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体不舒服的图片(​13岁少女无故背痛,竟是躯体化抑郁?)

很多家长认为抑郁症只是心理问题,却不知道很多抑郁症会伴随身体不适,也就是躯体化障碍。



一个没有背痛的少女

小昭是一名13岁的初中女生。她刚来门诊的时候,我感觉她精神不好,眼睛很累。这不是一个少年应有的疲惫。

小昭说,整整一夜的背痛困扰着她,让她无法入睡,有时睡着后还会醒来。这种痛苦是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既不是骨头痛,也不是肌肉痛。这种痛好像在身体内部,摸不到。

母亲点头称是,并表示孩子的痛苦已经有一年半左右了。



同一个13岁的抑郁女孩

刚开始只是微弱的不适,可以通过散步或者简单的活动缓解。最近两个月,越来越严重了。我得给女儿按摩一整夜才能睡得着。

“我白天起不来,因为晚上睡不好。我不能去上学,这让我很烦恼。上学也困扰着我。总之每天无所事事也很烦。”

说话时,小昭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她妈妈小声对小昭说要控制音量。

小昭勃然大怒,对他母亲喊道:“我说我打扰你了,你没听见吗?我不想听你说。你要我再说几次?”然后抬手要打我妈,她下意识躲开了。



青春期的情绪波动

这种下意识的举动让我们知道,小昭已经不是第一次和母亲吵架了。

大约10分钟后,小昭再次感到非常抱歉。他想到妈妈那么关心自己,就发脾气打骂妈妈,特别不合适。然后他大哭起来。

经过详细询问,小昭的背痛在一年半前逐渐出现。当时小学升初中,课业压力很大。

每天,我妈妈带小昭去每所中学参加择校考试。

尽管小昭最终去了他和他母亲喜欢的学校,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新学校的学生更加专注于他们的学习,小昭必须付出120%的注意力和努力才能不被其他人落下。

这段时间,小昭的心理落差很大。她不能接受自己从班里的前五名掉到现在的20名,这20名付出了很多努力。



教育内卷化时代,学业压力会加剧亲子关系的紧张。

小昭开始怀疑是自己太笨,脑子不够用,还是自己的能力根本配不上这么好的学校,精神越来越消沉。

晚上睡不好,经常做赛跑、考试等噩梦。我要么在跑步比赛中得了最后一名要么错过了考试要么考完试没答卷子。

小昭醒来时总是一身冷汗。

晚上睡不好的直接后果就是白天上课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总是溜号。



起初,小昭很恼火,因为他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后来他开始莫名其妙的烦躁,甚至因为无法安心工作学习。

从那以后,不知哪一天小昭开始有背部不适,因为不适的程度更严重了。

妈妈带着小昭跑遍了全市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做了肌电图等神经系统的检查,没发现什么异常。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建议小昭的母亲带孩子去精神科看看是不是情绪问题引起的身体不适,让腰酸背痛的小昭来精神病院治疗。



躯体压抑

身体不舒服的图片

得出的结论是,小昭生病的根本原因是抑郁,其次是烦躁不安。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她身体不适和情绪烦躁的症状成为疾病的主要表现,掩盖了抑郁情绪。



抑郁发作时躯体化非常普遍。

在我们对抑郁症的认知中,对有躯体症状的中老年人有着深刻的印象和临床体验。当中老年人出现一些无缘无故的身体不适时,我们会考虑情绪引起的身体症状障碍。

近年来,这种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使他们遭受躯体疼痛的“折磨”,而这种躯体疼痛会随着情绪的放松而减轻,比如孩子开心玩耍时,没有躯体不适的反馈。

但是,到了上学和学习这些“正事”的时候,孩子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他们有时会说肚子疼,有时会说腰疼,甚至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家长认为这些表现是孩子不愿上学的借口,严厉斥责孩子。



抑郁症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能量。

这让原本就对学习紧张的孩子更加紧张,更加无助,更加不知所措。

在医学上,我们有一个量表来测试应对方式,也就是说,当你遇到一些问题时,如何处理问题,比如逃避、幽默、自责、幻想、求助等。

躯体化也是一种应对方式,在受到外界情绪压力后,这些压力转化为身体上的不适。

我们常说胃肠道是一个“情绪器官”,也就是说,当我们心情不好时,会出现反酸、嗳气、腹胀、消化不良等胃部症状,以及腹泻、便秘等肠道疾病。

这里的部分原因和应对方式有关。



中医理论下的躯体化解释



如何应对躯体化抑郁症?

上面我们提到过,应对方式的问题导致一部分人出现躯体化症状,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应对方式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适用于不同严重程度的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有助于提高认知,完善人格,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最终改善抑郁症状,降低自杀率,减少功能损害。

但如果心理治疗6~12周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建议联合用药。

很多家长朋友认为过早使用抗抑郁药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主要器官功能,这与使用抗抑郁药是非常矛盾的。



明星热依扎说,她认为服用抗抑郁药的副作用没有酒精的副作用大。

如果有这样的顾虑,不妨在服药后检查一下相关指标,如血常规、生化、心电图等。

这样可以直观的比较用药前后对身体的影响以及药物对个体的安全性,打消家长的顾虑。

目前临床上应坚持抗抑郁药和心理治疗并重的原则。

不要因为噎废食,导致慢性疾病,增加治疗难度,增加对孩子机能的损害。

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时,请注意孩子的情绪,尽早就医,得到良好的预后。

-END-

规划:淑熙

作者:李玉龙

编辑:悉尼

设计:多纳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