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商业分析(焦点分析丨高投入换高增长时期结束,阿里是互联网行业的缩影)

作者|彭倩编辑|天使

8月3日晚间,阿里巴巴在美股盘前发布了2022财年第一季度(即2021自然年Q2)财报。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阿里巴巴营收2057.4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093.8亿元,同比增长33.8%。利润方面,一季度营业利润308.47亿元,同比下降11%;调整后,EBITA为417.31亿元,同比下降8%。虽然高于市场预期的388亿元,但基本来自内部降本增效,主营业务略弱。

这是一份总的来说不能令人满意的财务报告。“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也开始困扰阿里巴巴。财报发布后,阿里巴巴股价高开1.88%,一度涨逾2.5%,但次日收跌1.35%。

在财报发布前,瑞银认为这一轮互联网监管可能至少会持续到2021年底,估计技术配置目前还没有见底。该行建议整体“减持”内地互联网行业的观点,同时将阿里巴巴股价从290美元下调至268美元。

除了严格的监管环境,市场普遍低迷的原因是,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阿里巴巴的业务发展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营收和用户增长乏力,重度社区团购、阿里云等业务也面临很大压力。

但本季财报阿里也发出了更多积极信号。在收入指标的划分上,阿里首次将“核心业务”的划分表述改为“业务”,36Kr认为其意在向外界展示多引擎驱动的印象。

财报显示,阿里巴巴商业事业部旗下“中国零售业务”的客户管理收入(包括广告和佣金收入)仅同比增长14%,占总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46%下降至39%。但“其他”业务(主要由直销业务组成,包括高辛零售、天猫超市、盒马、进口直销和银泰等。)已实现营收548.04亿元,同比增长82%,远高于总营收34%的增速,占总营收的27%。



阿里巴巴收入分类

阿里巴巴商业资讯

在依靠平台模式享受多年高毛利红利后,阿里在过去半年增加自营业务比重(包括巩固高辛零售),也试图让外界淡化其平台概念,内外皆是明智之选。

收入和GMV增长疲软。

本季度,阿里巴巴营收增长低于市场预期,同比增速仅为33.8%,甚至低于疫情最严重时期(2020年Q1同比增长38%)。阿里巴巴前十个季度的营收增速一直保持同比40%的稳定增长。

收入增长乏力与实物电商GMV增长乏力、佣金收入减少、用户增长瓶颈密切相关。本季度淘宝天猫营收增长不到14%,创下新低。

即使举行了“史上最长”的天猫618促销,也未能挽回增长趋势。很多商家普遍向36Kr表示,现在618促销能带来的GMV和用户的增长非常有限,其中一家化妆品商家表示,618期间其GMV较日平销售额仅增长30%。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淘电商将不再公布剔除退货单后的GMV增速,上季度为26%,已处于历史低位。

一个行业背景是,从市场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03万亿元,同比仅增长18.7%,近两年电商零售市场整体增速呈下降趋势。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在用户规模和单用户GMV方面将很难跑赢市场的增长。

具体到业务层面,收入增长乏力。一方面,阿里巴巴持续降低商户佣金,与商户减负有关。本季度淘系电商佣金+广告收入增速为13.7%,处于市场预期增速的低点(14%-17%)。在接受36Kr等媒体采访时,天猫负责人杨光(化名吹雪)曾透露,2021年,阿里巴巴将为天猫商家减负近百亿元。自今年年初以来,阿里巴巴已经为大大小小的企业颁布了多项激励政策。

另一方面,严格的监管也迫使平台逐渐从效率和利润导向向“基础设施”转型。除了为商家减负,阿里巴巴还实施了更强的用户补贴政策,降低了淘客的变现和盈利能力。

持续几个季度的用户增长瓶颈还没有完全解决。虽然淘宝特别版和社区团购为淘宝带来了一部分新用户,但本季度阿里巴巴的年度活买家增加了1700万(上季度为3200万,环比下降88%)。其中有1000万被淘宝特别版引流,这意味着社区团购给阿里巴巴整体生态带来的新用户非常有限,或许更多的是老用户的转化。此外,淘客电商本季度月活用户仅增长1400万,环比下降64%,说明促销后的用户留存并不理想。

