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传杰的资料(科教融合,堵住科技人才培养的“管道泄漏”)

“在我身边,很多家长愿意在学习之外,花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孩子打网球、弹钢琴,却对学习理科兴趣不大。这样科普就没有成为普通人的刚需,大众也没有那么重视提高科学素养。”在日前举行的以“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为主题的香山科学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泓的一句感慨,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议。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科技界、教育界专家呼吁,科技创新与普及协同发展,科教跨界合作,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科学的兴趣逐渐下降。

北京市第101中学校长陆云泉个人感觉,小学五年级以下的学生对理科很感兴趣,但是到了六年级就急转直下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也举例说明了这一现象。对全国23个省66所学校的调查显示,五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有兴趣成为科学家的比例分别为12%、6%和4.5%,呈下降趋势。打算从事理科职业的学生,也一步步出现“管道漏”的现象。这样一来,报考科研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减少,造成人才供给不足。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介绍,大量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长持续下降,青少年对科技相关行业的职业期望很低。据统计,我国高中生对所有理科科目的兴趣低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初中生对理科的兴趣下降了9.1%,其中对物理的兴趣下降幅度高达18.7%。

在郑永和看来,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的考试大多以考试知识为主,而实验探究类的科学课程并不被重视,科学兴趣和好奇心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被消磨殆尽。

应该更加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科普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更多地侧重于知识的传播,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兴趣的教育相对薄弱。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琦说。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一种思维方式。”郑永和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不应该主张把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教给学生,而应该通过直接的自然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基于科学价值认同的科学行为和科学思维习惯,让学生把客观的知识学习内化为主观的科学认识论和行动,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过程,培养他们的品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进认为,科学教育应该达到四个目标:掌握科学知识体系;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比如具有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追求科学事业;造就科学素养高的新一代公民。面向未来,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未来的公民应该能够进行跨学科思考,反思情感、个人价值和伦理,获取和解释科学知识,分析和评估科学主张的可信度,并在复杂的实际问题背景下熟练地参与科学问题的讨论。

让青少年接触真正的科学内容。

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充实”,但实践中往往存在困难。“小学基本没有专业的理科老师,因为本科没有这个专业。”陆云泉说,“科学教育要校内外结合,让青少年接触到真正的科学内容,未来的科学种子才能生长、开花、结果。”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2008年开始探索,与中介机构、学校合作,尝试“准学徒制”热带雨林探索项目,即让科学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带领中学生到真实的研究情境中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这个项目确实可以提高参与学生选择科学职业的意向。”陈进说。

专家建议,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应积极参与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有效衔接。

在这次香山会议上,大家呼吁科技界不仅要重视科研的“硬成果”,更要重视科学的“软成果”的输出。应提供有效的资源供给,加强平台和制度建设,加强研究工作等。,引导和鼓励科学界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建立与公众“对话”的平台和机制;同时,设立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建立科学家、教育机构、教育研究者合作体系,实现跨界合作。

为落实具体行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唐树坤、周荣廷等人建议成立中国科学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全国开展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合作建设在线资源库,加强科学设施平台向公众开放。(记者陈雷)

郭传杰

来源:科技日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