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文件袋中的800多份文件被堆放在陈智强房间的柜子上方。所有的材料都堆在一起,比他1.82米的身高还高。
2003年1月,陈智强出生在广东徐闻县。00后,还未成年的时候,就把职业打假作为人生目标。2021年1月,他18岁生日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陈智强起诉了800多家企业要求赔偿。
就在陈智强“踌躇满志”的时候,2021年12月27日,徐闻县人民法院下达民事裁定书,认定陈智强“以向法院起诉为手段,迫使商家妥协,多次向商家索要钱财,数额巨大”,涉嫌敲诈勒索罪。目前,徐闻县公安局已对陈智强涉嫌敲诈勒索案立案侦查。
陈智强成了舆论的焦点。“平档”的骄傲很难抵消一个裁决带来的恐慌。他担心警察会随时采取强制措施。陈智强的“职业打假人”之路也走到了尽头。
2022年1月10日,陈智强到徐闻县公安局了解案情进展。新京报记者聂辉摄
首次伪造
在徐闻县县城附近的一个村子里,陈智强独自一人住在二楼的阁楼里。20平米左右的房间,既是卧室,也是他的防伪工作室。
买来打假的茶叶堆在墙角,洗好的衣服扔在床头。职业打假一年的案件档案装在文件袋里,码放在衣柜和书柜的最上面。这是陈智强的“胜利”,“我身高1米82,材料加起来比我还高”。
陈智强的打假之路始于2019年,当时他还是未成年人。
2019年1月,在网上看新闻的时候,陈智强注意到一个打假成功赔偿的案例:当事人花了一万多元买咖啡,起诉不合格产品,得到了十几万元的赔偿。高额的报酬吸引了陈智强,职业打假的想法由此产生。
陈智强的人生规划记录在他高中抄数学习题的笔记本上。“职业打假”是他成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2019年,陈智强在网上花920元购买了20斤蜂蜜,以产品没有产品标签为由,向徐闻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10倍赔偿。父亲担心会被报复,所以在开庭前撤诉了。
陈智强花了他920元的零花钱,还得给亲戚送蜂蜜。
第一次伪造的失败并没有影响陈智强继续伪造。
2019年一年,他先后起诉了5家商家,但都主动撤诉。陈智强的解释是,当他未成年时,他需要父亲的合作才能在法院立案,但他的父亲不支持他伪造。“先好好学习,三年后再做也不迟”。
陈智强是家中的长子,他的母亲很少过问他的事情。陈智强的妈妈不问关于和朋友在外面玩或者带客人进出房子的问题。陈智强的父亲希望他的儿子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陈智强在与指责他唯利是图的网民交流时说话很随意。父亲建议他用另一种方式与他人交流,但陈智强拒绝了。甚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仍然多次和父亲争论,坚持自己的处事方式,“我是大人了”。
2022年1月10日,永生超市,距离陈智强家两公里。新京报记者聂辉摄
一年800多起诉讼
18岁生日是陈智强期待已久的一天。在陈智强看来,那天之后,他就可以以成年人的身份走进法庭,开始筹划已久的职业打假了。他提前一个月在朋友圈倒数。
2021年1月28日,正在校园里的陈智强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庆祝自己“成年”的图片。
成年后的第二天,陈智强开始寻找假“猎物”。
他在徐闻县永恒超市找到一个过期的腊肉,不到10块钱。陈智强在20个订单中买了20包。当我到达第一家超市时,我发现了目标。陈智强“认为他赢得了大奖”。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消费者购买不合格食品,最高可申请10倍赔偿。赔偿金额不足1000元的,按1000元计算。根据陈智强的计算,每索赔1000元,20次索赔可赚2万元。
这是陈智强首次以成年消费者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
永恒超市老板黄如虎经营超市多年,这是他第一次收到法院的传票。黄如虎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超市的产品会提前下架,但有时也会遗漏,并非有意销售过期食品。顾客买了过期食品,超市会退货退款。
