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高考相似,但年年考生不同。
不知不觉,2018年的高考正向我们走来,梁庭福的《2018年高考作文大猜想》已经如约与高三家长和考生见面了。
根据对近几年NMET作文题命题方向的研究分析,我发现 NMET作文命题专家越来越倾向于在题中隐含热点事件,以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进而从由表及里或透过现象来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高考作文题作为考试内容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蕴含和体现着高考的教育导向。
“ 1.4方面”、“核心素养”成为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关键概念,展现了大国情怀和精神素养。其中,教育部提出,高考要体现“1.4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一分”是指在高考中体现育人的美德,“四个方面”是指在高考中体现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应具备的本质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怀、家国情怀,更强调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
言归正传,今年的《梁庭福:2018高考作文猜想》依然沿袭了前八年的模式。【/s2/】《高考作文猜想》共有十六条内容,每一条都浓缩成一个短小精悍的题目,每一条内容都由标题、素材、灵感三个要素组成。这样的结构便于家长和考生深入理解,也容易挖掘出材料背后的真正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当前的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的热点话题,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命题人最希望通过试卷的方式,通过与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对话与交流,来审视考生的思想和想法,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优秀文化教育的发展。古语有云,“文以载道”,作文能真实反映考生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培养人格力量和文化使命感。(版权归圣丹斯梁庭福所有)
(想了解《2017高考作文推测》和《高考作文分数不可或缺》两本书的朋友,请百度查询“升达教育”,寻找“官网”蓝色标记。)
【作文猜想二】人工智能,科技改变生活大趋势
材料(一)
近年来,扫地机器人、烹饪机器人、保安机器人、写作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挤奶机器人...不知疲倦的“超人”让人们的家居生活变得轻松舒适,人类平时的认知和生活方式被奢侈地刷新。
然而,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进入职场,也会导致越来越多领域的“技术失业”,让人们逐渐感受到机器人“全力入侵”的威胁。2016年,一代“阿尔法狗”以4胜1负击败韩国著名围棋选手李世石,举世瞩目。2017年1月,一位代号为“大师”的神秘围棋大咖横扫柯洁、陈、常昊等中日韩超一流围棋高手,取得了惊人的60连胜。原来“主人”是“阿尔法狗”的升级版。
“人工智能会导致机器人像垃圾邮件一样‘删除’人类。”这样的言论虽然耸人听闻,但机器人带来的哲学反思和伦理困境,必将是对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
作为面对不可阻挡的机器人潮流的一代,如何看待这些威胁和挑战?
材料(2)
据新华社报道,2017年高考考生将带着一个特殊的竞争对手走进考场& mdash& ampmdash国家863“超脑计划”主导的“高考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包括三个独立的人工智能程序,2017年高考要考语文、数学、综三科。它的目标是超过重点本科的分数。
科技部立项的时候,目标很明确。明年,机器人将力争数学科目首次超过130分,一举超过一本分数线。还计划2020年机器人考上北大清华。日本也提出,2020年高考机器人将考上东京大学。
这真是令人兴奋的消息。毋庸置疑,很多人都在疑惑:机器人考上大学,你想让我们的学生做什么?其实不用担心,只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材料(3)
我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叫Teo的意大利机器人和一个年轻的中国钢琴家在幕后演奏同一首肖邦钢琴曲,让观众和钢琴家郎朗分辨出哪个是机器人,哪个是真人。演奏结束后,观众猜测不一,最后请郎朗鉴定。郎朗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主持人问他:“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他说,“一个真正的演奏者弹错了音符,而机器人却弹得很完美。”真人表演者的失误成为区分机器和真人的主要依据。
罗布纳奖(Robner Award)是一项人工智能竞赛,每年举办一次,旨在选出与人类最相似的计算机程序。比赛采用标准图灵测试。在每一轮比赛中,裁判都同时使用电脑与真人和智能机器进行文本对话。根据答案,决定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人工智能。早期的罗布纳奖是普通人评的,经常被智能机器骗。后来的哲学家、计算机工程师、记者等。加入了评审行列,也有人被骗。
1992年罗布纳奖颁发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人为的愚蠢》,认为该奖获得者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能部分“模仿人的打字错误”。太完美的机器人一下子就能被看穿,所以需要刻意留下“破绽”。图灵本人也认为,只有在编程时给输出结果加上一些误差,才能成为更好的“玩家”。
在钢琴演奏中,机器人特奥正是因为“太完美”而暴露了自己。但坐在台下的观众很容易被欺骗,郎朗熟悉这首曲子,能听出琴童的“破绽”。但是,如果特奥会的制作人也为它设计了一两个小错误呢?
从人工智能(即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诞生和发展之后,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都在空之前,越来越迅速和深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和享受科技带来的变化,努力为科技进步增添自己的力量。
从对待人工智能发展的态度来看。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强烈和深刻的不安,甚至是恐惧。人们担心人工智能的“智慧”超越人类后,世界将何去何从,人类命运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也没必要夸大。科技,包括人工智能,乃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创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可以说是有利有弊,而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搞清楚为什么创造产品,如何使用产品,才是关键。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只要明白为什么要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正确使用人工智能产品,就能享受到技术带来的“红利”。如何看待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新科学新技术总会在牢不可破的因果链条中造成社会阵痛:
布鲁诺因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奔驰之父,德国人卡尔&:middot;1885年本茨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曾被嘲笑为“散发恶臭的怪物”...先进技术的出现,可能是上帝的善意,同时把人类从旧的工业结构和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促使人类做出各种改变。不断提升自己,善于利用人的特长,善于使用机器,将是未来社会各领域人才的本质特征。无论机器能快速完成多少工作,人类都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提升自己,让大脑在更高层次上完成机器无法完成的复杂推理、复杂决策和复杂情感活动。
在轮子和帆的帮助下,人类在几百年前环绕地球旅行;在火箭的帮助下,几十年前人类登上了月球;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人类创造了一个广阔多彩的虚拟世界;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类也将设计出全新的科技和社会蓝图,为每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普通人提供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人工智能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工业革命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将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人工智能将人类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智慧需要攻克的最后一场革命。
人工智能阶段又经历了三波:计算智能时期,机器可以计算和生存;在感知期,机器的视觉和听觉可以超过人工;认知智能是未来的核心,基于语音和语言的认知计算是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
《美国科学杂志》2016年初给出的判断是,到2045年,全球有50%的工作岗位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中国有77%,也就是说,未来30年,中国每4个工作岗位中就有3个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比如,人们不再在晚上看天空,而是直接使用天气预报等有效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前人们会记住相关的地址和路线,现在则是用地图直接导航。习惯了拼音输入法,再到手写输入法,现在越来越习惯语音输入。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通过语音与汽车、家电、家居进行自然交互。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虚拟助手,人们会越来越习惯人工智能。
延伸阅读:如果一个人发明了一个智能芯片,植入一个卖菜人的大脑,她就能显示古代和现代...没有人需要再学习了。请根据这段话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如果记忆可以移植》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越来越成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记忆移植。据报道,一些外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将记忆移植到小动物身上。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被编码并存储在一种化学物质中,当这种化学物质被转移时,记忆也会被转移。当然,人类的记忆移植比动物的复杂得多,可能永远也不会成功,但一些科学家认为,未来可以做到。如果人的记忆可以移植,会引起你什么思考?请以“如果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范围写一篇文章。(版权归圣丹斯梁庭福所有)
(想了解《2017高考作文推测》和《高考作文分数不可或缺》两本书的朋友,请百度查询“升达教育”,寻找“官网”蓝色标记。)[/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