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视频中的繁华相反的,是哈尔滨的寂寞。最繁华的中央大街,晚上也是相当萧条。“以前旅游的人现在来不了了”。只有裹着羽绒服的人不时经过,在直播中拿着手机,露出一双黑色的眼睛,对着镜头:“家人,这是百年中央大街。”
文| 钟
编辑| 楚明
运行| 月
都市传奇
“十个哈尔滨人,九个在探店”,没人知道这样的都市传奇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店铺用东北味的大嗓门,高饱和度的色彩,加粗放大的视频标题,无穷无尽的语气词,把哈尔滨的美食和风土人情浸泡在几寸的手机里。在这些视频中,街边的商店至少有30年的历史;装修花一个亿的火锅店人均消费只需要100元,不考虑成本回收周期;镜头延伸到大学,30块钱吃食堂,让大学生无处可去。
没探索完,就有人来到哈尔滨海底捞的厕所,自称是探索厕所的权威。“味道很好,超级干净”。
▲图/电话截图
作为哈尔滨店铺的“中心人物”,赵春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另一个身份,“哈尔滨排雷队队长”,拥有20多万粉丝,负责为哈尔滨人探索名不副实的店铺。
逛店的人越来越多后,就“把店搞砸了”。几天前,在赵春清理了一家小龙虾店后,一些商店博主指责他收钱来抹黑他。从没想过一只小龙虾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只是他最先发布的一个视频“阅读量已经突破百万,你要想到哈尔滨只有1000万人”。
他甚至在哈尔滨当地报纸和网络媒体上找到了关于自己的报道。现在,即使坐在哈尔滨到大庆的火车上,他仍然能听到有人在谈论小龙虾事件。
“现在逛街无聊的人真多。”有人说。
“难道不是吗?”现在,赵春非常幸运,他从来没有出现过。在唯一一个露脸的视频中,选择佩戴网购的9个9的绿色鱼头套是明智之举。
店铺探索是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哈尔滨人张晨,2019年开始探索店铺,当时人不多。“从2020年开始,突然出现大量探索店铺的人”。类似的探店传说在哈尔滨并不少见。张晨跟我分享了一句当地的俗语。他还没来得及说,就先自娱自乐了。“我哈尔滨的家人不做,我二叔不做修鞋,不做钉掌,不做菜刀剪刀磨,就来买东西。”
与视频中的繁华相反的,是哈尔滨的孤独。最繁华的中央大街,晚上也是相当萧条。“以前旅游的人现在来不了了”。"只有裹着羽绒服的人不时经过,直播中拿着手机,露出一双黑亮的眼睛,对着镜头:"家人,这是百年中央大街。"
▲哈尔滨中央大街。图/视觉中国
全国商店
哈尔滨的冬天,很难看到属于这座城市的色彩,色彩被阻隔在零下的温度里。
但是压制不属于商店博主,至少在他们的视频中是这样。张晨身边的人突然喊了一声——一个头被勾着玩手机的中年人,摘下口罩,把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然后拍下了店号,“家人,这哈尔滨天花板不能错过”。张晨回应说这是同事或者不专业的。“就一个人一部手机”。他讨厌“天花板”之类的词,“天知道现在哈尔滨有多少天花板”。
前几天,张晨收到一个商家的邀请,需要为这家东北坑面包店做店铺推广。有了助手,有了打磨板,有了麦克风,张晨开始了创业。他曾经在电视台工作过,这段经历已经让张晨觉得很自信,感觉自己的专业性比现在的一些店铺博主都要高。
中年男子离开后,戴上墨镜,示意助手在门前开始拍摄。他喜欢低声说话,这让他显得成熟。
一进门,围着一桌烧鸡,站着十五六个店铺博主,让张晨吓了一跳。“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到处都是反复的喊叫声,有的博主甚至带着孩子,吵着要桌上的食物。走到烤箱的时候,张晨需要拍下烤鸡从烤箱里出来的样子。人刚聚完,烧鸡还没出现,视频画面就出现了十几部手机。等他到了桌边,大家的拍摄时间都是有限的。他只能象征性地走到桌子中央,用手指拉了两下旋转的玻璃。“好大的桌子啊!”他对着镜头摆出一副开心的表情。
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烧鸡的余温早已散去。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后期剪辑和饱和度增加。“看起来就像刚从烤箱里拿出来一样”。张晨扯了一块鸡肉,在视频前嚼了嚼,匆匆离开。“那天下午天气非常恶劣,我吃了一口就走了。”
作为一个拥有近20万粉丝、起步较早的探店博主,一开始张晨只是想为自己的餐厅引流。“那时候很少有人在逛商店”。至少在前期,张晨会从餐厅的整体环境、菜量、口味等方面逐一分析商家的优劣。“但是现在很多博主都不在乎这个了。发完视频,他们就赚钱了。想起来更容易。”
他将原因归结于探店行为的低门槛,包括手机、会说话的人和任何会探店的人。从2021年开始,店铺的加盟人数大幅增加。张晨不知道的是,在店铺视频的背后,是短视频平台加入更多本地生活,与大众点评、美团争夺地盘的野心。
从本地生活服务到平台内的线上“优惠团购”功能,短视频App开始形成从种草到采购的闭环。对于一个开店博主来说,只要粉丝超过1000,就可以加入Tik Tok的团购达人计划。赵春曾经在他的购物视频中加入了商家信息和优惠券购买渠道。最好的视频卖了优惠券,赚了1000多元。另一种方式相当直接,宣传费用按粉丝数折算。“一个粉丝2毛钱左右,我有20万粉丝,一次宣传就要4000元左右。”张晨说。
“那时候商铺特别火,找商铺的博主基本没有档期。”他是李炜光哈尔滨一家连锁餐馆的经理。他算了一笔账,一个10万粉丝的博主。一个视频2000元左右,“而且还是纯收益”。拍10个视频的话,一个月能赚近两万。“你觉得哈尔滨的平均工资能达到两万吗?不然为什么要大家来逛店?”