永恒超市距离陈智强家两公里,毗邻菜市场,顾客熙熙攘攘。黄如虎把陈智强当成小孩子,认为他故意找茬。黄如虎不想惹麻烦,安排员工联系陈智强平息事态。
2021年2月7日,经协商,永恒超市支付500元赔偿金,陈智强收到钱后撤诉。
然而,陈智强说,虽然第一次打假成功,但没有赚到钱。他以同样的理由起诉了20次,撤诉后交了诉讼费500元。
按照陈智强的计划,在职业打假的第一年,赚钱不是主要目标。他计划打1000个案子。“案例多,影响大。想干嘛就干嘛,方便。”
据徐闻县人民法院统计,从2021年2月到2021年12月23日,陈智强在该院的诉讼就有800多起。
据陈智强介绍,在800多起案件中,经过协商的赔偿案件有两三百起,所有对簿公堂的案件都以败诉告终。协商的赔偿金额没有标准。几十元的商品,一般赔偿三五百元。
陈智强说,虽然他职业打假一年获得了近20万元的赔偿,但这些钱都用来购买商品继续打假了。“诉讼费交了十几万”,但最后他还是欠了两三万。
2020年,陈智强发出了一份关于在互联网上公布裁判文书范围的请愿书。新京报记者聂辉摄
“法人”
从事职业打假后不久,陈智强改了网名,加了前缀“法人”。有网友联系他时,还称他为“律师”。
陈智强解释说,他从事法律工作,帮助撰写法律文件或提供法律咨询,但他不是律师,“法律人”一词更准确。
从初中开始,陈智强就对法律产生了兴趣,他还买了法律书籍阅读。
他报考中专的时候曾经选择过法学专业,后来选择了普通高中。高中毕业,同学在工厂上班,月薪五六千元。陈智强讨厌动手的工作。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律师。在他看来,当律师能挣更多的钱。
2019年,陈智强被禁止进入法院,因为他不满18岁。陈智强开始请求纠正。根据广东省各市信访局的在线地址,陈智强向这些信访局发送了数百份材料。徐闻县人民法院后来告诉陈智强,未成年人可以进入法院,但他们需要批准才能进入法院。
熟悉了上访程序后,陈智强也帮别人上访。
徐闻县的黄,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中,法院判决对方赔偿他30多万元,但十几年都没有执行。2020年7月,帮助黄上书,希望法院执行。陈智强说,黄曾答应在他得到赔偿后付给他钱。
2020年,陈智强开始了另一场请愿。当陈智强收到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书时,他发现法院并没有在通知书中告知当事人哪些裁判文书会在网上公布。陈智强通过信访请求法院予以纠正。徐闻县人民法院受理后整改,并奖励其两本法律书。陈智强向法院申请现金奖励1万元,但被法院驳回。
让上访的陈智强成了徐闻县的“名人”,职业打假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除了自己打假,陈智强还宣称自己打假打假经验丰富,可以帮助他人维权。
2021年4月,陈智强在网上购买咖啡用于伪造,当他向顾客索赔时被拒绝。在沟通过程中,商家声称支付培训班费用后很难维权,要求其帮助追回培训费。陈智强以商家客户的名义打电话给培训机构要求退款,否则他将向法院起诉。培训机构返还了2000元,陈智强得了一半。
陈智强还以员工的名义帮助超市老板“打假”。2021年6月,广西一商家因销售不合格牛肉干,被职业打假人起诉索赔3万元。该商家联系了陈智强,并花了7000元聘请他以员工的名义回应。最终,当地法院认定对方为职业打假人,驳回了10倍赔偿的诉讼请求。
陈智强非常情绪化。他帮助商家打假成功,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缺乏法律支持。在他看来,对方面临的情况和他造假时一样。“法院驳回只是因为对方是职业打假人,因为他没有去试牛肉干是否合格。”
陈智强还创建了一个价格为388元的付费交流群。他把诉讼案件的经验分享给群友,指导群友打假。18岁的陈智强已经成为打假圈里的“强哥”。在一次采访中,陈智强不断收到其他造假者关于造假的建议。
在过去的半年里,陈智强只招募了十多个人。陈智强不想多谈招募打假学生的事。“有点(法律)边缘”。
2022年1月8日,陈智强保存的上访资料显示,他曾就一个问题多次上访。新京报记者聂辉摄
假冒“三板芙”
陈智强的打假领域仅限于食品。在陈智强看来,食品打假可以申请10倍赔偿,以小博大获得的“利润”也更高。
在制假初期,陈智强通常通过当地超市购买食品,并起诉要求赔偿。然而,陈智强发现很难通过线下打假找到“猎物”。
2021年开始职业打假后,陈智强将“打假对象”定位为电商销售的食品。
