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数学助“双减” 作业设计展新姿
广州市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研讨会
活动概述
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聚焦作业设计,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广州市初中数学)与海珠区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广州市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研讨会,于10月22日上午在广州市第五中学举行。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约9000人次同步收看了直播,广视新闻、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广州广播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
活动整体照片
媒体报道图片
研讨会上,来自广州市第五中学的周学良、广州市花都区秀雅学校的范英兰两位老师,分别与七、八年级的同学们一起,展现了两节“项目式作业展评课”,课后,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的领导、专家及各区骨干教师一起,就如何提升教学效能,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了研讨。本次研讨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市构建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教学评新生态行动方案》为导向进行策划,其中的“项目式作业”均基于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数学教研员伍晓焰老师主持的,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的“玩转数学”创新活动进行设计。不仅尝试了数学作业设计新方向,创新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更为“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素材。
特色与亮点
基于“玩转数学”的初中数学项目式作业设计是本次研讨的核心,旨在以“减量提质”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创新精神、教师角色转变为导向,是探索基于真实情境和生活实践的问题解决类的作业设计,同时是聚焦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常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特色一:落实“三个结合”
一是将“项目式活动”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二是将“素养第一”的教学理念与“做中学”辩证有效地结合。三是育人目标与“减负提质”相结合。
特色二: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课外学生活动向课内外项目式学习转变;二是定向探究向开放性探究转变;三是部分学生参与向全体学生参与转变。特色三:作业效益最大化。减少笔头作业,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及高阶思维。
亮点一:构建实施模式
如构建实施模块、规范师生行为,包括:教师“(课前)设计项目、(课中)引导展评、(课后)推动生成”;学生“(课前)参与活动,(课中)展示成果、(课后)完成练习”(见图1)。
亮点二:创建新课型
新课型“初中数学项目式作业展评课”具体分为“四环八步”: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展示成果,解决问题;学与致用,玩转数学;建模提升,形成系统。
亮点三:项目式作业数学化
结合“数学解题”思想,在常见的“项目式学习”流程基础上变式出“提出问题-拟定计划-执行计划-得到结论-检验修正”的初中数学项目式作业完成步骤。
学生课前探索
学生课中活动
精彩回顾——课例展示
课例一
课例一:广州市第五中学周学良老师《最爱滨江行不足,绿榕荫里珠江堤》
课前,教师将人教版七上数学第一章《有理数》教材上测量操场的问题转变成测量滨江堤(海珠桥到海印桥的江堤距离)的问题,列出《项目式作业任务单》,引导学生明晰意图及任务;学生自由分组,制定方案并于周末以小组为单位前往滨江实施,填写《项目式作业过程记录卡》;合作制作PPT,完成展示准备。课中,学生展示了思考分析的过程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测量结果,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提问,鼓励其余学生共同参与。其间,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或建议,例如有学生提出了数圈器、“化曲为直”等优化方案;引导学生运用本章相关知识,如对“近似数”精确数位与误差大小之间关系的描述、科学记数法在计算中的使用等。不仅如此,课堂上教师还设计了与“实际任务”呼应的“书面作业”——测量“5”字,让学生再次体会新知与新方法的运用,促进“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的达成。课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实际问题背景下”的笔头作业作为巩固练习;学生开展自评和小组互评,填写《项目式作业分类水平评价量表》。
课例一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例二
课例二:花都区秀雅学校范英兰老师《批判性思维下的三角形稳定性》
为了在异地教学中呈现优质的效果,范老师及秀雅学校的老师们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将往届“玩转数学”创新活动参赛学生的“现状”与感想剪辑成视频;多次与广州五中八年级的任课教师与上课班学生进行沟通;提前进行学生“批判性”思维水平评估(前测)等;课中,以研究历程长达数月的“玩转数学”一等奖作品为素材,将原本繁琐复杂的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清晰明了地呈现给学生;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换之以问题引领下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项目式学习形式。最后,形成了独具玩转数学特色的项目式学习主线:课前:“玩”实物模型,产生认知冲突,提出问题;课中:1、“玩”三角形 ,界定三角形的稳定性含义;2、“玩”四边形,界定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的含义;3、再“玩”四边形,得出“拉不动≠稳定性”的结论;4、“玩”多边形,在应用中渗透转化思想;5、“玩”习题,明确“物”与“形”的区别;6、“玩”全等,迁移学习,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课后:进行与“前测”呼应的“批判性”思维水平评估。
课例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活动回放二维码
在活动总策划人、广州市教研院数学教研员伍晓焰老师的指导下,在广州五中吴晶晶副校长,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罗晓斌老师,花都区教研员陈颂伟老师、江国滨老师等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广州市第五中学、花都区秀雅学校的老师们组建了团队,进行了认真的磨课备课,最终呈现出极具参考价值的初中数学项目式作业设计新范式。
精彩回顾——专家引领
活动概述
展评课结束后,到会的领导与专家进行了点评。首先,伍晓焰老师进行作了题为《玩转数学、提升素养,开启作业设计新篇章》的线上主题发言。伍老师表示:这次活动的目的是推动数学教学“减负提质”,而“项目式作业展评课”是基于“玩转数学”的一次大胆变式。它将“学生活动、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三者融合,让学生从中体悟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也导向了教师要转变角色,善当项目式教学的设计者这样的新理念。
伍晓焰老师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苏洪雨教授对两节课例做出了高度评价。苏教授指出:在双减背景下,基于玩转数学活动,把项目式作业与学生自主探究渗透到常规课堂,改变刷数学题重复训练,真正体现“减负增效”内涵。项目式学习课堂重视问题情境创设,学生合作交流,数学思维渗透,数学模型理解,以及数学知识应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符合中高考命题的要求。
苏洪雨教授
广州大学卢建川教授对秀雅学校范老师这节《批判性思维下的三角形稳定性》表现了极大兴趣,他指出学生在三角形拼接实验中产生非本质因素干扰了其对三角形稳定性判断,从而产生了把“拉不拉的动”作为稳定性评价标准误区,不妨可以借助动态演示,把组内拼好的图形进行平移、折叠、旋转的基本变换后,图形形状大小一样,从而减少非本质因素干扰,回归三角形稳定性的数学含义。
卢建川教授
与会的老师们也加入了研讨,主要就“两节研讨课例的看法与建议”、“如何将“玩转数学”等数学活动融入常规教学”、“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如何“减负提质”以及对“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广州市初中数学)建设的建议”四个问题发表了看法,未能现场发言的老师还通过线上收集通道进行了留言。
参会教师留言
最后,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吴新华副院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吴院长高度肯定了此次基于“双减”背景下融合项目式作业和玩转数学的课例研讨活动,活动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吴院长给老师们提出两个思考:“如何更好理解数学”及“如何更好理解教材”,只有理解数学本质,通达数学思维,才能在课堂上玩好数学,玩出精彩,更好落实“双减”背景下的提质增效!
吴新华副院长
“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促生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又一个活跃期,这一背景下的教学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减量提质”的具体做法又有哪些?广州初中数学教师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深耕细作,勇于创新,共同迈向教育探索的新征程!
活动回放二维码
撰稿人:周学良(广州市第五中学)
2021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