很快,在平台的支持下,在商家、平台和博主之间,开始出现网络名人机构和渠道公司。搜索“哈尔滨店”,可以找到大量名字非常相似的用户名,“XXX在哈尔滨”,“XX店团队接人”。这些账号往往属于一个公司,他们一起工作,互动频繁。张晨给我开了一个店铺账号下面的评论。“看,基本上都是一家公司同行的评论。能说有什么作用吗?”
李炜光的店铺也有探店宣传的需求。他发现,通常情况下,商家、公司和探索商店的博主以前从未见过面。“一般都是渠道公司主动找博主,然后联系商家打包开店,从中抽取利润”。逛店当天大批人蜂拥而至,商家往往无法提前预知会有什么样的博主到来。“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我去哪里逛商店?”
“对于下游的一些小博主,有平台支持。出来的话能赚两三百块。就算不卖优惠券,也能免费吃喝。”门槛低,多重利益的牵扯,让店铺开始变味。
为了追求效率,一些博主开始尝试假食品。在赵春吃饭的时候,我亲眼看到当地一个探店博主点了一碗蟹肉面,拍完视频就直接走了,面基本没动。
视频里的人、食物、文字都是秒挤的。张晨对很多博主的假“演技”不屑一顾。“谁会吃三斤大葱蘸酱,谁会吃生蒜,我们东北人不会把饺子倒在桌子上。至少我活了30多年,没见过这种事。”
▲在短视频平台输入“哈尔滨店”的搜索结果。图/电话截图
“无聊的人,无聊的城市”[S2/]
哈尔滨的冬天特别长。就像冰冻的松花江,河水停滞,城市也陷入衰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黑龙江省总人口减少646万余人,全省13个市人口全部下降,省会哈尔滨减少63万人,成为近十年来唯一人口减少的省会城市。
经济增长也相对疲软。2021年,哈尔滨GDP同比增速仅为5.50%,远低于同期全国8.10%的平均增速。这一GDP数据在中国内地城市中仅排在第48位。
但以前是“魅力哈尔滨”。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是全国十大城市之一,经济总量一度位居全国第八,因此被称为“东方小巴黎”。鸽子在索菲亚大教堂前飞来飞去,中央大街石砖仍有未完成的冰雪。《莫斯科郊外的夜晚》24小时在城市里飘来飘去空,巡回街头的俄罗斯乐队在晚上跳完最后一支舞曲后匆匆离去。
很难说是店家重演了过去的繁华,还是创造了一段回忆。为了帮助消费回暖,哈尔滨市商务局还在2021年底举办了现场送活动,“达人店”被列为重要渠道之一。
许多人在消磨时间。店铺兴起后,有人开始以店铺博主的名义免费吃喝。有一次,赵春收到一位店主的私信,“船长对我们家说了些什么?您用餐愉快吗?”简单闲聊后,赵春得知有人在结账时告诉店主“我是扫雷舰舰长,希望这次是免费的”——毕竟没人见过赵春的真面目。这使得赵春当晚发了一段澄清视频,他强调“没有人能用钱买断队长的视频”。
在某种程度上,开店博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常见身份。李炜光经常遇到自称是购物探索博主的顾客。他用点单的方式对待服务员,一开口就是“我有多少粉丝”,语气往上走,眼神往下看。网上也出现了相关消息。有人自称是拥有600万粉丝的逛店博主,不付账就试图离开,被商家怒斥“就算有6000万粉丝也没用”。
但是“拒绝”这个词在哈尔滨老板的字典里基本不存在。哈尔滨是一座重人情的城市。“只要说出自己的身份和诉求,老板基本都会给面子”。面对逛店博主对折扣和打包菜的要求,李炜光大致认同,“生意就是和谐地生活,和谐地赚钱。我们对待每一个人,尤其是客人,不能处于敌对状态”。
有一次,一个逛店博主去店里吃饭,偷偷发现了他,因为他平时经常逛店。他告诉朋友,他认识老板,“牛吹出来了”,他希望李炜光过会儿去家里拜两个菜,过会儿再付钱。李炜光听后也会效仿,并有一个相当体面的声明。“我们老板不能从外地回来,知道你在这里,特意安排厨师亲自为你做饭。如果吃不饱,后面有安排,就不要买单了。”
这张虚幻的脸被李炜光称为“被爱”。在东北,如果有朋友形容为“不做作”,那就意味着在“人品”方面被朋友否定。
