更依赖终端。

对于千寻这样提供精准时间空智能服务的企业来说,催生各种新型智能终端,融合时间空智能服务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新型智能设备的出现,会有更多新的应用和市场空,“而不是每天只搞手机和汽车。”应用场景越深,支持的应用场景越广,这也是基础设施迭代的过程。

从行业生态的角度,陈今佩说,“大家都是去抢一些相对清晰的市场,却不愿意去做那些创新的市场。”目前,在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时间空服务的应用创新方面投入相对较少。“你不知道市场什么时候爆发,应用创新相对更难。你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做0-1的创新。”

复制容易,创造复杂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进入全球服务新时代。今年是北斗应用的爆发元年,各行各业对北斗应用的热情在空之前高涨。显然,与往年相比,参加了六年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的陈今佩觉得今年的会议热闹多了。

在北斗的应用中,精密时间空的智能服务板块比较受欢迎。“大家都认为精准时间空的热度会像前几年的云计算一样,对这个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况且,在智能设备中,芯片是重要的基础。“现在服务+芯片非常流行,大家都认为这是整个行业的制高点。抓住这个行业,一定会在整个行业有巨大的话语权和引领作用。”

相对于智能驾驶、数字地理、无人机、工程建设等精准时间空智能服务行业。,相对较小的投入是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时间空服务应用创新。“你不知道市场什么时候爆发,应用创新相对更难。你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做0-1的创新。”

让陈今佩印象深刻的是前几年手机的定位。“那时候技术很难,很多人不知道做出来以后能不能赚钱。”陈今佩表示,自2019年以来,千寻与华为合作,将准确的时间空感知大规模集成到手机中。

除了华为手机,5月28日,小米最新的两款高端旗舰手机小米11 Pro和11 Ultra将通过OTA(空)上线千寻位置的车道级导航服务。

千寻位置通过自建2800多个地基加固站和自主研发的time 空智能算法,为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提供7×24小时可靠性超过99.9%的定位校正服务。

与传统的道路级导航相比,车道级导航可以高清显示真实的道路场景,显示车道数、地面标志标线、出入口、专用车道等。目前的道路。同时结合高清信号,可以实时显示用户的车道位置。

在长实线等场景下,车道级导航可以帮助用户减少违规操作;在高速导出/导入场景下,更精准的定位为用户提供精细的指引,减少因错过导出而走的弯路。

“复制容易,创造复杂,这是不好的现象。大家都抢一些相对清晰的市场,却不愿意做那些创新的。”陈培评论道。

网络的落地需要各种新型智能终端

一个城市必须有三张网:互联网、计算网、时间空网。陈今佩在许多场合都说过这种判断。千寻在他的领导下,想要做的是让时间空网络成为渗透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

它也是数字城市的基础设施。他认为无论是计算网络还是时间空网络都应该足够开放,以适应不同的行业。新基础设施的出现也会打破产业格局,其落地会遇到很多阻碍。就像“突然来了一个家伙,改变了以前的方法”。以他自己的经验来说,就是“大家都用云,所以没地方卖服务器”。

但相比云计算的落地,时间空智能服务的落地更复杂,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PC和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各种应用。只要这些应用在运行,就需要云计算能力。

精确时间空服务的区别在于,一部手机可能有100个应用,但只要手机本身具备定位能力,这些应用就可以实现定位。这种计算没有云计算那么“深入”。

因此,陈今佩认为,对于千寻这样提供精准时间空智能服务的企业来说,催生各种新型智能终端,整合时间空智能服务非常重要。“我们离终端更近,不同终端的服务也不一样。”

千寻网

在踏上手机和智能驾驶的技术台阶后,千寻自疫情以来,投入了部分精力打造城市级操作系统“昆仑之镜”,催生新的智能设备。

疫情过后,城市数字化进程急剧加快。陈今佩认为,市级运营体系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昆仑之镜”可以在广域、统一时间空基准上提供高精度实时定位、高清动态地图和高精度时间同步能力。它是城市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随着新型智能设备的出现,会有更多新的应用和市场空,“而不是每天只搞手机和汽车。”他的经验是,任何基础设施在应用之前都很难做到完美,必须同时建设和使用。应用场景越深,支持的应用场景越广,这也是基础设施迭代的过程。

“所以最难的其实是建立第一个循环。当第一个循环建立后,后面的转弯会越来越顺畅。”陈今佩表示,企业很难激发开发者的创造力,催生新的应用,但这也是基础设施真正的潜力所在。

编辑:李跃群

校对:蒙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