用户增长没有太大起色,“二选一”策略叠加逐渐失效,电商渠道逐渐分化。大背景下,极度渴求流量的商家将被分流到其他平台,这将进一步加剧阿里巴巴实体电商GMV和营收增速的下滑。

事实上,为了获得更多用户,阿里巴巴此前已经通过淘宝高级版、淘宝内容(增加购物业务,丰富平台短视频内容生态)、社区团购(不含海外业务增量)等生态业务为淘宝引流电商。但就目前的数据来看,有一定效果,但还是不够。

从外部排水变得非常必要。最近,道琼斯报道称,阿里巴巴和腾讯正在考虑向对方开放他们的生态系统,双方都在制定放松限制的计划。具体来说,阿里巴巴的初步措施可能包括将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腾讯可能会允许淘宝电商的内容在微信中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巴巴的电商服务。

如果这次合作真的落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阿里巴巴的流量增长问题。在财报会上,阿里巴巴高管也多次强调:“互联网的初心是互联互通,平台之间的大循环,包括用户、数据、信息的循环,一定是能够超越单一平台,带来新红利的小循环。”

许多投资业务面临压力。

阿里巴巴此前曾在多个季度电话会议上表示,将“用利润换取增长,坚定地创造长期价值”。

“坚定地创造长期价值”这句口号可以透露很多信息。第一,创造复利的方向长期来看是合理的;第二,也说明企业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对于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成熟互联网公司来说,高投入、高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

除了让商家和用户受益,阿里巴巴还在多个重要业务上持续投入巨资。本季度阿里巴巴战略投资亏损139亿元,主要用于社区团购、淘宝特供版、本地生活服务和Lazada等。由于投资业务的投入增加,调整后的EBITA(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也同比下降8%至417.31亿元。

再来看看市场最关心的社区团购业务。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社区商业平台区域配送中心(RDC)建筑面积环比增长约260%,商品交易额(GMV)环比增长约200%。此外,阿里巴巴在财报中还提到,社区团购被视为新零售业务板块的重要业务。

据36Kr了解,6月份博夏基城订单量在600万-700万之间,远低于之前内部预期的1000万订单。有知情人士向36Kr表示,阿里MMC事业群总裁戴珊对此非常不满,因此内部换了几个高管。

淘宝特别版的目标和任务依然是引流淘宝系电商,带来更多新用户下沉市场,满足特定情况下需要性价比的用户需求。目前,淘宝特别版的年活跃消费者虽然达到1.9亿,但单季度增速只有1000万,增速放缓。增长放缓,但投资不减。从上个季度开始,淘宝特别版投入零售创新业务板块,创新零售板块亏损再次扩大,亏损率超过16%。

在财报会议上,阿里巴巴表示,阿里云大客户流失的影响将持续到本财年结束,直到其国际业务完全脱离阿里云。此外,在线教育的整改也会影响阿里云的营收。

受此影响,阿里云智能业务增长降至29%,减少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海外数据监管的影响。剔除这一因素,同比增长接近40%。但即使排除这个因素,云业务的增长也已经开始放缓。相比之下,亚马逊云经过多年发展,2021年在Q2仍录得37%的同比收入增长。

此外,从上个季度开始,钉钉开始加入智能云业务板块,钉钉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可能会对阿里云的盈利表现造成一定影响。目前阿里云刚刚赚到微利,每个季度盈利3亿左右。

当地生活的痛苦从未结束。从外卖、酒旅到打车,打的一直很激烈。随着滴滴的强震,美团、百度、阿里都开始进一步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尤其是打车业务。2021年Q3,三方开始重启打车补贴大战。

为了承接滴滴地震带来的市场机遇,阿里巴巴7月2日宣布,本地生活、高德、朱非组建生活服务板块,由资深人士俞永福负责。在财报会议上,阿里巴巴还表示,预计本财年高德将有1亿用户使用定位相关服务。

大文娱方面,本季度营收增速仅为15%。目前阿里巴巴对这项业务的期望在于:降本增效,不要出现大的亏损。

在监管趋严、存量竞争加剧的时代,互联网巨头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只能合作。行业高速增长的高光时刻已经渐渐远去,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不得不谨慎操作。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