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里说了家里住的几个留学生孩子都考上了目标理想的大学。
之后的几年中,有的家长从国内来多伦多,孩子们还带着父母来看过我们,猴哥我俩心里很温暖。
大概在九月末,我把家里给孩子们做饭的事情都理顺了,四个孩子白天上学后,我有了空闲时间,心想还得去学英语,我又去了华人咨询处报名上课。
因为上一次离开学校时间太久,政府办的英文班如果半年没有上课就被除名了,半年后再想上学就得重新去测试。
我又去测试了,自然还是零基础,还是要从零级班读起。
这次去的学校是在米兰路和401高速交界的一所学校。
我们这个班有二十多个人,几乎都是同胞,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几个省份。
教我们班的是位华人女老师,从国内中原的一所省会城市来的。
学校规定老师讲课时一点中文都不允许说,必须用英语讲课。
老师人好,态度和蔼,知道我们这些人都是一点英文基础的都没有,有时讲课看大家费力时,就用中文解释一下。
我家到这所学校的距离大概两公里吧,第一天上学是骑自行车去的,儿子上学时买的旧自行车,他去上大学没有带走留在家里了。
到了学校车子没有锁,一位来上学年长我的大哥让我把车子和他的车锁到一起,我大咧咧地说,这破车子没人偷的。
结果放学出来,车子真的没了。
我到学校办公室找老师让看看门口的监控,学校工作人员说看不到。
不过学校工作人员态度是真好,赶紧陪着笑脸给我办了坐公交车报销车票的签字。
以后来上学坐公交车的车票留好了,每月有报销车票的日子拿来就可以换成硬币的车票了。
我家离得近,不符合报销车票的规则,是自行车在学校丢了,学校破例给的报销资格。
我知道后想想算了,我以后上学时间紧时就开车,那时已经把驾照考下来了。
时间充裕不着急时,我就走路去上学沿着马路拐个弯,大概走个二十多分钟就到学校了。
学的课程还是像上一次,初到多伦多上学时学的一样,有关生活方面的,比如购物,交通,看病,银行,邮局,超市等等。
这个学校我也没有读多长时间,不到三个月。
在学校里认识了不少同学,大家下课叽叽喳喳地聊天说话也挺快活的。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吧,尤其是班级里清一色的女人,到了国外也不例外。
我上学后期的一个周五,有两个女同学平日里互相看不顺眼,有一天爆发了,两人破口大骂起来,整个学校都知道我们这个班级有人骂仗。
到了下周一,骂仗的两个女同学都没再来上课,据说被学校劝退学了。
再说猴哥在十月份回来后,就开始找工作了,先是通过中介找了一家制作食品的工厂,在冷库车间 里搬运货物。
猴哥我俩在国内接到中介通知要登陆了,时间匆忙没有准备,我就把家里的一些旧衣物装箱了。因为印象里多伦多是很冷的,有一条买了好几年没穿过的棉裤被我装进了行李箱。
到多伦多后没有在国内想象得那么冷,一般冬天时,像我这样怕冷的人,外面套一条牛仔裤,里面穿一条秋裤就可以了,我儿子他们年轻人干脆只穿一条裤子就过冬了。
当然这说的只是在房子里呆着偶尔外出坐车的人。
如果在室外工作时间长还是寒冷的,也必须要穿棉衣棉裤保暖一些。
所以这次猴哥去食品厂冷库干活,从国内带来的这条棉裤有了用场。
加拿大大多数的工厂都是三班制,一天二十四小时,工人分成早中晚三班倒,上一班工人工作八小时休息,下一班工人接上,机器不停。
猴哥上的是早班,工厂离家很远,在多伦多西北方向的旺市。
冬天夜长日短,每天天没亮猴哥就搭乘其他工友的车去上班了。
加拿大政府鼓励一起工作的人们搭工友的车上班,英文名字叫卡普,这样对个人来说,节省油费开支,对城市交通来说能减少上下班高峰路上的拥堵。
政府提倡这种搭车形式,高速路上很多路段都有专用的车道,一个人驾驶的车不可以使用,只有乘坐两个人以上的车才可以在卡普路上行驶,类似于国内的紧急车道。
猴哥搭车每次交给开车的工友几块钱,这样开车的工友每天拉上三四个人就可以有二十多块钱的收入,基本够当天的油费了。
猴哥看见这样挺不错的,他也想自己开车上下班时搭载工友,但是我们家的那辆老别克轿车太破旧,二十多年了,不敢跑远路怕坏在路上。
跟着工友的车跑了一个来月,猴哥回来说这个开车的工友太仔细节省了,每天上下班拉完人后,回家就把后排的车座子卸下来,以减轻重量节省油费。
