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天到6个月,我们经历了什么
——中国航天员太空回顾人生
10月7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13运载火箭组合体在前往发射塔架的途中。新华社
戈壁茫茫,夜幕降临。
午夜时分,戈壁深处,东风航天城亮如白昼。
楼房之间,身着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城外的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13运载火箭静静地矗立着。
乳白色的整流罩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下,“中国航天”的蓝色标识格外醒目。
东风航天城,中国航天的梦想之城,即将再次见证历史。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乘坐长征二号F-13运载火箭在这里发射L 空。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等3名航天员将在中国度过6个月空。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中国人的飞行梦想跨越了几千年,直到2003年,宇航员杨利伟才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
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也是梦想和现实的距离。自从杨利伟飞上天空以来,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中国已经在Tai 空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从“神五”的21小时巡天,到“神十三”将要度过的漫长的6个月,我们跨越了什么?
这其中,是梦想,是努力,是中国航天人孜孜不倦的探索。
关键字问候语
遥远的泰空第一次传来中文问候
在中国什么样的声音最感人?
1970年,是元太空的一首《东方红》。2003年,无线电波传来一次“正常飞行”。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L 空。浩瀚的Taitai 空第一次迎来了中国航天员。几分钟后,宇航员杨利伟报告说,“飞行正常。”
这是泰空第一次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在中国的土地上,什么样的画面最感人?
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到达第7圈时,杨利伟在镜头前举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和蓝色的美国国旗。杨利伟用中英文问好:“向全世界人民问好,向在台湾工作的同事空问好,向祖国人民问好,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心。”
这是第一次从距离地面343公里的Tai 空传来中文问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4周年之际,中国人第一次在泰空度过了21个小时。
在这21个小时里,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4圈。在这期间,杨利伟在泰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泰空第一顿饭、泰空第一次休息、天地第一次沟通、飞船第一次拍摄地球...
这21个小时对中国航天来说特别难熬。
1979年2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访美期间参观了休斯顿附近的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
邓小平幽默地对美国第一位宇航员约翰·格伦说:“你已经变成仙女了。”格伦笑着回答道:“人们什么都叫过我,但从来没有叫过我仙女。”
那时候,载人航天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在美国登上飞船模拟舱时,和邓小平在一起的方毅感慨地说:我希望有一天能登上我们国内的飞行舱!七年后,他的愿望实现了。中国人有自己的飞船模拟器。
随着“921工程”的公布,中国载人航天开始“起航”。
1999年,中国第一艘Tai 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飞船运行21小时;2001年,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飞船运行7天;2002年,装载“模拟人生”的神舟三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首次向世界打开了窗口;2002年底,中国载人飞船发射的最后一次“彩排”——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提振了中国人的信心……
2003年,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10月16日6点23分,神舟五号的返回舱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安全着陆。杨利伟走出返回舱说:“飞船运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此时此刻,距离杨利伟进入Tai 空已经过去了21小时23分钟,距离中国第一艘Tai空试验飞船发射已经过去了3年多,距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已经过去了11年。
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前,中国大多数普通人对航天知之甚少。“载人航天”这个词往往只出现在科普书籍中。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后,无论老人还是小孩,几乎没有人知道杨利伟、神舟五号和中国载人航天。
神舟五号飞行成功后,欧洲航天局局长让·雅克·佐丹(Jean Jacques Dhordain)表示,“中国成为第三个单独将人类送入太空空的国家,这说明其太空空技术已经非常可靠。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将开启Tai 空国际合作的新时代。”正如他所说,中国人的泰空生活开始了。
神舟五号发射两年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L 空。在泰台空的五天五夜里,费和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创造了中国人难忘的经典时刻——泰台空过生日,泰台空剃胡子,泰台空翻筋斗...
他们还创造了许多第一——第一次脱下宇航服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开展航天医学实验研究空,第一次开展穿脱压力服实验研究...在这些“第一”中,中国航天开启了新篇章。
关键字足迹
航天员的一小步,中国飞天的一大步
我们的梦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首次出舱活动是中华民族在Tai 空新的里程碑。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随着0号指挥员一声令下,调度台操作员果断按下“点火”按钮。
突然,火焰爆发,巨龙空升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搭载三名航天员,冲破茫茫沙漠黑夜空,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直至消失在云层中。
在轨飞行43小时后,备受瞩目的时刻终于到来——飞船的舱门打开了!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第一次行走的第一步。
