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医生集团打造的脑科专科医院董磊脑科集团宣布完成C轮2亿人民币融资,由红杉中国独家投资。
疫情过后,民营医院在快速洗牌,一批没有学术、技术、品牌竞争力的医疗机构被淘汰。相反,像董磊脑科这样有技术、有人才、有市场的民营医院开始涌现,受到资本青睐。
1.0和2.0时代之后,社会办医疗迎来3.0时代,综合医院被证明没有市场优势,专科赛道正在成为热点,研究型和消费型医疗各有利益。
民营医疗机构成为资本、失去资本、资本进出意味着什么?社会办医能否抓住政策和资本的东风,迎来更好的发展?
新的舞台或开场
陆道培医疗集团CEO杨璐回忆,2005年,他参与创办北大国际医院,前后盖了80个章。当时社会上对就医有很多限制,政策空是空白。“让公立医生在社会机构工作简直不可想象。”
一路走来,路阳看到社会办医的政策越来越完善。2009年,新医改实施,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同时,在企业医院改革的叠加因素下,吸引各种资本进入医疗行业。
2015年6月,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取消办医门槛,放开医保,放宽筹资,在当时掀起了一股投资热潮。“太热了,连挖煤的、做制造业的、做房地产的都来求医。”这是很多业内人士的感受。
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告诉健康界,经历了一波之后,2018年以来资本投资热情有所降温。尤其是疫情带来的业绩冲击后,2020年以来,很多民营综合医院纷纷倒闭。“当5年或10年的投资周期接近尾声时,民营医疗机构的回答都不尽如人意。就连曾经的龙头北大医疗也被低价出售,资本对医疗的最初预期也没有达到。”
前博德贾立安医生集团的创始人谢告诉卫生界,在过去的两年里,社会医疗服务作为一个整体一直停滞不前。在他看来,医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团队,包括技术积累。如果是综合性医疗机构,单靠一两个人是无法支撑整个医疗服务的。民营医院很难从公立医院招到合适的医生和管理人员。此外,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下,更多的医疗服务是在公立医院。谢认为。
张强认为,目前医疗领域已经耕耘多年,以医生和专家为首的社会办医机构,虽然在资本市场上没有太大动静,但这几年已经沉淀下来,积累了很多资源,包括运营管理能力和人才梯队建设。
回顾近两年的医疗投资事件,发现“医生办医院”可能正在成为资本的新宠。董磊大脑集团是成千上万个医生集团中的独角兽。2015年,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宋创办。当年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短短三年,从轻资产跃升为实体医院。现在,又一笔2亿的投资。
据悉,董磊脑科将用这笔融资资金加速“一体两翼”的战略落地,实施脑实体医院+全生命周期脑健康管理+脑科学研究与平台孵化的战略模式。
同样受到资本青睐的还有三博脑科,这是一家由国内一批知名神经病学专家创办的股份制神经病学专科医院。2020年5月,三博脑科医院在获得超8亿元的B轮股权融资时,也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然后步伐继续加快。2021年9月15日,三博大脑创业板IPO过会召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3961.29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00%。招股书显示,三博脑科拟募集资金5亿元,用于湖南三博脑科医院、三博脑科信息化建设、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
也是名医办医院。由著名血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造血干细胞合作集团创始人、北京脐带血库创始人陆道培创立的陆道培医疗集团,先后于2020年7月和9月获得超5亿元B轮融资和超1亿元B+轮股权融资。
2021年4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肝胆外科与肝移植专家郑树森发起设立的舒兰医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舒兰医疗”)披露辅导备案公示文件,拟冲刺a股IPO。
“现在是社会办医进入新阶段的交替期。专业人士领导的正规医疗服务军出来了。一些医疗专业人士已经带着他们的团队出去创业,开设诊所,建立医院和医生集团。”张强说道。下一阶段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开放有关。办理医院执照比以前容易了。公立医院更开放执业,私立医院有医保资格。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市场弥漫着对医疗行业的悲观情绪。一方面,一些私立医院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另一方面,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双减”政策出台后,市场猜测医疗行业会像教育行业一样国有化。
在张强看来,红杉资本此次投资董磊脑科,不仅意味着市场对以医生为首的医疗机构整体健康稳定运营的认可,也释放出资本仍看好未来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医疗健康产业政策出台的积极信号。
什么样的专业才是好的赛道?
这一轮社会医疗的领头羊,无论是三博脑科、董磊脑科、陆道培医院这样的研究型医院,还是爱尔眼科、通策口腔科这样的消费型医院,都属于专科轨道。专科医院会比综合医院更成功吗?
