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养猪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生猪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一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2。近年来,为了减少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许多地区都开展了生猪的生态健康养殖。农民对什么是生态健康养殖很感兴趣?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据农业部统计,2012年3月,全国生猪存栏4.58亿头,比2011年同期增长5.50%,其中能繁母猪4949万头,增长3.30%(农业部畜牧司,2012)。然而,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粪尿中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含量高达0.24%和0.07%,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我国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大多数养猪场仍然将未经处理的猪粪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因此,研究和开发经济可行的生猪养殖污染控制技术迫在眉睫。
环保一直是养猪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还是传统的养猪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小家庭养猪。因此,相对于集约化、规模化养猪场,这些小户规模小,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技术和生产水平低,达不到市场需求,最终会被淘汰。这说明传统的养猪方式亟待改变。生态养猪不仅可以降低农民养猪成本,还可以有效预防猪病的发生,保证其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养猪生产效率,减少养猪对环境的污染,使农民走上专业养猪致富的道路。养猪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可以促进传统养猪方式的改变,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什么是生态养猪技术?
生态养猪技术有时被称为“自然养猪法”或“生态养猪法”。与常规养猪相比,生态养猪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畜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将猪作为畜牧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要素,用农业生态工程方法协调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机组织养猪生产的体系。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以养殖业为主体,以养猪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核心,农牧结合,合理利用,相互促进的农业系统工程。生态养猪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财力等。,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和增值,获得最大的生物量。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将猪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必要元素,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利用种植业与养猪业的协同作用,以农养畜,以农促农,有效解决了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了农业的最佳综合效益和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生态猪肉是在大众的呼吁下诞生的,也符合大众的要求,但是生态养猪模式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在全国推广。因为,目前我国猪肉消费需求较大,虽然现有养猪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不安全的食品受到人们的抵制,使得生态养猪业大发展空。随着生态养猪技术的成熟和生态养猪规模的扩大,生态养猪业将逐步占领市场,取代传统养猪业,最终成为一些以养猪为主的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
5。生态养猪有什么特点?
生态养猪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养殖环境无污染,解决了粪便处理和恶臭问题,变废为宝,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二、食物来源以原生态食物为主,如杂草、野菜、豆粕、瓜藤、有机谷物、杂粮、农副产品等。吃杂草和一些植物根茎可以提高猪的抗病能力,特别是有目的地喂一些保健中草药,可以预防很多常见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肉的品质。三、种养可以采用养猪-沼气-种植-养猪的全生态良性循环养殖模式,努力做到养猪过程中零排放、零污染,生产出最安全、最环保的放心猪肉。四是生猪的原生态放养,缓解了高密度饲养条件下生猪高发病率的潜在风险,整体抗病能力有所提高。第五,放养尊重猪的原始生活习性,天然食物是最好的保健品。阳光、运动、新鲜空空气等自然环境条件可以锻炼和调节猪的机体适应性,增强抗应激能力,避免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对各种环境应激因子高度敏感的缺陷,进化自身的免疫抵抗力。
6。主持人:这就是生态健康养猪的五大特点和优势。你提到的第一点是没有污染,解决了粪便处理的问题。朱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专家:畜禽粪便不仅是严重的污染源,也是宝贵的资源。生态养猪场环境污染控制的核心是资源综合利用。以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为基础,按照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已成为养殖业粪便处理的基本原则。规模化养猪场要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充分利用沼气、沼肥和沼液,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多层次、多用途的生态循环体系,促进生猪生态养殖发展。
农业部总结各地试验成果,提出沼气能源生态农业模式概念,推出“南猪-沼气-水果”、“北方四位一体”、“西北五配套”三种模式,拉开了沼气科学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实施的序幕。
养猪场排出的粪便污水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经过脱硫、脱水等净化措施后,通过燃气输配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用于农场生活用气、锅炉燃烧、猪圈取暖和发电。沼液不仅作为优质饵料喂养鸡、猪、鱼、虾等。,也用于浸泡种子、根、浇花和给作物、水果和蔬菜的叶和根施肥。处理后的沼渣制成的有机肥可提供给果蔬基地,是优质绿色食品的生长营养肥。沼肥的综合利用可以促进有机肥的施用,节约化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7。怎么做?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控制: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控制粪污总量;二是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减少粪便排放。
8。先说第一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控制粪污总量。你到底需要做什么?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科学规划、合理选址是规模化养猪场保障安全生产、控制污染的首要措施。在规划时,首先要根据猪的特点来考虑养猪场的选址。一般要选择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地质好的地方,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你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你必须考虑选择一个背对太阳的位置。如果所选位置满足上述条件,可以考虑猪圈所在的地形进行设计。
9。整体布局有什么原则吗?
