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有哪些项目门槛好入(不温不火多年终于起风,心理健康赛道现在有哪些玩家|行业观察)

作者|苏珊

编辑|石亚琼

自疫情以来,心理健康轨道的投资步伐确实不同。即使在2021年,也会有一个出口。

在“疫情导致公众心理压力上升”的逻辑催化下,2020年下半年以来,心理健康赛道的节奏明显加快。开始获得持续融资的企业逐渐增多,投资人观察到了更多积极的线索,纷纷下注、融资。

2021年国内心理健康赛道的融资比以前高了一点。全年融资事件25起,涉及企业20家,多家龙头企业进入B、C轮。



2021年心理健康赛道融资清单

以前投资人不出手,主要是认为在需求端渗透率低,供给端不发达的情况下,行业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还有其他优秀的消费医学课程可以选择。

健康的赛道企业往往会陷入“早期融资轮巡”的尴尬,反映的是被投企业的成长性问题,失败在路上的只是少数。甚至最近,行业内领先的心理咨询师服务工具“心连心伴侣”法人实体在2021年10月底申请破产,供给侧心理咨询师自己都活不下去,实在做不了别人的生意。

同时,与美国相比,目前国内针对心理健康个别细分领域的监管政策并不完善。比如国家对心理咨询服务、数字治疗等细分行业的监管体系与其泛医疗健康导向不匹配,难以消除后续监管变化的风险。

但在这个供给要素稀缺的行业,部分投资人优先选择在全链条要素尤其是供给端、数字化手段、数据资产沉淀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的主要参与者,耐心等待拐点的到来。

一些投资人也在寻找行业痛点的新解决方案,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积极解决渗透问题,于是2021年数字治疗和AI+解决方案的热度上升;或者寻找更轻的产品和服务,挖掘浅层情感需求的巨大市场。

01行业图册

经过36Kr的初步整理,国内心理健康赛道产业链如下:



心理健康轨道产业链

36Kr在尝试将不同的企业进行产业链划分时,看到很多企业其实是有多个产业链节点的。在下面的内容中,如果一个玩家有多个领域的重要性等级,那么我们就把它分成多个领域。

02行业细分

解决供应痛点:精神和心理服务

心理治疗的医学成就是高度可测量的。对于病理性精神心理问题,如中度以上抑郁症,患者通过服用适当的药物和辅助手段,可以重新获得良好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治疗性药物价格不高,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将广谱精神类药物纳入医保范围。只要能接触到诊疗资源,患者的问题就能得到治疗。

《2020年互联网洞察心理健康报告》显示,2018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13亿人口中有17.5%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2019年7月披露,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分别占我国人口的2.10%和4.98%。有玩家和投资人告诉36Kr,全国精神科执业医师只有4.5万人左右,医疗资源集中在省级和地级市的三甲医院,但是36Kr至今没有查到公开的数据。

供给侧不足,供需分离,刚需侧,使得精神心理互联网服务平台价值巨大。重症医疗涉及稀缺的专科资源,部分玩家涉足壁垒最高的药品供应链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不能为患者进行首诊,即不能进行疾病诊断、药物处方等信息。远程医疗和网络医疗只能进行随访、访视、复诊等行为,相关行为应遵循首诊医嘱。

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进行初次分诊、在线咨询、随访处方、药品配送和院外康复管理,平台一般需要取得互联网医疗医院许可证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企业主要有“好心情”、“昭阳医生”、AI SaaS服务商“小知健康”,向上延伸产业链。我们还会将“健康小知识”归入其他内容板块。

此外,还有垂直服务机构和私立精神病医院/医疗机构。其中,垂直玩家主要以儿童自闭症(孤独症)为主,包括在心理健康赛道率先进入C轮的“米和小米”、“北大医脑健康”、“恩启Ingcare”、“Alsolife”等。

投入多集中在儿童自闭症(孤独症)相关机构,主要是伪自闭症比例高。假性自闭症的孩子,只要从小进行早期干预,是可以康复的。明确的治疗方案,家长的刚需,国内康复机构的缺乏,使得该领域的投资前景相对明朗。

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本身具有结构性特征。在一些机构的服务过程中,有很高比例的康复服务是由数字化软件驱动的,也具有数字化治疗的特点。比如“白一康”也向第三方康复机构输出智能SaaS服务,所以我们也会将其归入数字治疗板块。

相对于前述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专业的垂直服务机构会有更大比例的自有服务团队,同时也会在人才供应链上进行投入,构建自己的职业培训体系;有线上远程干预课程和远程指导,线下陆续安排康复中心,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体验。