猴哥坐工友的车很受拘束,自己的车又不敢开长途,就想贷款买一辆七座的面包车,这样他也可以上下班拉人,还可以自家买个木头木料方便,不用雇车了,闲时还可以出去拉个活啥的。
就这样等儿子小猴回来带猴哥在我们家不远的一家车行里贷款买了一辆公羊七座的面包车,花了二万二千加元。
在食品厂打工的那段时间,猴哥经常买回来一些冷冻面食类食品,外形有类似于饺子形状的,有圆形的和方形的,都有名字但是我记不住,有的里面的馅料不是起司的就是火腿咸肉掺些芹菜洋葱之类做的,吃到嘴里甜丝丝的,有的还有很重的咖喱味,说实话当时真的吃不惯。
虽然吃不惯猴哥还经常往回买,有时候打折日,他看见别的工友买他也买,买回来用烤箱烤好,家里住的留学生孩子们不爱吃,白忙活了,后来我就不让他再往回买了。
那个冬天猴哥在食品厂干了一段时间,又去了多伦多北面的城市奥罗拉的一家汽车坐垫厂。
坐垫厂是日本的一家汽车配件厂,猴哥没干几天就被调到检查坐垫质量的车间了,还被比他早去的工友好一顿羡慕。
一样的工资,只是工种不同,检查坐垫质量就是流水线输送带上过来的坐垫靠背,坐上去试试是否舒适,检查是否平整,还有缝线是否匀称之类的,每一件坐垫上都有编号,若出错都会按照编号找到生产的车间序号,和生产的工人。
这个工作猴哥也没干多长时间,好像是刚过完年没几天,猴哥又辞职了。
他要辞职时,好几个同胞工友挽留他,说再熬两年就可以转正,工资每小时也能涨两刀三刀的。
一个来自辽宁丹东的姐姐在这家厂子做管理工作,人很好,开导了猴哥好几次,劝他不要辞职,说在多伦多这家汽车坐垫厂工资待遇各方面真的要略好于其他工厂的。
猴哥还是坚决的不干了,从小野惯了的性格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循规蹈矩的事他做不来。
猴哥十几岁少年时就退学下来干活,种地拉砖刨土装车出尽了力气,自己干怎么累也不吭声,就是不愿意给人打工受人指使,宁可自己吃多大的苦,也愿意自己说了算。
从工厂辞职后就打算找点小生意之类的干干。
在我俩当初刚登陆多伦多没几天,看到华人报纸上有广告,就去听了一个华人律师的小生意讲座,讲座主要是介绍新移民怎样在加拿大了解和开展政府的扶植小生意计划,怎样申请注册小生意,有哪些法律法规和小生意的税率问题等等。
我俩在一群听讲座的人里面是来多伦多时间最短的,记得当时有两位也是听讲座的人,听说我俩刚刚到加拿大二十几天后,颇有意味地对我俩说:你们可真行啊,刚到二十几天就想做小生意,我们来了二年多了还没敢开始呢。
我俩那时候真是虎吵吵的,无知者无畏吧,啥都不懂也没有顾及,等以后随着呆的时间越长,对加拿大的法规了解得越多,反而顾虑得越多,前怕狼后怕虎的啥都不敢干了。
猴哥当时坚决不在工厂里打工了,我俩都是这种想法,打工的日子一眼望到头,还有猴哥的性格也不适合打工。
我俩英语不懂,手里的钱也不多,适合干的小生意更少,在国内大连干了十五年的便利店,虽说再干便利店是轻车熟路,但现在语言是个问题,还有听说在加拿大开便利店经常被抢的,多少还是有些顾虑,再者想换个事做,出国了也不能还干便利店呀。
有一天看华人报纸上有转让加油站的,这可比便利店强多了,在国内就羡慕过加油站,但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然后就留意了,大型的有报价几百万加元的,都是地角好,规模也大。
还有报价几十万的,大都是偏远地区设施简陋的。
因为有买个小生意之类的打算,来加拿大后不久,就是上几章里说过的国内大连开发区花十七万买的那套商业网点房卖给了猴哥的四姐,这笔钱汇到加拿大后,猴哥我俩就想用这钱干点啥。
所以一看到报纸上的广告尼亚加拉瀑布那边有一家小型的加油站往外转让,报价65五万,可以贷款。
猴哥我俩马上就联系了打广告的经纪人,约好时间猴哥去看房了。
经纪人给了地址。
儿子小猴带我和猴哥从多伦多出发,开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到了尼亚加拉半岛大瀑布以西的一个小镇叫fort erie,找到那家想往外转让的小型加油站。
这个小小的加油站,坐落在离小镇中心十多里之外的一个十字路口上,周围有五六户人家,周边都是田地和牧场。
当天猴哥留下看店,需要七天。
因为家里有四个留学生孩子需要做饭,我不能和猴哥一起留在那边。
