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真麻烦!”
浙江华嘉控股集团总经理蔡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他曾预计,在“开门红”后,原材料的夸大涨幅会在3月后回落,但“铜价现在接近7万元,一直处于高位,还在小幅上涨”。
从2月份开工开始,就不敢接订单,现在压力大了,不得不跟客户协商涨价。蔡用“半停滞”来形容近几个月的状况。“虽然客户理解目前的情况,但在涨价的问题上,沟通肯定需要时间。”
蔡能做的就是不断增加库存——一头是尽量不大幅减少的产能,另一头是还在协商涨价不敢出货的货。
一季度外贸出口同比增长近40%。因为近年来罕见的原材料暴涨压力,这样的“半停滞”被迫成为外贸制造企业的“新常态”。
库存增加了30%,交货期延长了70天
今年以来,钢铁、铜矿、石化等行业主要产品价格延续了去年开始的上涨势头,在经历了历史性的“开门红”后,继续上涨,而不是像往年那样快速回落。
作为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材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伦铜价格从6000美元/吨上涨到9000多美元/吨,沪铜也从4万元/吨上涨到近7万元/吨,翻了近一倍。
作为中国壁挂炉制造商,蔡的主要原材料是铜条。铜价上涨直接使得公司今年原材料成本上涨近50%。
文华商品指数4月16日站上182.49,较1月29日上涨8.1%,其中工业指数上涨10.2%。黑色品种的增加尤为明显。一季度螺纹钢期货结算均价达到4532元/吨,较2020年全年均价上涨24.7%,为2009年螺纹钢期货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上海铁矿石期货结算均价达到1062元/吨,较2020年全年均价上涨39.7%。
“原材料涨得太多了。”作为电动自行车的出口厂商,苏州猛士智能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猛士智能”)总经理曾宪生告诉第一财经,电动自行车的主要材料有铝合金、电机、芯片、稀土等。这些材料的价格不仅总是很高,而且经常买不到。
目前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6月份以后了。“不用特别担心订单”的曾宪生,对不断拖延的交货周期和不断上升的资金链压力感到头疼。
“现在原材料要付现金才能拿货,原来的账期没了。很多锂电池已经提前交了定金,拿不到货。”曾宪生说,以前原材料采购的时候,上游企业还是会给60天左右的账期。现在,情况反过来了。如果给钱,就得排队等货。"传输的时间表甚至是在2023年."
另一端的交货期也在延长。曾宪生的交货期比原来多了70天左右。对于蔡来说,在增加30%库存的基础上,交货期会延长多少还是未知数——价格不亏本才敢出货。
在被迫协商提价和无限期延期交货的同时,企业还面临订单流失或销量下滑的风险。
这种两头挤压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资金链压力明显加大,进而导致企业倒闭潮恶性循环。
央视此前对广东制造业的调查显示,一些无法自行开模加工电器配件的小家电企业,在承受不了一般配件厂涨价,短时间内接不到订单的情况下,纷纷倒闭。
蔡现在期待的是五一的时间节点。“每年3-5月是淡季,我们还在观望。五一过后再涨价吧。”
事实上,不仅仅是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压力,国际行业巨头也忍不住纷纷提价。
近日,美国身体护理和清洁用品巨头宝洁和可口可乐相继宣布涨价,引发消费市场担忧。
“这是我在P&G 33年以来,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涨幅最大的一次。这种势头可能还会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乔恩·默勒(Jon Moeller)表示,这迫使他宣布从今年9月起上调从尿布到卫生纸的日用品价格。
可口可乐公司也表示,无法抵御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公司已经做出了提高产品价格的决定。
人民币进入6.4时代
除了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航运成本高企带来的压力还没有结束。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外国贸易商就不想做了。”长三角地区一家服装外贸制造企业的负责人Ritchie告诉第一财经,人民币升值给外贸企业带来的压力不亚于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冲击。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升值趋势以来,人民币的涨幅已经接近10%,是里奇印象中20多年来外贸生意最大、最强的一次。
4月22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4902,上调144个基点。
瑞银(UB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预计今年年底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将在6.4左右,并可能在美元兑主要货币汇率走势的推动下宽幅震荡。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处于6.4时代。
密切关注汇率波动的里奇认为,人民币升值趋势仍在。“2月份的某一天,离岸人民币在某一时间突破6.4,达到6.39以上。虽然时间不长,但为今年可能升值到6.3提供了支撑”。
与去年底相比,集装箱运输的紧张状况略有缓解,但运价仍处于高位,运力安排也较之前提前了近一个半月。
中国一站式国际物流服务平台“去哪儿”CEO周对第一财经表示,5月下旬的订单要到5月15日才安排,但现在已经安排了5月份的运输计划,“已经安排了90%的运力,下周开始安排6月份的运力”。
据他观察,目前无论是海运还是空海运,或者中欧班列,都处于极限水平。由于运输能力紧张和高昂的运费,企业开始需要更多的数字信息来应对焦虑和不确定性。
在疫情的催化下,数字化、电商也成为外贸领域的高频词。
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保持恢复性增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出口4.6万亿元,同比增长38.7%。跨境电商作为新兴贸易业态,延续了去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出口同比增长69.3%,成为外贸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4月22日,阿里巴巴国际站公布了2021年外贸趋势及出海数字化战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国际站总经理张阔表示,疫情期间,全球电商渗透率大幅提升,线上采购趋势不可逆转。随着中国供给在全球的结构性地位不减反增,出海的跨境电商红利仍在,这是中国制造通过品牌化高质量出海的新机遇。
张阔告诉第一财经,在全球贸易链条中,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的成本转移主要看哪一方更强势,哪一方更有话语权。中国制造在全球仍有最大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不可替代。所以从平台上的数据来看,并没有明显的涨价趋势和市场对涨价的阻力,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制造企业一定要抓住疫情的窗口期,逐步从规模增长走向质量增长。
研发抗菌防臭纺织面料的华盛光明(北京)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新元从事跨境电商业务10多年。她对第一财经表示,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很可能成为长期常态。他们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解决方案是,出于对原材料的充分了解,为客户提供更多替代的面料解决方案。
至于汇率波动,徐苑表示,他们现在会在合同中与客户锁定人民币价格,以尽可能避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借助阿里巴巴国际站这样的平台,他们还会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利用海外仓、快速结汇、商贷等一系列方案,提升附加值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