从此,浩瀚的泰空“印”出了中国的足迹。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翟志刚一手握着舱外把手,一手高高举起五星红旗。此时此刻,在宇宙深处,每一颗星星都在深情地凝视着;辽阔的大地上,亿万双眼睛含泪仰望。
在Tai 空里,翟志刚走得很慢,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宇航员刘伯明和景海鹏的帮助下,这次行走持续了19分35秒。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翟志刚在舱门口移动的距离真的微不足道。然而,他打开舱门的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探索天空的一大步。
当翟志刚顺利完成Tai 空行走时,一个用汉语词根杜撰的英文单词“Taikonaut”(Tai空人)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对“神七”的报道中。这个专指中国航天员的英文单词,已经被西方接受,并被收入主流英文词典,体现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
在全球媒体的镜头下,当Tai 空漫步时,翟志刚的“天妃”舱外航天服备受瞩目。这套舱外航天服,凝聚了中国航天员的智慧和汗水,集成了实现“Tai 空”行走所需的最关键、最难的新技术。
舱外航天服不是简单的一件衣服,而是一个小型的太空空飞行器,不仅具有飞船的功能,而且在重量、体积、功耗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比飞船更高,是先进航天科技的集合。
按照国际航天界的通行做法,一个新的航天器成熟产品的研制周期平均至少需要7到10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中国航天人,只用了四年时间。中国速度惊人的背后,是他们夜以继日、潜心科研创新的追梦态度。
透过“天妃”号舱外航天服,我们可以看到翟志刚在泰泰空的足迹,象征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已经为中国发射空实验室和建立永久空站做好了准备。
"行百里者,半九十也."九天千年梦想成真,中国的足迹也将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关键字主页
“天宫”迎来自己的“主人”
2011年9月29日晚,伴随着长征火箭耀眼的尾焰,天宫一号高高“挂”在了星星空上。在泰空,有中国人的第一个“家”。
天宫一号在轨飞行260多天后,中国航天员首次入驻“太空家”。神舟九号任务之初,航天员进入“天宫”,一个个生活在里面,构成了国人的共同记忆。
在一次次熟悉的“点火”声中,我们见证了这些伟大的飞跃。
“这就像阿泰空接力赛,跑在前面的人拿着绣花针,后面的人高速飞奔,把一根丝线穿过针眼。”2012年6月24日,中国航天员完成了第一次真正的“Tai 空驾驶”,进行了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的手控交会对接。
航天员刘旺驾驶神舟九号以700米/秒的绝对飞行速度,完成了一次让亿万人心跳加速的特殊“打靶”。
在一片柔和的光晕中,神舟九号张开蓝色的翅膀,飞向天宫一号,10米,5米,3米...在人控电视中,“天宫”打脸,越来越靠近十字靶的中心。
飞船与天宫的夹角严格控制在1度以内,侧向偏差小于0.2至0.3米。否则,两架重量超过8吨的飞机可能会发生碰撞和摩擦。如果对接机构损坏,意味着中国的“太空家”将被迫报废...刘旺镇定自若,一边控制手柄,一边观察仪器。超过1500次的地面模拟训练让他举重若轻。
千钧一发之际,神舟九号对接环准确捕获天宫一号。两个“十字架”微微晃动,完美地重叠在一起。“对接完成!”“天宫”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主人”。
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结束后,航天员开始在中国的“太空家”天宫一号工作生活。
《泰空所教》至今记忆犹新。
2013年6月20日10点11分,一个甜美的声音从太空传来:“我是王亚平,我来做这个讲座……”
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Tai 空上,Tai 空老师王亚平通过质量检验、钟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水球等5个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的运动特性、液体的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飞船水、Tai 空垃圾的问题。
神舟十号,飞行时间15天,是泰太空中期飞行的起点。然后从15天到33天,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实现了“飞得更高、实验更多、时间更长”。航天员的远征速度越来越快,新的挑战在等着他们,中国梦空触手可及。
关键词天、地、人和
天上的家和地上的家
在初秋的夜晚,当摄影师抓拍天空和核心舱组件掠过空时,神舟十二号宇航员唐洪波也在地面约400公里的Tai 空拍摄地球。
北京到胶东半岛约670公里,车程约7.5小时。而唐洪波,则是掠过两层空,一分钟都没到。
席地而坐,日行八万里,观天象,观千河。这首浪漫的诗,此时正是天河核心舱航天员的真实写照。
来自Tai 空,大地静谧而美丽。到了晚上,陆地上的灯亮了,就像天上明亮的星星;清晨,太阳在我眼前升起,明亮地照耀着。
2021年7月4日,中国空站首次出站活动成功实施。在讨论技术创新之前,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Tai 空给人类带来了梦幻般的美好。那位航天员刘伯明不禁感慨:“哇,外面真美!”
宇航员拍摄的照片和Vlog(视频博客)一经发出,立即引起网友热议。很多网友都表达了对航天员的羡慕。
其实这只是他们生活的一小部分。Too 空活3个月够长,够刺激,够辛苦。
他们三个月做什么?在3个月的时间里,神舟十二号完成了空间的在轨组装建造、维护修理、舱外操作、空应用、科学实验、站内监控管理等一系列任务,进一步验证了载人航天器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全面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在轨验证了航天员和机械臂完成舱外活动和舱外操作的能力。
活了3个月,我们地球上的观众能看到什么?太极,茶筷,泰空动感单车,空折叠厨房...泰空一系列新奇有趣的生活细节,将遥远而神秘的深空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
如果说神舟五号杨利伟的飞天是中国人的一次“梦幻之旅”,那么神舟十二号上三位航天员的三个月生活,则为中国人延展了一个更为新奇诱人的梦想。
9月3日,“时代精神闪耀香江”仰望星空空活动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启动。天地通话期间,航天员将中国梦传递给香港少年。“中国梦,航天梦,你中有我。”刘伯明说。
今天,神舟十二号的故事已经结束,神舟十三号的故事即将开始。三名航天员将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最合适的时间与天河核心舱组合体会合。在未来6个月的Tai 空生活中,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得到验证。
“天堂来了。”2000多年前,中国哲学家庄子以跨越时代的口吻讲述了“天人合一”的美好含义。
天上的家,地上的家。中国宇航员将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
地上的家,是华夏大地亿万双手创造的;天空中的家园等待着无数中国人共同探索。
中华万众一心,征途如虹。
(解放军报记者何亦舒魏雨萌通讯员郑伟杰冯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