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产品是团队运动,产品经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销量。所以,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很重要。根据研究,理想的产品经理是“多面手”产品经理,他们更有创造力,更能横向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新消费品牌时代,一个消费企业要取得成功,有两个不可忽视的法宝:一是‘通才’产品经理,二是‘全球化’品牌思维。这两者缺一不可。今天先说第一个。”
一、国产“新消费品牌”的胜利,是“组合创新”的胜利2017年,我和同事从海南文昌春光食品厂门口开车北上。
去广州,漳州,合肥,杭州,苏州...去研究,找一个好的食品代工厂。
我们被代工厂的实力惊呆了。基本上我们参观的每个工厂都能保证产能,质量,性价比。
每个家庭都能做出目前市场上最好的产品。
在他们的客户名单里,有一排排“知名品牌”。
这些代工厂就像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无名英雄”。
还有很多代工厂,历史上曾经有过自己的“品牌”亮点。
在那些供需严重失衡,渠道几乎垄断的年代,他们用最传统的渠道玩,品牌也做起来了。
然而,随着供求关系的再次逆转,真正全面竞争的到来,曾经的“品牌”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商标”。大家都认识你,但是没人愿意为此买单。
令我们受宠若惊的是,他们的合作要求并不高,几乎每个公司都能欣然同意合作,只是每个SKU的最小数量造成了有点伤脑筋的包装材料消耗。
相反,我每次提到那些巨无霸“甲方客户”,他们都显得有点不甘心。
“顾客欺负店铺,店铺欺负顾客”,这就是被欺负。
但他们不会直接反抗,而是会暗中招兵买马,努力做自己的品牌。
他们的想法是:我们有生产能力,为什么不直接拥有自己的品牌?
相比三天两头讲账期的甲方,除了已经公开的渠道,缺少的只是“品牌包装”能力。
“品牌包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然而一次次失败。
继续在代工的位置,存在,焦虑。
我和其中一个负责品牌和新媒体的营销经理聊天,她说:“产品是我们生产的,只要做好营销,我们不会比市面上那些品牌差。”
同年,FoodDaily每日美食网创始人曾新邀请我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美食R&D创新峰会”。
在峰会上,我有幸见到了世界上数百家顶级食品公司的R&D领导人,包括雀巢、玛氏、施乐等。,而且我还了解到,在食品研发的上游有那么多香精香料公司等原配料公司的巨头,比如瑞士的Firmenich,是全球最大的香精香料民营企业。
听着R&D领导人谈论他们的话题,我似乎陷入了另一个世界。
题目的专业和细腻,让我陷入了一次又一次学习的“恐慌与挑战地带”。
在食品研发这件事上,要想成为顶级专业,涉及的知识如此之多,专业知识晦涩难懂,分类精细,让人唏嘘不已。
在这样的场地里,我不得不堕落成一个“消费者”,在新品试用区徘徊。
但不知道为什么,一些让专业人士非常兴奋的新研究和重大创新,在我看来味道很奇怪。就我的经验来说,我不想再买了。
然而,在权威面前,自我怀疑的我不得不惭愧地责怪自己味蕾不够好。
现在,许多R&D和创新产品没有出现在市场上。
也许当时我作为“消费者”是对的。
其实不是产品不够好,研发不够专业,可能是“太专业太华而不实”,这不是消费者的刚需。
消费者有时候需要的不是“最好最专业”,而是“刚刚好”或者“一点点改变”。
太多是不够的。
新一波的国产消费品牌已经彻底明白了这一点。
“渠道为王”的大红利逐渐散去,社交电商和直播电商紧随其后,但真实效果未知。
既然“无忧代工+品牌设计=成功消费品牌”的公式是不正确的,同时,“竞争力R&D”也不能爆某个产品。
那么,什么是对的呢?
“组合创新”。答案陆续揭晓。
在“产品质量、产品创新研发、产能、销售渠道、品牌设计、营销方式、财务控制”的一系列组合中,你必须有实力,有微创新。
但是不能有短板,然后拼起来。
这盆水的稳定性很考验技巧。
后来,我们看了简爱的裸酸奶、森林、王饱饱、萧县红烧、快乐奶茶...