心理细分领域企业列表

风口:数字疗法+心理AI

数字治疗和心理AI的频繁融资是2021年心理健康赛道关注的焦点。精神卫生保健资源和心理咨询服务的供给端供不应求,使得数字化手段成为很多玩家的解决方案。

主要由软件驱动,数字治疗的服务本质是SaaS。这部分玩家的基本想法是把数字治疗作为解决方案的核心。

引用《中国数字化治疗2.0白皮书》的推广说明,数字化治疗可视为负责临床治疗效益的“数字化活性成分”。心理学领域的数字化治疗在国外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其可实现的功能包括筛查、评估和干预治疗。

但是采用同样的方法论并不意味着国内玩家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需要自己的技术和数据。比如数字化介入治疗需要通过大量数据建立患者的行为曲线,从而设计有效的介入治疗内容;在与患者的数字化互动过程中,如何选择内容工具,如何设计互动,将对最终疗效产生重大影响。

发展起来的数字治疗需要符合循证医学的标准,即在充分的、随机的样本下,获得更好的临床实验结果。凭借可靠的临床实验结果,玩家可以向SFDA申请注册医疗器械认证。

目前国内玩家研发的数字治疗适应症包括儿童多动症、自闭症等神经问题,戒毒、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失眠等成瘾问题。

为了让整个数字化解决方案更流畅、更精准,除了负责临床治疗效益的“数字化活性成分”数字化治疗,还需要有“数字化辅助”AI来保证数字化治疗的疗效能够顺利发挥。

AI主要渗透到“用户身份识别”和“持续交互”两个关键环节。首先,AI精准分诊,识别用户在治疗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状态。根据识别结果,在多轮交互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和内容,交互内容甚至可能涉及多种不同的疗法,从而形成用户的最优解。同时,也需要给用户良好的情感支持和陪伴。

在不同行业群体中迁移使用,可能还需要合理修改AI的知识图谱;成人和青少年之间的迁移涉及到模型的再训练。

不同的数字治疗和心理AI企业,其解决方案中数字治疗和AI的功能比例差异明显。根据36Kr的公开资料和独立采访,这些企业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目标:有的剑指严重的医疗,有的针对浅层的预防需求;有的独立对待,有的明确辅助;有的自然语言交互少,有的要求AI更像人。

可作为不同适应症、不同场景的药物或疫苗。这将影响不同玩家在数字治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心智和心理商业场景理解等环节投入不同的资源。

数字治疗+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心理商业洞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解决方案,但也可能是心理健康赛道未来普及率最高的解决方案。不过,这一领域的监管政策变化需要持续关注。





数字治疗+AI细分领域企业名单

g端和B端主流解决方案:SaaS和SaaS+服务

与C端相比,G端和B端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支付意愿相对较强。

基于官兵、青少年、服刑人员、社工等人群的心理干预需求,政府、军队、司法、学校、社区是国内心理健康服务较早落地的场景。外企B端接受心理服务相对较早,但国内B端渗透率多年仍上升缓慢。

SaaS和SaaS+服务是过去玩家处理G和B的主要形式。与上一节玩家不同的是,本节玩家并没有把数字治疗+AI作为SaaS的主要内容。这些玩家主要向G、B终端销售心理测评、心理数据分析、心理教育、远程咨询服务等一体化数字化系统,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或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客户搭建心理咨询室/咨询室等常规场景。

根据玩家禀赋的不同,SaaS和人工服务在业务中所占的比重会有较大差异,SaaS的技术门槛和复杂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选手也将直接面对数字疗法+AI选手带来的高维竞争





SaaS+服务领域企业列表

此外,该行业也有小型B端SaaS的机会。据天眼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8000多家心理咨询机构,其中传统线下咨询机构的比例仍然很高。

这些机构客户群和服务半径有限,需要转向线上运营,但线上业务搭建能力较低,通常只能搭建门户或微信官方账号接单。因此,也有SaaS玩家瞄准这个垂直领域,为小B端提供SaaS。模块内容包括测评、文章、课程、咨询预约对接模块等内容板块。

这些确实可以满足小型心理咨询机构的基本需求。需求标准化,潜在客户数量大。然而,Know how很简单,门槛很低,客户的生命岌岌可危。行业前沿的1号心理咨询平台推出的盘古系统,以及前面提到的已经申请破产的心语伴侣推出的“展翅计划”,都是行业前沿的小B SaaS,其中盘古不需要付费,主要作为1号心理供应链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但进入咨询机构需要筛选。

此外,前面提到的大B SaaS浩图科技也有其小B SaaS业务,营销SaaS企业美信数码事业部也专门针对该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B面SaaS小企业列表