有时候,人情的意义甚至大于规矩。作为商家,如果有探店博主主动要求合作签约,李炜光反而会不高兴。“探店店一开口怎么会要钱?”但如果有逛店博主吃完饭后主动表明身份,说要拍个视频反馈,“这是天然的兄弟情,买单的时候一般会打个折”。
偶尔,光也会亲自去店里看看。“其实逛店是一件特别明显的事情。”举着手机对着屏幕自言自语,他又会做两个笔画。“谁不知道你在逛商店?”有一次在一家川菜馆,他体会到了这种“默契”。饭吃到一半,店长突然笑着走过来说:“吃得好吗?我给你送个菜吧。”李炜明白了这个暗示,“吃人不说假话,留点情面”。
人越来越多,普通店铺已经无法为博主吸引流量。十年前,李炜光是香格里拉酒店的服务员。他曾以哈尔滨“西式之都”的称号为荣。东北风味和俄罗斯风情在锅包肉和达里巴相遇。“可是又黑又咸又稀又粘!”他兴奋地总结了东北菜的四大特色。如今大呼小叫,油腻,粗鲁,弥漫在哈尔滨的店铺视频里,情侣,恋人,朋友都要吵架,才有好的店铺。
▲“年度喜剧大赛”图/截图
“无聊的人,无聊的城市。”张晨说。在他看来,这些吵闹的情节只会发生在电视剧里,不会发生在现实中。都说东北人“彪悍”,但吃饭都不咬嘴唇,更别说对视了。“我看你看谁。”我看不到邱琳香肠,格瓦斯和达里巴,迷人的哈尔滨在商店的视频中不见了。
东北老大哥需要宣传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张晨就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还有一个探店博主的身份。“说到逛商店,真是讽刺”。
在他的推荐视频底部,有人评论“感谢排雷,以后不去了”。还有人总结了博主的套路:“这家店好吃。从清朝就开始排队了。开了九百多年了,每次都要开两万光年。”
他知道,逛店根本不是一个行业,又有多少人能说出哈尔滨的美食历史。只有闲人四处游荡,有个打发时间的地方。
反复的疫情一度困住了这座城市,商场、景区等公共场所的人流量明显减少。自从李炜光当了店长,王府井商场就频繁关门,他“一个月都没领全薪”。我和他坐在5楼,李炜光指着楼下——a空逛王府井商场,向我回忆过去的“东北老大哥”。那是一个“人有钱,餐饮也挣钱”的时代,他的小费比工资还高。如果撬一瓶红酒,大哥会给李炜光200元,这叫“开瓶费”。“那是十年前的事了。”他说。
在俄罗斯人修建的蛛网般的街道上,以前接待游客的导游现在都是滴滴司机,在城市里四处游荡。旅游生意不好。毕竟冰雪大世界的门票票价从接近400元降到了100多元。
李炜光有一个开酒吧的朋友。他一年只开了三个月,濒临破产。“所以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大家都没钱,不出去吃饭,不打车,那餐饮赚不到钱,出租车司机也赚不到钱,大家都想探店,想成功,想不成功。”
新人们对大店V的幻想已经无法复制。张晨认识一个博主和他的妻子,他们早期做的是探店。去年他们没少赚,买房买车。“他们一开始都是普通人,从农村来的,也没多少钱。”他刚入行的时候,数据上升很快,竞争对手很少。现在人多,蛋糕有限,“市场分了很久。说白了就是你没有吸引力,没有内容可谈。为什么要关注你?”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拿出手机,正要去参加一个冰雪节。只有一个活动聚会,微信群聊,邀请了19个店铺博主加入。“一夜之间冒出这么多人,粉丝数量也不高,说明最近刚入行。”
挤进店铺的人群早已模糊了分享的本质,谁也说不清这些店铺视频到底是卷进了哈尔滨沉闷的冬天,还是一头扎进了“浑水”。“一个正常人要想做好自己的专业,必须找到一条好的路去走,对吗?你以为这是什么路?”张晨说。
春天来了,哈尔滨的店铺延伸到了洗浴行业。按照店铺博主的说法,不体验18000平米澡堂洗澡的是不完整的东北人。“洗澡哥也很受打击,需要宣传。”
▲无论什么类型的店铺,文案里都能看到“吊顶”二字。图/电话截图
(赵春、张晨和李炜光为化名。)
章为日常人物原创,侵权必究。[/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