这些品牌的崛起,不知道会不会都笑到最后。
但至少目前来看,组合拳还是很不错的。
所谓的“产品创新”并不会真的让你陷在R&D的书堆里。
而是应该在死角消费者洞察上多下功夫,在产品端做逻辑上的调整和创新。
有些创新,甚至传统的“R&D”,真的与他们无关。
这些东西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通才”产品经理在推动。
二、“通才”产品经理是消费领域的稀缺岗位“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在互联网圈很吃香。前几年是热门岗位,但其实最早的岗位也是在实体行业创造的。
这个职位在互联网公司是一个很神奇的角色。在我看来,如果老板CEO是一部影视剧的“制片人”,这个角色就像是“导演”或者“副导演”。
他负责把一个项目从头到尾串起来,从立项到推广,是一个流程组织者和监督者。
后来我发现,在现实行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他们对产品经理的概念和互联网行业真的不一样。
他们真正的意思是这个“产品”的产品层面的负责人。
这个定义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提高生产效率的时代,精细化的分工有助于各个岗位的效率和考核。
但是在创新PK的时候,这个定义会框住一个潜在的创新。
在新的消费创业时代,很多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从一开始就抱着产品经理的想法,通过互联网进入战场。
从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和洞察出发,产品开发的逻辑与传统实体完全不同。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同类产品可能本质上是一样的,但私底下企业之间的对比却大相径庭。
互联网,一个产品经理最需要了解的是用户需求,然后是推广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协调执行过程中的所有困难,从程序员到设计师,再到市场部。
在新消费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是完全需要的。
但是,行业深,品类精,从零开始学习的中国年轻人很少。以前有这种能力的产品经理都被国外大公司占据了。
所以这样的人才非常稀缺。
在世界500强或者中国最好的消费品企业中,有这样一个角色,他们的职位可能不叫“产品经理”。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过消费品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我不仅知道R&D的逻辑,还知道供应链的好处,也知道渠道和销售。
但是以前这些人都不出来,一直呆在大企业。后来,他们发现很难在这样的“体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又看到了这个消费的大好机会,于是一些这样的高管和产品经理开始陆续创业,效果立竿见影。
当我第一次试穿Ubras内衣时,我很惊讶。后来一问,创始人是爱沐内衣前品牌总监。
“通才”的速度是用多年前的“慢”换来的。
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们却在消费实体和企业中默默耕耘,伺机而动。
他们在流水线,供应链,渠道,甚至仓库里打转,没有白费力气。
遗憾的是,即使在传统的消费企业,也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其他工作,承担更多的责任。
所以,很多从传统企业走出来的人,都是只懂自己岗位技能的人,而不是真正的通才。
三、创始人最好也是这样的人找到这样的“产品经理”当然是王道。
但是,对于很多早期的消费项目来说,创始人最好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所有的过程,你可以没有经验,也可以没有体会,但至少你要了解,要深入了解。
这是一个沉下心来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无聊。我们要克服自我,克服“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的焦虑,环顾四周。
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热爱这件事,无怨无悔地度过10-20年。
然后慢慢补一个什么都懂的“通才”。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
哦,对了,我补充一下:这个“通才”有个洞,就是品牌。
我见过很多7788补充过的消费项目的创始人或者产品经理。他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包括“品牌”。
但事实上,我似乎并不明白。
正是这个缺点直接影响了进度。
归咎于品牌。它就像一个幽灵。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不好量化评价。
以至于大家都忽略它,鄙视它。
我在开头说过,新消费品牌有两大法宝,一是“通才”产品经理,二是“全球化”品牌思维。
下次再说全球品牌思维~ ~ ~ ~ ~
作者:李倩·赛义德·布兰德;微信官方账号:李倩说品牌。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QP8i0lD-1IBh4IgYzvSytw
据@李倩介绍,本文发布品牌授权。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