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文800字高中(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10月21日,观众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展出的时速600km/h高速磁浮列车。

新华社记者金摄



人工智能作文

10月22日,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上,观众用手机拍摄舱内航天服。

陈晓根摄(人民视觉)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展出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陈晓根摄(人民视觉)



10月21日,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上,工作人员介绍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

新华社记者蔡洋摄

“‘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产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础前沿、战略性高技术、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0月26日,***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时强调。

展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展示“九章”量子计算样机、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研究、“天极”脑芯片等基础前沿重大突破,以及散裂中子源、“颜回”卫星等科学装置。面向经济主战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国家新一代开放创新平台和京华制造的国内最大直径盾构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重点展示中国空站模型、火星车、嫦娥五号和奋斗者号深载人潜水器、集成电路设备、世界首台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示范堆、国一号核电机组等国家重型装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展示一体化全身正电子发射/磁共振成像设备、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和“科技抗疫”、“科技冬奥”等最新成果.....一个个模型,一个个模型,生动诠释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进展和突出成就。

回望“十三五”,涌现出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如繁星闪耀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征程上。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走向系统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我国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

最近,一个特殊的计数单位“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00000000000000000005。

量子计算被认为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技术。它可以通过特定的算法获得比传统计算机更多的计算能力,解决一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问题。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被视为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挑战之一。

2020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院、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了76个光子“九章”的量子计算原型。计算玻色采样问题,“九章”处理5000万个样本只需要200秒,而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需要6亿年。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量子优势”的国家。

高质量光子源,高精度锁相,大范围干涉...一个个创新突破,让“九章”后来居上,树立了量子计算第一阶段的里程碑。如今,“九章二号”再次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在未来,中国将继续探索量子计算。

中国尖端科技也瞄准了Tai 空探索浩瀚宇宙。

2017年6月,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观测卫星“颜回”成功发射空。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颜回”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介绍,宇宙中许多极端的天体物理过程都会产生并发射出强烈的X射线,探测宇宙中的X射线对于探索宇宙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与国外同类卫星相比,我国“颜回”卫星具有覆盖能量范围广、高能X射线能量范围内有效面积大、时间分辨率高、有效工作时间比例高等优点。“‘颜回’是世界上探测能量区域覆盖最广的天文望远镜之一,可以在较宽的光谱范围内观测X射线和γ射线。”张双南说。

在运行的四年中,“颜回”卫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就。比如,我们成功监测到引力波源所在的天空区域,直接测量到宇宙中最强的磁场,找到最接近黑洞的相对论喷流,观测到黑洞双星爆炸过程的全景...截至今年8月,利用“颜回”卫星的观测,研究人员已提交并发表了80多篇学术论文。目前,这台“宇宙侦察兵”虽然已经超过了设计寿命,但仍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各项指标正常,科学家们仍在期待更多的新发现。

面向经济主战场,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十三五”时期,一些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2017年底,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公布,标志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两年后,该榜单成员增至15个,涵盖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学影像、智能语音、智能视觉、基础软硬件、智能供应链、图像感知、视觉计算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

以人工智能重大需求为牵引,推动行业开放共享,助力中小微企业成长,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重要使命。如今,各种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纷纷交上了成绩单。

超大曲面屏、智能控制台、零重力座椅等智能设备,没有传统汽车的方向盘和刹车踏板,车外全玻璃车顶集成外部传感器...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百度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L5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载机器人令人印象深刻。据了解,目前,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技术已获得411项国内测试牌照,累计测试里程1800万公里,落地零售、载人、保洁、巡检、采矿等应用场景。百度副总裁、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场景几乎覆盖了国计民生的所有领域。建设自动驾驶国家人工智能新一代开放创新平台,打通从科研模式到应用的高速通道,对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汽车产业变革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科大讯飞在全国建立了15个产业加速中心,免费为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地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目前已培育600多个开发者团队和公司,带动就业3万人,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产业规模约800亿元。“借助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自身情况,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可以自主开发自己的产品。”科大讯飞副总裁、产业加速中心总经理方明表示,除了提供技术,科大讯飞还向认证的初创企业开放供应链,拆解大企业的订单,分配给不同的小微企业。“这相当于科大讯飞‘弯腰’,让企业家和中小企业在科大讯飞的肩膀上起飞。”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十三五”期间,众多“国家级重量级人物”震撼亮相。

