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来料加工手工活(余杭港南村“43岁小外婆”现象引热议,附近村落就有来料加工活可分享)

[/s2/]钱江晚报记者石闻

在杭州余杭的城郊农村,43岁的她成了奶奶的大姐,想利用家人和孙辈的闲暇时间,接触加工工作,一个人养家糊口。

昨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这篇报道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



有的人觉得岁月苍老,岁月蹉跎,还四十好几,却还没结婚,和小奶奶差距很大。

有人自嘲。大龄女青年,看到这样的新闻,一定不要转发,让家里的妈妈看到,要“碎尸万段”。

甚至有人表示羡慕。他们在40多岁时面临着来自工作场所的巨大压力,他们渴望退休和农村生活。小奶奶们已经有了这个人生终极梦想。



同在一个城市,小奶奶的生活似乎与都市人忙碌的工作状态相去甚远。

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网友们也是集思广益,给小奶奶们出谋划策。



有服装工作室的读者在钱江晚报关伟留言,说他们有订单,可以上门教小奶奶手工做单。

也有喜欢玩汉服的读者说,现在做一件汉服能挣100多块钱,小奶奶们可以试着学做汉服。

还有人说,看到报道里的烘青豆和咸茶后,想问问豆子和茶哪里有卖。为什么老奶奶不开网店卖咸茶?



事实上,当地政府部门也想过帮助女性创业。

以余杭良渚街道为例。这两年,街道还重点抓了乡村旅游,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李梦琪”的品牌已经建成,它鼓励农村妇女成为游客的向导,并精心设计了理解的话。留在家里的妇女也可以经营农家乐,街道还设计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十碗”菜单,免费向农民推广。

但经营农家乐或民宿,家里的房子需要装修改造,烤四季豆、咸茶等土特产需要厂房、设备、卫生许可,这些都是财力较差的小奶奶们力所不及的。

也许,对我们来说,联系来料加工的手工工作更实际一些。

就在去年夏天,街道妇联组织了8名良渚北部美丽乡村女主任,帮助小奶奶们去当地一家外贸服装企业寻找就业机会。

当时大家和企业谈得很好,对方老板欣然同意。订单很多。只要村里有人愿意来取货,欢迎来取,人越多越好。

考虑到北边的村子离工业区比较远,村里还组织了车辆帮你接送货物。

虽然刚开始小奶奶们的积极性挺高的,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后,一些家庭开始产生矛盾。主要原因是家里不喜欢来料加工,把家里弄得太乱,到处都是货。

虽然之前有很多小奶奶做过手工,但是已经戒了很多年了。毕竟有些是手工制作的。在良渚以北的湖州边境,那里的妇女一直有接单做服装加工的传统,而且她们的手更为灵巧。此外,安徽、江西等地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较低。

由于种种原因,当地外贸服装厂的大宗订单刚好逃过一劫。



南庄兜从事来料加工的妇女。

现在整个良渚街道,只有南庄兜一个村坚持来料加工,加工历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

只要有针,就能活。当然,每个人的技术都必须过硬。徐月菊是南庄兜的妇联主任,家里的母亲从2003年开始做刺绣工作。

在家来料加工

当时村里的女人带头,去萧山的服装厂拉货。高峰时村里有两三百个女人一起接单。后来2007年农副物流中心搬到南庄兜,一些女青年去做物流。他们年纪大了留在家里,越来越少的人去工作。

一开始大家做的都是在衣服上缝珠子。这几年都在做双面羊绒大衣的缝制。全年都有订单。一般一个人一天能缝3-4件外套。每件外套工资30元,一天100元,业余时间缝一个月衣服,每人至少2000元。

听说岗南村的小奶奶们都想找工作。徐月菊说,她认识很多服装厂的老板,有没有订单她可以帮忙问问。这个村有很多工作的时候,她也可以分享给其他村。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抄、改写、传播网络上所有作品的版权。否则,本报将通过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