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想是我的国度(留乌中国留学生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我在地下室教乌克兰小朋友画画)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陈谦]日前,中国留学生易科在乌克兰利沃夫一处地下室教当地孩子画画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中国留学生的爱心温暖了世界。读者担心仍在乌克兰的中国留学生的安全。为什么易科选择留在那里?他对未来有什么打算?23日上午,易科在被用作反[/k0/]洞的地下室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空的警报声不时钻进空的洞里,从深夜开始频繁响起的警报声让他疲惫不堪,无法安心入睡,也无法专心工作。“我现在对各种声音都非常敏感,一点点声音都会让我紧张,”易科说。

闹钟一响就把黑板收起来

在谈到为什么要在方空洞教当地孩子画画时,说他在中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在汶川做志愿者,教孩子们画画。疫情爆发前,易科还在乌克兰房东的建议下,教当地的孩子画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学校停课。上个月,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当地学校停课,家长担心孩子的教育和心理问题,于是易科的绘画课恢复了。

在课堂上,易科会教孩子们画花朵、蜗牛、刺猬和房子,希望这些美丽的东西能让孩子们暂时忘记俄乌军事冲突带来的恐惧和焦虑。

通常,大约有20个孩子,年龄在5到12岁之间,来学习绘画。但由于上课地点在防[/k0/]洞内,警报一响,附近的人就会进来避难,只好立即上完课,收拾好课桌和黑板。一周上两次课挺好的。“每个班,都会有六七个左右的孩子从东边过来投靠家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会留下来,另一些人只是把这个地方作为中转站,过几天就会去波兰。”易科告诉记者。

在乌克兰,如果你有3个或更多的孩子,父亲可以带着家人离开乌克兰到国外避难。否则,只有母亲才能带着孩子去避难。易科说,乌克兰儿童和中国儿童是无辜的“天使”,他们只来自冲突地区。尤其是有妈妈的孩子,比同龄人更沉默,更成熟。

收到捐款五六万元

易科说,距利沃夫20公里的一次炮击是他距离俄乌军事冲突最近的一次。"那声巨响真的吓到我了,屋顶都在剧烈摇晃。"两天后,他又听到了四声枪响。对俄乌军事冲突的恐惧和国内亲友的担忧,让易科有了回国的想法,但在报名回国后,他又反悔了。“我在这里有很多东西可以放弃,我想留下来帮助更多的人。”

来自云南的易科2010年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际邮轮公司工作。之后赴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美术学院攻读油画硕士学位,师从乌克兰东部美术家协会主席文德夫。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大学攻读艺术博士学位。今年是我读博的第三年。在乌克兰生活了四年多之后,易科已经把这个地方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作为乌克兰西部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之都,利沃夫成为那些决定撤离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的最佳选择。易科说,从利沃夫开车到波兰边境只需一个半小时,每天约有20万人从这里过境到欧洲其他国家。

目前,利沃夫并未受到俄乌军事冲突的影响。在这里,这种军事冲突似乎脱离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到了市中心,还会看到游客在景点拍照。有人在咖啡厅里喝着咖啡,聊着工作,不时传来的反空的警报声让人心神不宁。人们已经用包裹运送了一些雕塑文物,以防止那些文化遗产在俄乌军事冲突中遭到破坏。

我的国度

除了教书,易科还会帮一些来自战区的朋友找住处,帮他们去波兰。很多乌克兰人没有存钱的习惯。许多来自东部战区的人身无分文,只能依靠政府救济。自从俄罗斯军事冲突爆发以来,易科获得了很多感受。国内的朋友、亲戚甚至陌生人都加了他的微信,给他转账,希望用这笔钱帮助当地人。“目前我已经收到了大概五六万人民币。我把这笔钱换成当地货币买了床垫、床单、被子,分发给当地有需要的人,希望他们能睡得更安稳。”

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朋友同学都已经回国,他除了偶尔的问候,没有得到任何人的爱心援助。“我不认为他们连100美元都付不起,但我真的没有收到他们的任何慈善捐款。”

告别总是离不开的

每次送朋友都是最痛苦的时候。易科说有一个五口之家,她的丈夫正准备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去波兰避难。临走前,他的丈夫拥抱了他。“在这里拥抱告别是常有的事,但他走之前紧紧贴着我的脸。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家人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易科觉得乌克兰人和中国人有相似的美德,比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目前大家互帮互助。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得到了周围人的帮助,比如房东。“爱跨越了种族和国界,大家都是一家人。可能是中国人乐于助人,非常需要别人的天性让我觉得还是想留下来。作为这个社区唯一的中国人,当地人看到我还没走都很惊讶。他们来和我交流,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易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名乌克兰人跑过来,兴奋地给他看他所有的衣服都是中国制造的,他说他很喜欢中国。易科愿意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告诉他周围的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还带他的同学去当地的一家中国餐馆体验中国食物,并教他们如何使用筷子。非常有趣。但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他得知自己的一些大学老师和其他弟子都去参战了。不幸的是,他的一个弟弟在俄乌军事冲突中牺牲,年仅22岁。"当我听到他的死讯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在战争中生命是多么脆弱。"易科最深的感受是:“无论何时何地,爱永远不会被孤立,有爱的地方就是家。”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易科说他会把这种特殊的经历和感受融入到自己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至于他会在这里呆多久,易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房东说要坚持到底,我也希望和平早日到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