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传杰院士(昨日,这些科技界大咖齐聚一堂,只为这件事)





5月15日,纪念周从事科学事业65周年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李树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新和等参加了会议。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月良分别以“周院士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贡献”和“周院士的学术成就”为题作了主题演讲;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杨振宁亲自到场祝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专门发来贺信;周先生的数百位同事、同学、朋友和学生欢聚一堂,就周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共同主办。

今年恰逢周90大寿。白春礼专门发来贺信,代表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和中国科学院,并以他个人的名义,向周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周推动了中国学部制向院士制的转变,实现了中国院士增选的制度化,主持了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的选举。从而建立和规范了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成为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集中体现。”白春礼说。

他指出,为国家科技、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平等、后进提升”的风范,成为中国科学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科学成就、爱国情怀和光辉人格将彪炳新中国科技史册。

在诺奖得主看来,这么多人到场,说明周“一生做人、做事、学习都很成功”。

97岁高龄的坐在主席台上,回忆起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与周的交往,说:“周是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对理论物理的看法可以从大处着眼,在小处也能想出新办法。就像下围棋一样,既需要布局的能力,也需要思考的能力。周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成功。”

评论说,周的这种能力已经超越了理论物理。回国后先后担任中科院副院长、院长,恰逢中国“下海”大潮。周在这方面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诺奖得主李政道也写了贺信。在这封亲笔贺信中,写道:“周才华横溢,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几十年来,我和周建设了中国先进科技中心,搭建了国际科学交流平台和基础科研基地,为祖国培养了许多基础科学人才。”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特色核武器发展道路的开拓者和探索者之一。到目前为止,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所有23位获得者中,只有、孙家栋和周健在,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剩下周。

时间不等人,但有些东西会永远流传下去。正如所言,“周在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卓越成就,为祖国建设,特别是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当天,CPPCC民委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述申,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刘仓礼,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新和,张, 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苏刚,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中国物理学会原理事长杨国桢,湖南省赵广科技基金会主任刘铁兵等 分别代表有关单位发言。中国科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郭传杰、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周院士家属也分别发言,畅谈周院士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格魅力、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并祝周老90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周,生于1929年5月15日,是国内外著名的物理学家。他致力于理论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核武器理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做了大量重要工作。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建立了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理论,完善了一个涉及时间反转和电荷共轭破缺的重要定理,是国际公认的赝矢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创始人之一。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周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教育部主席团常务主席、中国科协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他是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名言:科学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制造原子弹就像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十几万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师、科技人员写的!我只是十万分之一。

文/科协改革时期的编辑整理

郭传杰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