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财经作者:徐丹
编者按:当我们在谈论“良好消费”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意义在于还原“好消费”的本来面目。3月,时代传媒《消费者报告》、《时代周报》、《时代财经》、《新周刊》联合推出“好消费”话题,关注你的消费生活。
图像:像素
短视频在给用户带来大量休闲娱乐内容的同时,用户带来的流量也反哺了平台。
通常用户每隔几分钟就可以刷一次广告视频,广告内容主要是口头播报、产品功能展示、戏剧表演等。,与商品采购的联系。这就是现在常见的短视频信息流广告。
近年来,短视频广告在互联网广告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根据艾瑞数据预测,2021年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70亿元,同比增长47.4%,2021-2023年市场复合增长率可达34.6%,高于网络广告市场12.36%的增长率。
其中,短视频信息流在整体互联网广告中的广告费用也快速增长,从2020年上半年的24.6%增长到2021年上半年的30.8%。
时代财经发现,与传统广告相比,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的制作成本更低,更贴近消费者,但监管措施不完善,导致虚假宣传、规避等问题泛滥。
这背后,是很多广告代理公司瞄准了平台监管的灰色地带,导致了一条“专业”的造假产业链。
很多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过类似的产品宣传:
一口背面附着厚厚污垢的锅,倒入某种厨房清洁剂后,污垢很快融化,用清水洗净,用抹布擦拭后,沾满油污的锅与新锅无异。只有一只纹身的手臂涂上了被称为“超级遮瑕”的粉底液,所有的纹身都被盖住了...
这类视频往往将产品的某项功能展现到极致,非常容易让消费者动心,但实际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
一位通过短视频广告购买厨房湿巾的消费者告诉时代财经,他是被“旧锅变新锅”的广告吸引,才购买了同样的产品。产品到货后,她立即按照视频中的方法清洗灶具,却发现效果并不好。
“不能说不好用,但是效果很普通,没有视频里那么神奇,会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上述消费者表示。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很多短视频虚假宣传的投诉。其中,投诉最多的是一款盲盒app——趣盲盒,大多数消费者是通过短视频广告了解到这款软件的。在短视频的宣传中,有人以29元的价格买了一辆自行车。“刚开始我以为是骗人的,没想到居然送到了我这里”,视频中的消费者说。
但据很多消费者投诉,App付款后,收到的实际东西和展示的样品完全不一样。“520元的盲盒,开箱后是一枚古驰刻字戒指,然后订购发货。收到货后打开,却是个钉子。是钉木板最常见的钉子。连假货都不算。你收到的是孤独和欺骗。”
事实上,随着视频剪辑技术的发展,“眼见”未必“为实”。时代财经发现信息流广告背后有一个庞大的造假产业链,广告代理公司会使用特效、剪辑等手段来达到广告主想要的宣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代理商并不关心产品的实际功效。
作为一名商人,时代财经联系了一家短视频广告代理公司,要求拍摄一部具有“换旧锅成新锅”效果的广告片,并直言“产品本身可能不那么干净”。
对方马上给时代财经发了一个类似的样品,并保证无论产品的实际功能是什么,都可以捕捉到视频中的效果。
“里面的清洗剂是商家给的加强版,还加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我们买个新锅,掸掸灰尘。这些(脏)东西不是常年积累的,污垢是故意加的。”
时代财经找到了另一家广告公司,说他想做一款遮瑕粉底液。拍摄需求是用粉底液遮盖模特脸上明显的斑纹,但是产品的遮瑕能力不强。对方表示可以对视频进行处理,达到想要的效果。“到时候跟导演和制作沟通好,用剪辑和特效处理视频。你放心,我们是专业的,视频会先放,等你审查满意了再拍成电影。”
虚假视频200元一条,制作商月入百万事实上,关于短视频广告欺诈的争议从未间断。
2021年,短视频《卖惨营销》引起广泛关注。当年6月,凉山州公安局披露了一起名为“韩队”的“情感带货”案。该团队打着“扶贫”的旗号,故意在凉山昭觉、岳西等地以扶贫捐款的名义摆拍,虚构当地人的生活场景,以达到带货牟利的目的。
比如团队用滴眼药水、掐孩子等手段,人为给女生制造眼泪;谎称帮哑巴母子卖家里的苹果,实际上是在市场上卖苹果。
这种拍摄方式属于一种“戏剧表演”。一位信息流广告代理商向时代财经介绍,目前的视频制作分为三类:一是简单的产品展示,没有演员和模特出现;二是单个演员出场口头解释产品,展示实际产品;第三,产品卖点植入剧情。
现在“惨营销”已经被平台重创,类似的视频已经很少出现了。故事植入的广告内容大多比较简单,用土味等元素吸引眼球。
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女人突然坐在了一个男人的腿上。当被问及“是谁”时,她道歉说“对不起,我看手机都看糊涂了”,然后引用了她当时看的App的名字。类似话剧广告的问题,可能涉及软色情或者低俗价值观的引导。
但如果采用夸大的方法宣传产品功能,则有虚假宣传之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以上剪辑和特效所展示的商品效果无疑是虚假内容。
在对时代财经的采访中发现,这种视频诈骗的成本极低。根据上述代理商的报价,有一个300元的广告,有一个现场出场,有一个199元的无模特视频,还有一个开拍。商家只需要邮寄商品,代理商提供的服务包括创意剧本、演员、拍摄、剪辑,视频3天即可送达。
对于代理商来说,这种广告拍摄成本并不高。Connect insight曾经面试过一个信息流广告制作人,对方表示这类广告有固定的模板,可以快速复制。
“按照模板,填写一些所谓的爆款元素,然后找女大学生以30元/件的价格拍摄,最后以后期70元/件的价格外包不熟练的工作。”Connected insight报道,广告制作人在职业生涯初期的月收入可高达数百万元。
但短视频平台也有虚假宣传的处罚措施。如果判定为虚假宣传,商家将受到下架和店铺警告的处罚。但目前来看,该规定对从业者的约束力并不明显。
一家广告公司告诉时代财经,他们的视频可以认证。“我们是平台信息流广告的官方供应商,(我们理解)这里的审核机制,导演在制作剧本的时候会规避(审核)。”
当时代财经询问经过处理的遮瑕粉底液视频是否会被平台监控时,对方进一步解释道,“我看了平台上很多类似的展示,有些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应该没有问题。一般来说,避开关键词是可以的。”关键词是指明显是为虚假宣传而设计的词,很多代理商会通过口播无字幕、故意写错别字等方式来规避。
门槛低,利润高。在没有相应监管政策的情况下,这类广告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迅速发酵,商家和代理商可以从中获得巨大利益,唯一受到损害的是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