儿子在加油站附近直接找了一家汽车旅馆,猴哥白天在加油站里看,记账,晚上去汽车旅馆住,吃就在附近的快餐店里,汉堡薯条之类的。
安顿好猴哥,儿子把我送回家,他就回滑铁卢大学上学去了。
现在来说一说,在加拿大做小生意我知道的流程。
就说这个加油站吧,在报纸上看完后,联系了中介,加拿大习惯叫经纪,经纪把加油站的信息大致说了一下,比如位置,年营业额,原来的主人因为什么往外转让等等。
比如这个加油站的主人是韩国人,年岁大了准备卖掉加油站退休了。
然后把地址给了我们,让自己去,他在电话里和出卖方打好招呼,告诉我们要去看店了。
在多伦多想买小生意,都有这个流程,想买店的人有权利要求出卖方提供营业额,把店里的经营状况要交代完整外,卖方还要允许买方来店里观察七天,有的买方觉得七天观察的不够的,双方商议再加几天的也有,一般情况下七天足够了。
在这七天里,从早上开门起,买方就蹲守在店里观察客流量经营情况,一方面是了解实际的销售额是不是和广告里的一样,一方面也是学习卖方的经验,也利于接店后能自己尽快上手熟悉经营。
观察完,买方觉得这七天的营业状况还可以,是像广告里说的一样没有虚报,也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可以进行下一步,预估自己的钱找贷款经纪咨询银行贷款,如果贷款没有问题了,下一步就找律师签订买卖合同了。
当然,钱充足的不用贷款,就可以省却找贷款经纪这一步了。
很多资金充足的同胞,移民后,很快就全现金买下生意,省却了很多麻烦。
猴哥我俩不行啊,手里的这点钱,首付都不够,是一定要贷款的。
2016年参加完儿子小猴的大学毕业典礼,再次到加油站故地重游拍的。猴哥身后就是当初想买下的加油站
猴哥在尼亚加拉半岛的小镇上蹲点观察小加油站,天天吃些汉堡之类的肯定不舒服,我在家里也很着急,只能等周末儿子回来了再带我去看看。
到了周末,儿子小猴搭顺风车从学校回来,开车带我去了尼亚加拉半岛的小镇。
猴哥已经在那里呆了四五天了,住宿在汽车旅馆,吃饭就去快餐店,汉堡披萨之类的。
猴哥所住的汽车旅馆条件不是很好,但价格便宜。
从小加油站到旅馆开车要二十多分钟,这种旅馆大多在市镇以外的地段。
每年尼亚加拉大瀑布都会吸引全世界来加拿大的游客到此游玩,更有很多伦多或者美国人在节日或周末自驾车到乡村度假,所以在加拿大,很多看似偏僻的山间密林湖边溪水旁,都有很多这种汽车旅馆或度假屋。
旅馆装修简单,有些甚至很陈旧但到了夏天生意都很好,特别是建在在湖边森林风景宜人之处的要提前几个月才能订到。
但在冬末的时节,旅馆的生意属于淡季,很少有人住了。
猴哥住的这家汽车旅馆,一排房子大约有十几间,住的人很少,旅馆老板为了省电,不开暖气,有客人住的话,晚上回来之前给旅馆打电话提前把暖气打开,早上走后,老板又把暖气关了。
猴哥白天在加油站看店,晚上回去之前没有打电话告诉旅馆老板把暖气打开,其实是不会英语怕沟通表述不明白,住的几天里一直没打过电话,所以我和儿子去的那天晚上,从猴哥看店的加油站出来,儿子带我俩去吃完晚饭回到汽车旅馆,过了好长时间屋里暖气的温度才上来,挺冷的。
第二天,儿子带着我俩开车在周围方圆几十里转了一阵子。
儿子小猴是在尼亚加拉瀑布西面不远的一所教会高中上了二年学,他在那上学时,每天放学后或者周末,他的同学们都喜欢在房间里玩游戏,小猴性格爱动在屋里坐不住。
他在附近的旧物店里花一百刀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不上学的时候就骑车在小镇的乡间到处跑。
他说这样又省钱又涨见识了,附近哪里有马场,有加拿大特色的葡萄园什么的知道不少。
这次想买下的小加油站位置,虽然小猴上学时没来过,毕竟离他学校还有几十公里的距离,但是一说这个小镇他也知道在哪儿。
我和小猴来后,猴哥已经在这里观察了好几天了,感觉这个往外转让的小型加油站不像广告上说得那么好,其中水分很大,每天加油的还有一些,但是小卖部的生意连二百刀都卖不上,atm取款机也没有几个人用,彩票的收入更没有介绍的那么多。
从第一次来后,我看到周围荒凉的田野心里就已经有些不太愿意了,本来到多伦多都感觉人很少,街道晚上孤寂。
再看眼前的小镇景色都有些凄凉了,稀稀拉拉来加油的车辆大多是老年人,附近的居民倒是都很友好,见到我们几个陌生的外国人还热情的打个招呼,嘻哈说几句关于天气的话。
我一看这地方四外只有几户人家,到晚上荒郊野外会不会有动物?
