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再残忍的女人,提起去年的锦缎旗袍,眼神总是温柔的。”曾被誉为“上海女人的另一层皮肤”的旗袍,承载着海派的精致,也传承着上海的温度和故事。
3月30日下午,第二十届子怡读书会在龙凤旗袍非遗传习中心所在地上海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举行。这个一字读书会的主题汉字是“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SMG新辉集团高级编辑何飞来到现场,分享了他对旗袍包裹海派时尚的理解,以及它的故事感和传承感。
活动地点
海派的时尚精致
何飞是上海旗袍文化促进会的第一位个人会员。2015年米兰世博会期间,她随促进会远赴海外,记录了海派旗袍在国际舞台上的杰出风采。同时作为媒体界精英,对“龙凤旗袍”进行了深度采访和报道。对上海著名旗袍制作人褚宏生的采访,让她从旗袍制作人的工匠精神中体会到旗袍包裹的海派“精致”风格。“上海人的品味不是奢华,而是精致。这是上海。”何飞说。
旗袍的“精致”之处之一在于“分寸”,这在楚宏生为大明星胡蝶做旗袍的经历中非常典型。褚宏生年轻时为胡蝶做过一件旗袍。当他第一次见到胡蝶时,他发现她与银幕上浓妆艳抹的大明星不同。她只穿了一件简单的蓝色旗袍,没有化妆,很温柔。量完尺寸,他发现胡蝶的身材非常适合穿旗袍——据他观察,胸围2尺5、腰围2尺1、臀围2尺7、身高160-165 cm的女性最适合穿旗袍。非常适合展现旗袍之美的胡蝶喜欢短旗袍,但又怕短旗袍不够端庄。她经过深思熟虑,发明了一种下摆和袖口都有蕾丝的滚边,大概有三四寸。后一种旗袍被称为胡蝶旗袍。正是这精致的三四寸,让楚洪生也在上海小有名气。
去年8月10日至10月16日,“真藏尚雅,海洋流光”海派旗袍展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举行。
旗袍的尺寸使它显得含蓄而迷人。何飞说:“旗袍是东方方式的含蓄。很密但是有狭缝,狭缝不太高。在制作之前,测量精确到人体的36个部位,把人体的曲线勾勒得生动细腻。”旗袍之美是上海作为20世纪30年代远东第一大城市独特魅力的一个方面。旗袍原本是旗人的衣服,作为御寒的宽袍。到了民国时期,民国旗袍已经演变成一种中西合璧的服饰,体现了旧上海特有的风俗和记忆。“说起民国旗袍,我们一定会想到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何飞说,“几年前,杜的孙子从香港(上海)回来看望楚老。临走的时候定制了几件中式衣服。”很多名人也和旗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将旗袍融入生活。众所周知,宋美龄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旗袍迷。她有专门的私人裁缝,每年只休息一天,其他日子做旗袍。然而,完成的旗袍宋美龄通常只是匆匆看一眼,欣赏完就挂在橱柜里。据宋美龄的贴身侍从说,其实她只穿几套旗袍,做这么多旗袍纯粹是为了欣赏。的妻子王曾穿着褚宏生缝制的旗袍出访东南亚。她身材高挑,气质极佳。她喜欢穿非常古典色彩的旗袍,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女性的魅力。
旗袍的这种魅力也离不开技术上的考究。做龙凤旗袍,每寸布料都要缝9针。一件完整的旗袍可以这样走175米,而且一定是手工制作的。“好的旗袍是手工做的。从头到尾一定是同一个人做的。它不是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我看过旗袍的制作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势。所以我相信,这样做出来的旗袍是有灵魂的,是穿者的灵魂,也是生产者的灵魂。”何飞说。
旗袍承载的情感与文化
无论是对于穿着者还是生产者,衣服都是一个载体,有很多情感附加值。“女人衣柜里的衣服,一半是穿的,一半是梦的。”何飞认为,“衣服对女性来说是一种记忆,承载了很多女性的情感,具有情感功能,是记忆的载体。张爱玲曾说过,再残忍的女人,回忆起去年织的锦旗袍,眼神也会温柔。”
何飞用衣服的三个功能来谈男女关系:第一是遮羞功能。“现在很多女生,尤其是大城市的,剩女越来越多,被家人逼着结婚,那你为什么要结婚?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必须有婚姻的外衣来遮羞。”二是保暖功能,让女性在关心和理解中感受到温暖。“很多时候我觉得,相知不如相爱。”第三个功能是审美功能。天生好身材的女性,穿什么都好看。真正的好衣服是给身材不太好的女生穿的好看的衣服,能让她们感受到一种自信,从而发挥出一种魅力。“所以这样的男人其实不是给女人她想要的,而是给他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何飞说。
衣服作为附属情感的载体,收藏终身或者留给后人,都有着厚重的故事感和传承感。何飞的爷爷曾经有一件裘皮大衣。这件毛皮大衣外面是毛皮,里面是长毛皮。“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这件衣服。每次搬家,父母都带着。每年去黄梅田晒的时候都拿出来晒,虽然小时候很怕。”何飞说,“无论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样的媒体传播方式,都能留住人,留住文脉,留住文化。所以龙凤旗袍衰退多年,现在逐渐复苏,因为这也是上海文脉的表现之一。旗袍有温度,有故事。”
“子怡读书会”由静安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学习办联合主办,上海文史研究馆、复旦大学中文系指导,大道潇雅读书会、静安区文化馆承办。活动以“素养、文化、文明”为理念,旨在传播传统文化,在市民中交流阅读经验,“只需一言,直达事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