“第一,网上猎物多;二是考虑到人身安全,通过网络(代购商品)减少危险。”陈智强语速很快,当涉及到法律问题时,他习惯于分别讲述。
在网上购买商品时,陈智强一般会通过商品评价选择负面评价较多的商品作为自己的目标。
陈智强曾经在网上花1000元买了羊奶,没有任何标签。他起诉到法院,最后经过协商,商家赔偿了7000元。“人生的第一桶金是一大桶金,也赚了一千块钱的羊奶。”
陈智强说,假冒并不意味着所涉及的食品是不可食用的。2021年4月,他花900元从当地超市购买了六袋茶叶起诉商家,法院驳回了他的诉讼。陈自强给了一个朋友一些茶,还有一袋留给朋友喝。
陈智强还在网上花了1000多元购买鹅肉熟食,发现商家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是“冒用”的。收到货后,他与商家协商,要求8倍赔偿,遭到拒绝。陈智强告诉对方,他将向工商部门投诉。“工商可不是闹着玩的。惩罚来了再问我也没用。”商家最后赔偿了5000元。
在陈智强的想法中,打假索赔程序有一定的套路。除了购买不合格商品后直接起诉索赔,陈智强还有自己的“三板斧”:先打电话和商家谈,协商不成就向监管部门投诉,投诉不成再向法院起诉。
在店主李明明看来,陈智强的行为是以打假为名敲诈钱财。2021年7月,陈智强从其网店购买了儿童零食蛋奶酥,并以产品无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为由,向徐闻县人民法院起诉。
当李明明收到应诉通知书时,她有点困惑。她以为自己卖的蛋奶酥没有进口原料,不需要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很快,陈智强通过电话联系了她,并要求1000元的隐私。他说他在吃(假冒)这碗饭,不接受调解就让我等。
2021年11月9日,徐闻县人民法院经审理,驳回了陈智强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原告(陈智强)扰乱了经营者的正常经营环境,对合法经营者造成了困扰,并试图利用一些人对法律法规的不熟悉来骗取钱财。”
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回复NPC代表建议称,不支持这种以恶制恶的治理模式。法院会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营利性打假行为,食品药品领域除外。
陈智强自己也知道职业打假的合理性是有争议的,他熟悉的职业打假人也经常被法院驳回。但是,一些打假成功的案例给了他希望。
山东职业打假人韩某某从超市购买红酒起诉要求赔偿,被一审法院驳回,韩某某提起上诉。2019年9月,青岛中院推翻一审判决,判令商家赔偿20余万元。
“一次休假是好事,十次休假不可能是坏事。”陈智强经常引用青岛中院判决书中使用的术语。
2022年1月8日,陈智强在衣柜里存放了伪造材料。新京报记者聂辉摄
被警方立案
从伪造“为了正义和金钱”到涉嫌犯罪,这完全出乎陈智强的意料。
2021年12月27日,徐闻县人民法院出具的民事裁定书称,陈智强“利用商家的恐慌心理,迫使商家妥协,多次向商家索要钱财,数额巨大”。法院认定陈智强涉嫌敲诈勒索,并将陈智强涉嫌敲诈勒索的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的主张是否合法,在司法界尚无定论,各地人民法院的判决也不尽相同。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发生食品药品质量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人民法院对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有质量问题而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不予支持”。
2021年4月19日,广东梁明洲网购120瓶白酒,后以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由起诉。由于商家梁明洲是职业打假人,因其懂得买假,要求高额赔偿,请求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驳回了商家的抗辩,判令商家退款并支付十倍赔偿金。