加油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房子不算大,楼上是主人的卧室,我们也上去看了,三个小卧室,都是属于阁楼吧,因为是老房子了,有一间的屋顶是坡形的,矮处直不起腰来。
一楼是营业的便利店,外间摆了两节柜台,旁边靠墙几个货架,上面摆放着面包薯条饮料一类的零食。
柜台后面摆了一排装香烟的柜子,但都挡着隔板,看不到里面的香烟,有人来买烟,店主就把挡板掀开,给顾客拿完烟后再把隔板拉上。加拿大的法律规定,香烟是有害身体的,不能摆在目所能及的地方,要隐蔽的摆放,十八岁以下的人不许卖,若被查到轻则罚款,重则吊销烟的许可。
靠门口还有一个单独的货架上面是画报书刊,有娱乐体育的,还有成人的那种杂志。
猴哥看到那些成人杂志还和店主韩国老头开玩笑,说卖这种杂志犯法要被抓的,老头说不卖给小孩就不犯法。
我还用蹩脚的英语问韩国老太太这里有没有动物,老太太说有啊,还很大呢,还用手比划:large animals。
这个加油站的主人是一对七十多岁的韩国老夫妇,买下这个加油站在这里已经经营了二十七年。
儿子小猴和老头老太聊天,他们说几十年前从韩国来到这里,靠着这个加油站和便利店养大了五个孩子,现在都在多伦多工作成家了。
还说他们的大女儿的丈夫是中国人。
老头瘦瘦的,手脚勤快,店里店外忙个不停,老太太在柜台里面收钱。
老太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对化妆一点不含糊,眼皮上涂着眼影,脸颊抹着胭脂腮红,还擦着艳丽的唇膏。
我挺羡慕老太太七十多岁的人还能对自己面容这么精心的保养。
再看看我自己,活得这样粗糙。
老两口爱吃地瓜,老太太从店后面厨房端出一盘蒸熟的小地瓜在柜台上边看店边吃。
店里还有一个住在附近的白人二十多岁的小伙计,专门给加油的。
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白人女的在柜台里替换老太太。
每个周日上午,老头和老太太都去教堂做礼拜,店里就是雇佣的这两个人看店。
加拿大转让店铺还有个规矩,原来店里的伙计,下一个接店的不能辞退,要继续雇佣。
如果猴哥我俩买下这个店,这两个白人也必须要继续雇佣的。
猴哥和我说感觉这个小加油站的经营状况不是很乐观,如果买下了那这后半生可能就在这个地方过了。
加油站的韩国老两口在这里二十七年,猴哥我俩能在这干二十七年吗?
买可好买,再往外转让可就难了,谁上这地方来?
