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差评师违法吗(不给钱就差评?“职业差评师”该怎么管?)

来自安徽合肥的王小军经营蛋糕店多年,口碑一直不错。但在某电商平台上,他被投诉“蛋糕里有虫子”。据办案民警介绍,这个团伙以“打假为公益”为名,组织未成年人和各类闲散人员制造“网上碰瓷”,采用恶意评论、灌水等施压手段,胁迫网店商家索要“保护费”,在电商平台造成恶劣影响。(据新华每日电讯3月30日)

在“互联网+”时代,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买家评论是消费者网购的重要参考,一个差评可能会影响业务量和业绩。有人抓住商家不希望有差评的心理,通过给商家删除差评来获利。久而久之,这些人就成了“职业差评师”。

据调查,这些“职业差评师”存在于各大电商平台和餐饮外卖平台,利用平台的评分规则和店主对差评的恐惧来敲诈钱财。“职业差评师”的业务不仅限于主动差评。有时,他们受雇于一些企业,恶意攻击他们的竞争对手。“职业差评师”甚至衍生出一条灰色利益链。一些商家声称可以帮助店主删除差评,并收取费用,还有一些商家出售可以删除差评的软件。部分电商平台在收到关于“职业差评师”的反馈后,成立专门的运营团队对评价进行审核和处理。但是,很难有效筛选出所有的恶意差评。面对“职业差评师”,有的店主选择忍气吞声,花钱消灾;有的店主也选择报警,但因为不符合立案标准或证据不足而无法立案。

“职业差评师”是一类职业索赔者,他们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消费者的正常判断,亟待引起重视和整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评价的权利,但消费者评价应当遵循真实、客观、诚实信用的原则。如果故意做出虚假评价,损害了商家的社会形象,不仅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而且对商家造成了负面影响,则可能构成侵权,商家有权追究其侵权责任。

“职业差评师”不是普通消费者。他们故意做出虚假评价向商家要钱,这不仅侵犯了商家的财产利益,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显然是违法的,甚至可能构成犯罪。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财物价值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两年内敲诈勒索三次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财物价值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财物价值在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出现了多起“职业差评师”案件,部分“职业差评师”因敲诈勒索被判处1至2年有期徒刑。

职业差评师

电商平台上“职业差评师”的存在,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应完善治理“网络水军”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措施,畅通网络举报渠道。如果“职业差评师”涉嫌扰乱公司正常经营秩序或造谣诽谤,公安机关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进行相应处理,严惩团伙犯罪。“职业差评师”背后的雇主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平台也要负起责任,积极探索应对之道,探索利用过滤屏蔽功能维护商家合法权益,完善差评、好评等虚假评论、虚假举报的举报机制,努力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廉洁诚信的消费平台。

(来源:检察日报作者:高斌)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