仰望天空,在泰泰空中“筑巢”的中国梦实现了。今年4月29日,长征五号乙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台站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我国空台站在轨组装建设全面展开。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台空,到太台空出舱和发射空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用6艘载人飞船、5艘无人飞船、1艘货运飞船、1架目标飞行器和1个空实验室支援了11名中国航天员。通过历次“神舟”和“天宫”任务,我国在掌握天地往返、空间空舱外、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中国空站的诞生。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建设空站,解决空站规模大、长期有人照料的应用问题”。

中国的探月工程取得了越来越丰硕的成果。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世界首张月球背面特写图像,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人类探月的新篇章。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经历了23天的太空之旅,携带来自月球的土壤,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着陆。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的壮举,创造了5个“中国第一”。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实现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计划的完美收官,为未来月球和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的火星探测正在阔步前进,开始新的星际之旅。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田文一号”探测器正式起航。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绕轨、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在无边无际的纵深空,超1亿公里的测控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让田文一号的每一个动作都完美利落。今年5月,田文一号探测器及其“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上火星车。截至今年8月,“祝融”号火星车的所有科学载荷已获取约10GB的原始数据,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巡视探测任务。

潜入深海,中国奋斗者全力以赴探索。2020年11月28日,“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级海试并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据奋斗者总设计师叶聪介绍,2016年,他们承担了挑战万米深渊的任务。5年来,从设计到施工调试,他和同事们面对万米的极端环境,几乎把自己的工业能力用到了极限,保证了工程如期高质量完成。今年10月8日,Struggler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首次常规科考应用。“深海研究人员已经摸到了世界海洋的最深处,但对海洋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叶聪说,“奋斗者号是为了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为深海研究提供高科技装备而研制的。未来,我们将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提升综合性能,满足更复杂的需求。”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创造高品质生活

十三五期间,科技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

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的农业农村展区,参观者可以看到一个透明的玻璃房间,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射在水稻植株上。这是中国农科院带来的展示项目“无人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杨启昌介绍,这项技术旨在以工业化的方式解决育种问题。无人植物工厂种植的水稻比普通种植方式缩短了一半的生长周期。这样减少了种植对土地面积的依赖,也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这项技术不仅为育种科学家提供了重要手段,也为未来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杨启昌说。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疫情的防控和生产的恢复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国药控股在核酸检测、疫苗研发、药物器械研发生产等方面开展了科研工作。,并在短时间内取得多项突破,研制出新冠肺炎灭活疫苗。中国移动研发了5G医疗辅助机器人,可以代替医护人员完成远程护理、体温测量、消毒、送药等工作,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一张网,畅行”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全国疫情并进行预测分析,平均预测误差小于1%。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开发了多套大数据算法模型,发布了“企业复工电量指数”产品,客观反映了复工生产情况,形成了约400份区域监测分析报告。中国石化依托生产控制仿真平台,为勘探、炼油、运输等生产作业现场提供远程专家支持、在线控制和动态监控,确保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十三五”期间,中国系统加强了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布局,研发了一批高端医疗器械,基本填补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的短板,部分产品进入全球竞争。比如中国在医学影像设备领域自主研发、前沿的技术代表“一体化全身正电子发射/磁共振成像设备”。据介绍,该装置首次实现了正电子和核磁共振模态数据的实时同步采集,最快可在10分钟内完成全身扫描。在肿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复杂系统性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中国取得了许多科技创新。科技部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稳步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全社会R&D支出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44万亿元,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9836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使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今天,中国已经步入科技创新的快车道,一些科技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先阶段,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大国和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