几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专科赛道比综合赛道更适合非公立医疗,但对于是做研究型高壁垒的专业,还是做面向消费者的专业,意见不一。然而,资本市场也有自己的倾向,两个不同的专业化轨道。
在张强看来,专科绝对是非公医疗的好赛道,更容易“跑出来”。
像典型的眼科、牙科、医学美学,现在脑科学也发展起来了。专科领域的专家相对更容易聚集,整体运营管理难度也比综合医院小很多。也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竞争。
“公立医院因为规模大,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个别科室比较强,相对其他专科领域的专科医院比较弱。在专科领域,非公立医疗在水平和影响力上可能会超过公立三甲医院。”
牙科和牙科容易形成闭环,而且人才相对集中,整体操作能力低,也容易形成闭环。谢也认识到,这种光特长是一条好赛道。但他并不看好壁垒高的专科赛道。比如董磊脑科和三博脑科的模式很像,都是院士创立的,但是这种模式很难复制。第一,创始人要在行业内有所建树,是这方面的专家。其次,创始人要有管理能力,有市场经验的管理团队。
在路阳看来,首都选择专科医院的轨道上有几个因素。第一,专科领域是否存在壁垒;二是看技术团队和品牌能否吸引患者;第三,公立医院的资源目前能否满足患者的需求,如果不能,需求就会外溢到私立医院。
“学科人才培养周期长,董磊脑科的团队能走出公立医院体系。自己办医院的说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市场对品牌和医院技术有信心。另外,神经内科领域认可名医,医生的牌子比医院好。这种类型的医生创业会有优势。”杨璐认为,只有这样,民营医院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副秘书长林海陈认为,没有更好的赛道,每个赛道都有优秀的选手。核心问题是这些院校是否形成了内生的人才培养机制。三博脑科、董磊脑科等民营医院借助医科大学的教学平台,构建医学教学科研一体化体系,持续输入优质人才。二是是否有前沿的技术创新,如微创手术、介入医学、机械化手术等。
“通过技术的弯道超车,可以攻克传统意义上高不可攀的学科,比如脑外科、心血管外科、脊柱外科。从而减少对人才的依赖,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可以提高扩张速度。”临海的陈说道。
可以肯定的是,研究型医院可以赚钱,可以做大,但不适合资本的“游戏”。终于脱颖而出的陆道培医院、董磊脑科、武汉亚心医院,成立20年。
“时间的障碍是无法克服的。无论是品牌、口碑还是整个服务体系,都是要靠时间来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落后。我们必须跟上技术创新的周期。”杨璐说,许多私立医院已经成立了20年,但大多数都不温不火,甚至消失了,只有少数几家为公众所熟知。投资资本民营医院是有风险的,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在关键节点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杨璐预测,许多医生将来会尝试创业。如果能成功找到投资者,它可能会成为一家专科医院。如果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遇到好的机会,可能会成为连锁,但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经过上一轮洗牌,大家能明显感觉到资本回归理性,知道医疗行业需要长期投资,所以不会盲目入轨。
医疗服务不需要与资本捆绑在一起
与红杉资本大举投资董磊脑科形成对比的是,2021年10月,有消息称,高瓴资本减持爱尔眼科,至少抛售6000万股。资本“一进一出”是否意味着资本市场对民营医疗行业的态度存在差异?
张强对两者的分析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高瓴资本可能已经到了周期,必须退出。还有一个就是我不看好你,我想退出,这都有可能。”在他看来,资本就像一波又一波的潮汐,在前一个项目到期后退出,然后投入下一个项目。资本的盈利模式是溢价后退出盈利,说明不了什么。
谢也持同样的观点。这两件事没有必然联系。高燕减仓只能说明不看好爱尔。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林海陈。“这是两回事。高淳是高利润退出,是正常的投资行为,说明他并不看好爱尔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可能判断是几家新上市的眼科公司会分流爱尔的市场,爱尔已经不是垄断了。”
张强并不认同一个医院成功与否可以用资本融资来判断。医疗服务行业不能和资本捆绑。融资越多,医院就越成功。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其实在国际上,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是非常谨慎的。医疗的公益性质决定了不能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发展,否则容易导致指标导向,可能导致过度医疗。“过去互联网公司最典型的做法是跑马圈地,大量开连锁店,但如果泡沫吹得太大,很容易出大问题。”
在林海陈看来,资本的价值在于改善民营机构的管理模式和投资策略,为行业带来更丰富的资源。但过去也出现过外行管内行的情况,资本的逐利促使医疗机构违背行业发展规律,启动了团队初期医疗。资本促成了很多好项目的失败。因此,民营医疗机构拥抱资本时,要注意匹配度,避免资金错配。在合作的过程中,中医医院的管理方法和理念要相互配合,形成默契。
“投机资本的撤离可能是一件好事。如果资本是理性的,医生就不会轻易上当。其实就是市场净化的过程,行业可以优化提升质量。”临海的陈说道。
来源|原卫生部门
作者|陈立金
编辑|沈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