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TMT频道11月15日报道。今天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揭露了通信套餐的乱象,包括“无流”套餐虚名、营销电话诱导消费、套餐升级难等。
文章称,运营商推出的“无流量卡”等服务,宣称用户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就可以“无流量”使用多种手机程序,但这些产品在宣传和资费规则上存在“话术陷阱”,对部分用户产生误导。
以一张“无流量卡”为例:根据产品海报,只要月租19元,套餐内100多个手机程序都可以“无流量”使用,套餐外流量按照1元1G标准收取。但是,当你翻开页面,点击“资费详单”四个小字,你会发现,所谓的“流量免费”,是指涉案的100多个手机程序可以使用一定量的“专属流量”,一旦流量消耗超出限额,就按照套餐外的流量收费。而且免流范围内包含的手机程序版本也是有限制的。同时,一些直播软件词条下还有附加说明:观看直播和播放视频产生的流量可以免费,但用户上传视频和图片产生的流量不在专属流量范围内。
文章称,电信企业经常向用户打各种营销电话,这些电话往往以“回报老客户”的名义推荐客户升级套餐,重点是套餐升级后通话时长、流量等方面的提升,而新费等字眼则被提及甚至不提。流程也很方便。只要客户口头同意,输入验证码等步骤,很快就能成功。有些营销电话推荐用户免费体验一个新业务,但不代表体验后会自动续费。用户只有发现话费比平时高了,才能意识到原来的“体验”变成了“订阅”。
另外还有一些现象,换包升级容易,降档难,人为障碍。
今年11月1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信息通信服务感知工作的通知》,要求基础电信企业应在自有营业厅、营业厅、网络厅、资费专区、代理渠道提供公开市场销售的资费套餐,以及老年人、残疾人优惠资费套餐的查询入口。全面梳理在售套餐名称,以免造成误解。及时提醒用户套餐内流量的使用情况,合理设置套餐外流量单价。通知要求电信企业在2021年12月底前完成优化。
本文来自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