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宇宙的尽头可能不是铁岭,但互联网行业的尽头大概率是支付。纵观如今的国内互联网厂商,拥有自己的支付业务几乎是成为巨头的门槛之一。不久前,哔哩哔哩以约1.18亿元买下持牌支付机构浙江永益的大部分股份后,拼多多注册了“拼多多支付”商标。
据企业搜索近日发布的相关信息显示,拼多多的关联公司上海讯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注册拼多多支付商标,国际分类涉及办公用品、科学仪器等。最早申请日期为2021年1月14日。其实早在去年年初,拼多多就已经摆脱了“无证驾驶”的局面。
2020年1月23日,上海伊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认缴出资6083.99万元,从而获得PayPal 50.0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上海伊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拼多多联合创始人陈雷,这也意味着拼多多曲线获得了支付牌照。公开资料显示,上海PayPal于2011年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有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银行卡收单(全国)、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上海)等。是一家第三方支付“全牌照”公司。
在获得支付牌照后,拼多多也开始测试其支付服务“拼多多钱包”。要知道,拼多多在获得支付牌照之前,就引入了具有支付结算资质的平安银行进行资金托管结算的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清理”的合规问题,即在没有支付牌照的情况下从事资金结算业务。
像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这种模式的结果是,卖假货的罚款在返还给消费者时不是现金退款而是代金券退款,这也造成了部分消费者的不理解。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支付在拼多多电商生态中的地位是“名和器”,“不可虚设”。
毫无疑问,支付牌照在拼多多的关键作用是“以攻为守”。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过度依赖第三方支付渠道来完成支付和引流,对其用户的增长总是不利的。尤其是像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巨头,每天在平台上的交易频率相当高,使用第三方支付渠道费用昂贵。比如使用微信支付,需要支付“通道费”,通常是0.6%-1%的手续费。
还有一点,如果使用第三方机构进行结算,还是会存在资金结算周期性延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与其他互联网厂商不同,拼多多主营的电商业务也意味着其用户自身价值相对更高。接入第三方支付意味着将订单信息、交易总金额、用户支付信息等数据共享给第三方,仍然存在一定的隐患。
因此,不甘做“咸鱼”的互联网厂商往往不依赖第三方,迫切需要获得支付牌照。通过一张支付牌照,平台可以摆脱支付成本和体验受制于人的局面,可以将用户数据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形成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双闭环。
如果说实现业务合规和生态闭环是拼多多支付业务的防守表现,那么通过支付拓展新业务则代表了其进攻的一面。虽然早在2019年3月,时任CEO的黄征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就表示“拼多多不想太早变现,也不想太早提供金融服务”,当时拼多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试图以百亿补贴的力量推翻阿里在这个赛道上的铁王座。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从拼多多近一年的财报数据来看,其用户规模和GMV增速双双下降,货币化率达到了3.25%的较高水平。与此同时,阿里和JD.COM拿出淘宝特供版和京西针锋相对,两家都已初具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拼多多是时候推出新业务了,也是主流电商中为数不多的尚未全面推出消费金融业务的平台。
目前拼多多可以说处于一个相当微妙的节点。2021年第二季度,捍卫了用户第一大电商平台的地位,同时实现了历史性的翻盘。然而,就连公司高层当时也指出,目前的盈利难以为继。所以,在持续烧钱换市场总是要结束的情况下,拼多多自然有寻求第二条增长曲线的需求。
庞大的用户数量和交易量,以及电商场景和金融场景的天然契合,让拼多多的消费金融业务做好了准备。事实上,拼多多已经开始一步步尝试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此前,10月中旬,多多钱包页面上线了“分期补贴专区”、“分期购物最高立减50元”的广告语。
纵观当今各大互联网厂商,甚至一些有互联网业务的企业,几乎都推出了消费金融业务,各大厂商的财报也明确显示,这项业务商业化的天花板很高。对于拼多多来说,100亿元的补贴无疑是其吸引和留住用户的王牌,而在支付业务的支持下,这个游戏才有可能继续下去。
所以,从去年初获得支付牌照,试水消费金融业务,到现在申请拼多多支付的商标,拼多多的金融业务矩阵已经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