生产:养猪场的总体布局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建筑要按照生产工艺的顺序和连续性进行规划和布置,有利于生产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防疫利用:规模化猪场猪的规模大,饲养密度高。要保证正常生产,必须把卫生防疫工作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在总体布局上,要重点考虑猪场的性质、猪的自身抵抗力、地形条件、主导风向等方面,合理布局圈舍,满足防疫距离的要求;另一方面,当然也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防疫措施。生态养猪法应尽可能采用生物和物理措施来改善防疫环境。
运输:养猪场每天的饲料、生猪、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非常繁忙。在建筑和道路的布置上,应考虑生产过程内外联系的连续性,使运输路线方便、简洁、不重复、不迂回。
管理:在养猪场的整体布局中,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分开并相连,位置适中,环境相对安静。既要给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又要方便生活和管理。
必须选在生态环境好,没有或不直接接受工业“三废”污染、城市生活和医疗废物污染的地区。地方病高发地区不能作为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从地形上看,理想的养猪场应该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坡度略缓的地方。其次,从土壤、水源、水质来看,土质最好的沙壤土一般选择没有饲养过或者至少没有发生大规模传染病的地方。水源必须清洁可靠,水质应不含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水质受土壤成分的影响很大。如果土壤中的某些矿物元素缺乏或含量高,地下水通常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使用前试着分析一下水质。平时要加强对水源的管理和定期的健康监测。如果水质较差,在使用前应采取净化和消毒措施。再者,就是周边环境。考虑到交通和防疫,除了交通方便外,还需要与主要交通要道保持一定距离,3公里范围内最好没有大型化工、采矿、皮革、肉类加工、屠宰场或其他污染源。距离主干道、铁路、城市居民区、公共场所1公里以上。最后,在选址时必须考虑猪粪和尿液的处理方式。如果养猪场周围有很多农田,对接纳养猪场的粪便和污水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减少这些废弃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9。主持人:第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也要控制粪肥总量。
第二,要确定适当的养殖规模。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划定养殖区、限制区(适度养殖区)和禁止区。禁止在禁养区饲养畜禽;现有养猪场在环境保护和规划许可的前提下允许在限制区内存在,但不允许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区域环境容量,确定养殖场的规模和布局、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方式,发展规模化养殖。
10。还有什么需要做的吗?
大力宣传畜禽养殖污染的严重性,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养殖场生存的重要位置,提高规模化猪场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管理水平,杜绝乱排粪便现象,自觉解决规模化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
十一。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健康养猪。要想处理好猪粪,不造成环境污染,不增加额外费用,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控制粪便总量;二是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减少粪便排放。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介绍了第一点。接下来继续介绍如何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减少粪便排放。
推广环保饲料,制定氮基酸平衡日粮,进行阶段饲养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随着猪体重的增加,维持需要量减少,脂肪组织液体积增加,因此所需日粮的营养浓度逐渐降低。猪日粮中蛋白质含量降低1%,氮排泄量减少8.4%。如果把粗蛋白含量从18%降低到15%,氮的排放量可以减少25%,粪肥污染的臭味主要是蛋白质中的腐败引起的。因此,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合理配制饲料,既能节约蛋白质资源,又能从根本上改善猪圈环境。
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当动物肠道内大肠杆菌等有害细菌的活性增强时,蛋白质会转化为氨、胺等有害物质。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化剂、益生菌等。,可减少氨等腐败物的过量产生,降低肠内容物和粪便中的氨含量,使肠内容物中产生甲酚、噪音、粪便臭味等。此外,在饲料中添加双歧杆菌和粪链球菌可以减少动物的氨气排放,净化猪圈的空气体,降低粪便和尿液中的氮含量,减少环境污染。
完善畜禽粪便沼气处理技术,保证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规模化养猪场的粪便成分复杂,COD浓度高,含有部分有机氮。这些物质的有效降解和转化是脱氮除磷等处理技术的前提和关键,而猪场粪污的高效处理技术是减少污染物的重要措施。同时,规模化猪场沼气工程的有效运行也是保证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环节。
科学设计养猪场内部布局,规范生产流程规模化养猪场布局应根据地形、地貌、风向等自然条件进行科学设计,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污水处理区和无害化处理区分开;干净的路和脏的路分开,不交叉;在生产区内,生猪养殖区、保种区和生长区分开,生猪出口与生产区保持严格隔离;生产区域相对独立,按照流水线设计工艺流程,改善猪圈小环境,减少单位产量粪便排放量。具体规划布局应考虑防疫、方便管理、节约用地的原则。猪舍应与其他猪舍分开,形成一个养猪区。养猪区应设在人流量较少的养猪场的上风或上风方向,公猪养殖区应设在上风方向,防止母猪的气味对公猪造成不良刺激,同时可以利用公猪的气味刺激母猪发情。产房应该靠近孕房和育婴房。保育舍和生长育肥舍应位于下风或上风方向。两个区域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采取一定的隔离防疫措施。生长育肥猪要靠近出猪口。在设计时,猪舍的方向与当地夏季盛行风向成30 ~ 60度角,使猪舍的每一排在夏季都能得到最好的通风条件。总之,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有利因素,达到对生产最有利的布局。在生产区入口处,应设置专门的消毒室或消毒池,以便对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消毒。
隔离区。包括兽医室、隔离猪圈、尸检室、病死猪处理室、粪便储存及处理设施等。,应设在整个养猪场的下风向和低洼处。兽医室可以靠近生产区,病猪隔离室等其他设施应远离生产区。
粪便处理区。污水及猪粪处理区位于下风向,由解剖室、污水及猪粪处理场等组成。养猪场应当有专门的废弃物处理场所,废弃物池的容量和处理应当符合环保要求,防止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