北京李某玉在网上购买减肥保健食品,后因商品成分问题起诉要求赔偿。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认为,李某宇频繁购买标签或成分有缺陷的商品,要求十倍赔偿,其对商品类似缺陷的认知程度远高于普通消费者。类似的瑕疵和商品缺陷不足以误导他,驳回他要求赔偿十倍损失的请求。
北京仲恺(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杜鹏表示,合法打假客观上代表了消费者的维权,具有公益诉讼的成分,有利于净化食品市场,促进食品安全,应予支持。如果相关食品属于标签缺陷问题或者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相关法院可以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裁判文书网上的多份判决书显示,徐闻县人民法院在审理陈智强知假买假案时,并未深究商家是否有责任,均以陈智强是职业打假人为由驳回其诉讼。
1月10日,新京报记者来到徐闻县人民法院采访陈智强一案,但该院宣传中心工作人员以需要上级批准为由拒绝了采访。记者随后联系了湛江中院。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目前,徐闻县公安局已决定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对陈智强立案侦查。
陈智强聘请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希望公安机关取消对其案件的调查。1月10日,陈智强来到徐闻县公安局了解案情,但遭到拒绝。
办案民警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陈智强涉嫌敲诈勒索一案仍在刑事侦查阶段,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许多被陈智强假冒的商家表示,在陈智强因涉嫌敲诈勒索被立案后,他曾接到徐闻县公安局的电话,向他们询问案情。
【/S2/】2022年1月10日,陈智强来到徐闻县人民法院沟通案情。新京报记者聂辉摄
假冒和“伪造”
徐闻县人民法院2020年工作报告显示,该院全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2186件。按照这个数字,陈智强以“产品销售者责任纠纷”为由向徐闻县人民法院起诉800余件,几乎占该院往年受理案件的三分之一。
徐闻县人民法院发布的多份民事裁定书显示,如果支持陈智强的诉讼请求,将导致对社会的错误导向,导致此类诉讼的泛滥,司法资源的巨大浪费。
杜鹏律师认为法律没有限制民事诉讼的数量。根据“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基本原则,不能因为陈智强起诉了800多次就认定他占用了司法资源。
在餐馆吃饭时,陈智强称年轻的服务员为“小孩”。陈智强很少和同龄人一起玩,不打游戏也不追剧。他日常接触的,除了律师,大部分都是搞打假的朋友。
王海,中国著名的“打假人”,曾经被戴上“敲诈勒索”的帽子,他也在关注陈智强的情况。1月6日,他和陈智强进行了现场连线。“装病是罪,故意瞎打也是假”。直播过程中,王海表示,“如果把他定义为职业打假人,法院首先要承认制假售假的存在”。
王海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制假售假行为损害消费者权益,打假人的动机不影响打假的公益性,法院不能因为打假人职业打假而驳回其诉讼。
王海表示,如果打假人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又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么把打假人起诉到法院要求赔偿就是瞎拼。造假者多次故意盲目殴打,索赔金额巨大,有敲诈勒索之嫌。
随着舆论的发酵,陈智强因涉嫌诈骗和敲诈勒索被立案,成为社会热点。陈智强说他的财路被切断了,造假之路走到了尽头。如果这次能成功落地,他会继续学习法律,或者做律师助理。
“所有成年人”是陈智强的常用语。在涉嫌敲诈勒索被警方刑事立案后,陈智强不希望此事影响到他的家人,并愿意为此承担全部责任。如果需要向商家赔偿,“只能先欠着,出狱后可能会打工还钱。”
新京报记者聂辉,编辑袁国礼,校对赵琳[/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