荒郊野外,离镇中心老远了。
对了,来看店之前经纪人介绍说这附近要建成一座规模超大的赛马场,每年会举办大型的赛马活动,小镇经济以后会飞速发展。
按照说建大型赛马场的路线,我儿子还带我们开车走了一圈呢,一片荒原草地,连个木桩都没看见。
一想到买下这个加油站,可能就像韩国老夫妇一样在这过完后半生,我不同意了。
猴哥说买不买也的呆完七天再回去,汽车旅馆的费用都交完了,也不能去退,再观察两天再说吧。
反正也不抱太大希望,猴哥也不在店里看买货加油人多少,能卖多少钱了,让儿子带着我俩就在附近的几个小镇溜达玩。
离这个小镇不远的另一个小镇叫韦兰的,那里有一条运河,靠近小镇的中心位置,沿河街道上有多家商铺,河上有几座可移动的大桥,遇到有大船要从桥下经过时,大桥可以吊起来。
那天我们去时风很大,刚进小镇停好车,就有一个老外男的,手里提着照相机,兴奋的从我们身边跑过去,对着我们用两个拳头往一起比划,嘴里发出嘭嘭的声,手指着河的方向。
儿子说,那个老外说河里撞船了,让咱们去看。
我们急忙的也奔向河边,真的看到本就不宽的河面上两艘大船挤在一起,两边的河岸上很多人在看热闹,脸上的表情都很兴奋。
儿子说小镇大多时候都很安静,难得有热闹发生,男女老少都出来了。
这就是韦兰小镇的照片,猴哥身后的桥是不是大船经过时能吊起来的不确定了,忘了。
这张也是2016年小猴毕业带我们去尼亚加拉瀑布,那天我拍的小镇运河照片,在手机相册里找到的。
那天好像是下午三点多钟,冬日有些西下的阳光温晕地照在小镇不宽也不长的街道上。
猴哥和儿子在一家卖工具的商店进去看起来了,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猴哥对工具是爱不释手。
我喜欢挨家的店铺逛逛,尤其喜欢逛那些老式的很古朴的店。
在一家卖布料的商店里停留了很久,我对店里摆放的布匹产生了兴趣,不管是单色的布料还是花色的,都是按照颜色深浅划分的,看起来特别的整齐流畅很舒服,一点没有乱的感觉。
布料好看但是价格真的挺贵的,比国内高多了,逛了半天花五加元买了一个挺精致的绣花用的花撑子。
实在是没什么可买的,主要是兜里不鼓溜。
那天的布料店颜色深浅搭配的记忆到现在都没有忘记,以后我在家居布置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布料店由浅入深整齐划一的布匹摆放,然后参照做颜色搭配,尤其是小的房间,一定不能有过多的颜色,不然太混乱。
那两天儿子还带我俩去了分散在尼亚加拉半岛上的几个便利店,都是在多伦多的华人报纸上看的转让广告,打电话联系经纪,经纪再打电话给卖方,约好时间我们自己开车去看店。
那几家往外转让的便利店几乎都是韩国人开的,有的都干了很多年,像小加油站的老夫妻一样,看来韩国人也是很早就有去北美的了。
猴哥在小镇加油站一共呆了七天,每天加了多少油,小卖店里卖了多少货和彩票收入多少笼统的一算并不多,还有房子也很老旧了,需要大维修,这一部分费用也会不少。
回来后合计了一下,给经纪打了电话说六十五这个价格高了,如果降到五十万以下,就接受买下。
可能是给的这个价格让卖方不开心吧,经纪一直没回,以后也就不再惦记了。
那次在尼亚加拉小镇看完加油站和几家便利店回来后,还在多伦多看了好几家,也没看成,有一家已经谈好了价格,律师费都交完了,结果年轻的店主小夫妻反悔了,说猴哥我俩英语不好,房东不同意。
先头开始张罗谈时也没说英语不好不能兑,现在不兑了,弄的猴哥好顿郁闷,想不明白当初小夫妻极力讨好我们希望把店兑过来,为什么手续都办好又变卦了。
后来琢磨可能是有出价比我们高的了,就找理由反悔。
店没兑成,七天的时间,几百刀律师费也搭进去了,好在是离家不远晚上回家睡觉,没有住店费用。
这是到多伦多后猴哥我俩找小生意的过程,还有两次很无奈前前后后也搭进去不少时间和钱,结果还是不了了之。
张罗了一通结果还是啥也没干成。
那段时间我俩心情其实是很沮丧的,但是还得强打起精神继续寻找,看能不能干点啥,现在想起来真的挺难的,尤其是我俩这种没有文化,找同胞什么事都相信口头承诺,给后续留下很多隐患。
但过后还是没有记性,可能就是不愿意学习另一个国家的法则,吃亏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有口说不出。
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当初自己的委屈无助又无处宣泄,只能怪自己没有入乡随俗,了解加国的法律法规。
东方重情,西方重理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吧。
没办法,猴哥又找了一家华人的园艺公司干活做小工。
就是这段时间,猴哥边干活边了解了干园艺的过程。
感谢大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