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代发网店赚钱吗(我的电商故事:做一件代发赚到第一桶金,年销售额300多万)

其实早在2010年,我刚毕业的时候,还在一家笔记本分销公司工作,帮公司成立淘宝商城(天猫的前身),也算是早期的电商。不过那时候各种配套不全,快递还挺严重的,工资还没扣够。后来亏了钱,离开了公司。



一件代发网

之后换了几家公司,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和产品。因为在IT圈混,发现鲁供不适合3C,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华强北。这也为我以后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我做事一定要看相对竞争优势。

真正赚到第一桶金是在2012年左右,当时同学在一家运动品牌公司工作,说他们公司在一个一个招商。我嗅到了这个机会,于是毅然重操旧业,因为全国招商后很快就有大量卖家在铺货。就像现在的商店,竞争需要核心竞争力。

我们发现,在软件匮乏的那一年,厂商的库存非常难管理,厂商的库存变化频繁,有新货到货,有款式卖空。如何有效更新,快速抢占新流量?我写了一个针对多个库存的excel宏来读取多个表对应的列数据并汇总,可以快速找出新品和缺货品。当年生产了300多万台,持续生产一两年后,达到了780万台。然后

暴风雨前的宁静,2016年我们线上销量太大,价格太低,严重影响了实体店生意。制造商开始控制价格。相信很多品牌代理商都知道这个情况。利润暴跌果断放弃转行做货源,综合自己的理解和竞争环境做起了园艺产品行业做到了现在。



创业最大的坑

最残酷但最真实的法则:人才是选拔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看现在团队的中流砥柱,都是主动学习。有了正确的方法和指导,不用训练也能融会贯通。所以招人、删人、招人、删人是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法宝。有点像当年魔兽的副本群。只要找对人就能打通,看着就行。

有句老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的意思是善良。公司靠制度和管理来约束人,靠情绪和期待往往会让你失望。员工不是你的孩子。你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你需要换更多的树。当时我只是一开始太依赖老员工,希望他们能进一步提升,花了很多精力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他们,却事与愿违,耽误了很多时间,本质上是我自己的失职。

成功是分步骤的。我只能多跳一步两步,却不能多跳一步。我可以向有成绩的人和比自己略高的人学习。很多大佬都是讲道理的,但是不适合现阶段的自己。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还看了德鲁克和稻盛和夫。我不能说大师的理论是错的,但是现在解决实际问题肯定不容易。环境不一样。学习大师在你流量爆炸持续提升的时候是有用的,但是不能帮你带来流量。这是一个优先事项。细节上的小技巧的收集是主次阶段的敲门砖和敲门砖。今天是残酷的,明天是美好的,但大多数人都死在今晚。如何度过晚上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必修课。

创业的最大洞见

互联网的精神是分享,95后新生代是互联网原住民。80后虽然经历早,但连外国户口都不算,勉强算是外国人。现在经常和公司的00后员工交流。他们接触了很多东西。这是基因。他们必须更多地接受新的变化。

逻辑至上,道路简单。现在几乎所有的决策都必须看背后的逻辑。正确的逻辑必须简单。非常复杂的思想也一定是很多简单逻辑的集合。不再相信一些玄学。刷单是电商玄学集中的地方。比如你想和一个女人分手,你可以说她胖。这是通向简的路。



18-19年的店团项目很火爆,几乎所有的电商都听说过。实际上,我们发现,商店集团是一个高度执行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做得好不好不取决于你。要看你手下有多少执行人,多少人抗多少店,生产相对固定。我们只培养一个会玩的运营,就看两个天猫,用人做事而不是做事找人。群里有悟道空才可以学佛经,没有悟道可以老老实实在庙里念经。吴空也是一样。如果你没有遇到一个和尚,你就要一直承受在山脚下的压力。这也被认为是一种遗憾。

合理使用数据工具,比如批量直通车竞价,会让自己的操作疲于奔命,所以用软件加上一些逻辑就简单了,效果还不错。普通的过滤和一些关键词的过滤,用一个excel宏就可以解决。但是如果词汇量有5w的话,机器处理的时候就不行了,用宏也不行,就用小程序吧。没有货源减少了库存,增加了新的负担,所以必须对账。

如何防止员工拍多了出错?然后根据订单特点,用宏匹配陶艺和支付宝账单。前几天看别人直播也分享了评价管理的布局。如果新员工不能用这样的布局写评论,他们只是用最简单的想法复制他们的同事。用Wangseller插件批量下载就行了。你不必自己编译它们。你不能因为没有就不做了。这是原则。不能等到所有条件都准备好了。这就是方法。

以前抱怨山东互联网化不足,山东和江浙沪闽粤差距很大。但巨头们的盲点是机遇。因为当地基础薄弱,有很多优质产品有待开发。发现今年在陆续推进。听到一个在福建做男鞋的朋友说那里不好招人,我很惊讶。他说配套设施足够了。摊主就知道找摄影公司拍美图,然后找兼职美工做细节。你可以卖我的鞋。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