大众最熟悉的:心理咨询平台

心理咨询机构是心理健康赛道中数量最多的业态,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心理咨询平台不计其数。组织这种形式的业务很简单,但是门槛不低才能形成咨询师的供给和流动的良性循环,把业务做大。互联网头部平台有“一心堂”、“简单心”、“一心堂”、“看见心”,其中前三家已经全部进入B轮融资。

用完之后,在流端,头部机制有自增强作用。因为大众对心理咨询服务的信任度比较低,所以人们认可品牌和买家的评论。就像我们会登上携程观看酒店评价一样,大量的用户评价数据会形成自我强化的数据资产,赢得用户的流量和信任,最终鼓励用户尝试。更多的用户数据也为总公司的数字化运营提供了基础,形成了护城河。

在业务端,虽然一念之差、简单一念之差、一念之差在各个环节的系统化投入不同,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整个产业链的延伸:C端的心理咨询服务,B端的EAP(员工援助计划),浅层的情感需求服务,咨询师的专业培训,数字化手段甚至作为辅助诊疗手段的数字化干预。

目前互联网心理咨询行业还存在价格中枢、供给侧不足、标准化不足等痛点。虽然拥有现有基础设施并积极解决问题的总公司是不可抗拒的,但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行业环境中,创新的解决方案仍可能会撕出一口蛋糕。



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细分领域企业名单

莫华水: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

从业者告诉36Kr,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心理咨询这个职业的不是来访者,而是对心理咨询感兴趣,想以此为职业的人。心理职业培训遍地开花,到处割韭菜。

由于只考一门远达不到执业水平,2017年取消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目前行业协会、培训机构都可以给学员颁发培训证书。心理咨询行业没有权威的职业基础培训体系和基础设施,培训和监管基础设施主要由头部心理咨询平台和心理咨询培训机构的玩家搭建,比较零散。

心理咨询的职业培训,除了听理论,听经验,更重要的是有机会亲身参与实战,低成本接触到好的督导资源。所以,不提供实习机会的培训机构是没用的。

而且在行业内没有公证制度的情况下,不同主体之间对员工的累计咨询小时、培训、监督都缺乏可信的流转凭证。目前几个头部互联网平台会互认咨询师在不同平台积累的咨询时间。

[/s2/]当然选他。【/s2/】只有在总公司,才有流量充足带来的低成本组督导机会和实习机会,积累的实践经验才会得到认可。虽然掌门人的供应链设施承载能力有限,但趋势就在这里。于是,随着总公司越来越大,难以提供实习机会的培训机构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心理职业培训分支机构企业列表

幸运:健康的生活方式,互助的社区产品

不是所有的解决方案都需要严肃和苦涩。温暖的自助/互助还可以管理压力性抑郁,帮助用户度过低潮,对防止情绪问题升级有重要作用。

在轻量级的解决方案中,正念禅修赛道是最火的,美国正念禅修公司Headspace和Calm已经达到独角兽估值水平。正念禅修的自助产品,不仅克服了心理健康赛道常见的标准化、供给不足的问题,还承载了“消费升级”的逻辑。

健康产业有哪些项目

相关产品也有消费品意识,争取流量、产品差异化和用户复购率,精心经营内容和品牌故事,输出系统化的品牌个性;运营社区和社群,增加用户留存。

积极的心理社区产品是另一个轻量级的解决方案。“让同处境的人一起陪伴,一起加油”是积极心理社区产品的核心理念。共享的体验使用户能够与社区建立情感联系,从而保留大量用户。但产品搭建门槛不高,PMF(产品市场契合度)迭代成本低,用户数量和活跃度能让先发者在流量获取、用户体验、运营成本上有自我强化的先发优势,可能需要观察。





浅层需求细分领域企业列表

智能硬件开启新想象

除了药物之外,精神和情感健康产品实际上让人们在服务过程中接收到了有用的信息——无论是数字干预内容、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课程、音乐疗法、正念疗法等。,它们自然具有内容属性。这样一来,内容和智能硬件之间就有了结合的机会。

从公开信息看,安科创新创始人孟洋投资了Heartly Lab作为个人投资者;据36Kr了解,华为运动健康业务已经和掌门人互联网心理咨询机构探讨了智能穿戴业务的合作机会。我们应该可以期待更多的消费电子产品在精神健康方面寻求跨界合作。

另外,在36Kr的行业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一致表示,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场景确实为VR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我们归类到数字治疗部分的“心灵视角技术”,已经在利用VR技术进行心理治疗了。这直接打开了我们新的想象力。

最后,36Kr也整理了一些自主研发精神健康硬件的企业,但我们需要观察PMF。



心理硬件细分领域企业名单

请点击此处查看关于这条赛道的其他观察报告。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