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数字化转型整体带动治理方式变革”。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国家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为主线,全面勾画了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蓝图,对加快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当前,社会治理模式正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从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在这三个“转”中,要保证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规划》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国治理”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撑社会治理科学决策和精准决策,是适应社会治理新形势、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社会治理领域存在诸多复杂问题,信息化支撑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当前,社会流动性持续增强,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线上线下融合渗透,民众诉求日益多样,社会问题频发突发,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然而,现有的信息化建设还未能有效支撑社会治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及时准确感知群众需求和社会发展态势的能力不足,信息技术与治安防控深度融合的应用水平较低;二是对突发事件的及时预测、预警、预防和快速处置能力不足,尚未能完全支撑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向前发展;三是支撑跨区域、跨部门、跨主体沟通协调共治的能力不足,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等固有问题依然存在。《规划》深刻认识了我国社会治理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从数字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主要方面和重点任务等方面给出了全面的顶层设计,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数字社会的治理模式,促进五大治理要素的实现
《规划》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党建引领、服务导向、资源整合、信息支撑、法治保障的数字化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坚持党的建设的领导。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越是复杂,越是要抓住关键点。而创新和推进社会治理,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引领,就是要发挥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规划》强调,要提高基层党建服务管理水平,完善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第二,坚持服务导向。***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是关键,人民是核心。因此,数字社会治理建设应以服务人民为导向,坚持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规划》提出,要让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泛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三是坚持资源整合。数字社会治理不是“空”中间的城堡,必须有坚实的资源保障。除了传统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还包括数据资源。碎片化的资源无法有效支持多主体的参与。规划要求推进基层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推进基层政府与垂直部门数据共享整合,推进部门数据按需向基层单位开放使用。对包括数据在内的各类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和有效配置,可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四是坚持信息支撑。该计划提出提高基于数据的国家治理的效率。数字社会治理必须树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理念,实现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大数据在数字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数据挖掘判断社会问题、预测社会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决策和精细化服务。
第五,坚持法治。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技术创新既包含机遇,也包含风险。推动技术向“善”发展,充分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弱化其消极作用,关键是坚持科技应用与法治建设相结合,以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创新。
构建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把握两个治理维度
《规划》勾勒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包括五个基本方向,即构建立体化智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一体化智能公共安全体系、构建平战结合应急信息系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围绕五个方向,规划部署了具体的任务和项目,可以概括为两个维度。
首先是由日常和突发组成的时间维度。在“日常”的社会治理场景中,数字社会治理应该能够保证对社会治理运行状态的准确把握,让服务更精细,治理更精准。比如,《规划》要求深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联网,加快图像识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精准性;到2025年,基本完善灾害事故信息报告、预警发布、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机制,基本建成服务感知精细化、风险识别精准化、行动协同网络化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在“突发”的社会治理场景中,数字社会治理应该为提高对事件的响应和处置能力,以及多部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同应急能力提供高效支撑。比如,《规划》要求构建平战结合的应急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多部门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应急管理的综合意识、快速处置、精准监管和物资保障能力,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水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二个是区域、城市、村庄组成的空维度。《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区域信息化融合发展”。区域、城市、乡村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不同,数字社会治理的任务也不同。数字社会治理可以以城市为中心枢纽,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联动治理,保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信息化的充分均衡发展。有些工作需要在宏观层面把握其系统性,适合在区域或城市层面统筹安排。例如,《规划》提出,围绕公共交通、快递物流、医疗和就学、城市运行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许可管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推进一批智慧应用领域的协同联动,促进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有些工作需要在微观层面保证其响应性,适合在基层或农村地区推行共建、共治、共享。比如,《规划》提出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充分整合民政、医疗卫生、住建、应急、综治、执法等部门的基层入口,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
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全面提升四项治理能力
首先是改善对复杂的社会治理系统的看法。感知能力是准确把握复杂社会系统运行,为数字社会治理的优化、协调和高效提供基础资源的基本能力。规划提出,建设城市感知与决策中心,加强城市管网、公共空用房、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消防、水利设施、大型港口、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运行态势感知和智能分析;探索建设数字双城,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城市运行和经济运行水平。
二是提高社会治理风险防控决策能力。社会治理决策不能单纯依靠主观臆测,必须“用数据说话”,“用科学论证”,实现优化的社会治理。规划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和模拟推演科研平台,开展人工智能条件下的社会治理实验;推行城市“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一网统一管理”模式;提高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城市安全、自然灾害、快递物流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能力和公共安全风险识别、预测、预警能力。
三是提高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协调能力。数字社会治理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实现部门协作、区域协作以及政府、企业、机构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协作。因此,应拓展沟通渠道,整合业务流程,突破部门壁垒,共享数据资源,实现协同社会治理。方案提出,全面提升多部门协作的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加强政府、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大力扩大社会资源在线参与慈善事业,促进政府治理与社会监管、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民情收集、民主协商、公共服务、邻里互助等事务的网上运行,构建“互联网加群防群治”体系。
四是提升社会治理资源和服务共享的平台能力。平台有助于社会治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社会治理的实现。《规划》提出,充分整合各部门基层入口,搭建基层治理平台;稳步推进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大脑建设,建设互联、开放、赋能的智慧中心,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粮食和战略应急物资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推动信息技术更好地支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治体系建设。
“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数字社会治理是这门科学的亮点。未来五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数字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数字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将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从“大国之治”走向“强国之治”。根据规划内容,各级政府要尽快分解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制定行动计划,确保数字社会治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