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人工客服电话95152(“祖孙照成老夫少妻照”造谣者被刑拘!权威解读:谣言点击过5000即可入刑)

近日,网络上出现多起个人照片被盗、被篡改的事件,导致当事人名誉受损:一年轻女子与爷爷合影,被捏成“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嫁29岁广西美女,88万礼金+88万两居室+一辆豪车”;女大学博主发布的日常穿着照片,整理成“恋爱一年花男友20万,她和上百个男生异地开房”...相关信息在网上发酵后,当事人纷纷发声,表示要对造谣者追究责任。《人民日报》等媒体也表示,必须依法严惩“造谣和棍棒”。

据媒体最新报道,编造祖孙照片为老夫少妻照片的造谣者已被东莞市公安局程楠分局依法刑事拘留。

抖音人工客服电话



谣言为什么会被拘留?造谣者、传谣者甚至发布谣言的平台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如果发现自己的照片被盗,当事人该如何维权?多位法律界人士表示,根据相关法律,诽谤网络谣言如果实际被点击查看超过5000次,最高可判3年。

遭遇网络诽谤,刑事起诉。

上海日格律师事务所纠纷解决部执行主任欣欣律师表示,网上发布的一些谣言已经涉嫌诽谤罪,甚至触及刑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同时,《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辛欣律师表示,“侮辱”和“诽谤”是有区别的。侮辱可以在没有事实的情况下进行,以贬低他人人格和名誉,也可以用真实的事实进行。诽谤往往是通过捏造事实来进行的。从最近几起偷图造谣事件来看,造谣者涉嫌诽谤罪。

与此同时,当局早就对互联网上的诽谤信息说了些什么。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明确的司法解释:“同一诽谤性信息实际被点击查看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如果被害人或其近亲属遭受精神错乱、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可构成“诽谤罪”。,无需询问诽谤信息的实际点击、浏览或转发次数,即可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同时规定,两年内受过诽谤罪行政处罚,诽谤他人的,也认定为‘情节严重’。”

辛欣律师提醒,我国刑法明确,侮辱诽谤需要告知后才能处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侮辱诽谤罪属于“刑事自诉”,需要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信息发布平台应该帮助维权。

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说走司法程序维权很难,成本很高?法律界人士表示,要看具体事件。比如网络诽谤很可能是匿名的或者有很多发件人找不到诽谤的源头,所以锁定谣言非常重要。因此,律师建议,如果遇到网络诽谤,当事人应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

辛欣律师认为,通过报案,可以寻求公安机关帮助锁定谣言。事实上,刑法也规定“被害人通过信息网络向人民法院告知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记者注:指侮辱诽谤罪),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北京管涛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葛志浩认为,当事人可以同时采取两种方式锁定造谣者:一是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公安侦查找到相应责任人。第二,请帮助虚假信息发布平台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大部分网络平台都有相应的投诉举报机制。如果当事人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遭遇了网络诽谤,平台有义务协助当事人删除相关信息,避免侵权行为扩大。同时,平台有义务告知当事人涉嫌造谣者的个人情况。如果平台拒绝,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诉前调查令,委托调查涉嫌造谣者的身份信息。

辛欣律师表示,不仅造谣者要承担法律责任,造谣者和信息发布者也可能要承担责任:

对于造谣者来说,如果在散布谣言的过程中,对谣言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的处理,导致侵权影响的扩大,或者单独构成捏造新的事实,那么这样的造谣者很可能成为“独立侵权人”,也要承担责任。

信息发布平台在收到当事人提供的澄清证据和删除谣言的申请后,如果不及时删除相关信息,也可能构成侵权。

对于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很多平台也明确表示,除了自我甄别和及时干预,也会积极回应网友举报。

表示,鉴于“祖孙照片被造谣为老夫少妻照片”,现已核实用户“@格非在东莞”(事件曝光后改名“@东莞故事社”)编造谣言误导用户,平台封禁该账号。并表示用户在使用app时如发现不良内容,可拨打客服热线4001402108或通过app【我的-用户反馈】进行反馈,或发送举报邮件至jubao@toutiao.com,会有人进行处理。字节跳动所属的Tik Tok也表示接受网民举报。它的客户服务电话是95152,电子邮件地址是feedback@douyin.com。

Aauto faster相关人士也明确表示,平台有有线线上线下多渠道举报路径,用户可通过涉嫌侵权的主站视频(或直播)页面的举报入口,或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根据指引进行举报。举报受理后,用户可以在受理人员的指导下提交相关证据。平台会根据提交的证据核实投诉内容。如果涉嫌侵权属实,平台将删除侵权作品,并根据侵权程度对侵权账号(或用户)进行处罚,包括教育、警告、降级、梯度封禁、永久封禁等。

保护个人信息,抵制网络谣言。

控制网络谣言和暴力是信息时代的重要问题。对于每一个网民来说,一定要充分认识网络谣言的危害,不造谣、不传谣,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的侵害。

从最近几起盗图案来看,很多都涉及眼球和流量。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编造谣言,可能存在一条通过恶意营销改变关注度和流量,进而实现流量变现的黑灰产业链。因此,业内人士建议,平台和相关部门除了删帖、保护当事人权利外,还应该对这类恶意营销号背后的运营者进行调查。平台要加强对虚假信息和违规营销的监控管理,对相关账号进行清理和打击。

从司法解释来看,国家也鼓励网民对网络诽谤等谣言说“不”。最高检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网民通过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即使网友举报的部分内容失实,只要不是故意捏造诽谤他人,或者不是明知故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而在信息网络上传播,就不应当以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界人士也提醒,除了事后维权,网民在日常使用网络服务时也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

葛志浩律师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已于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主要从相关企事业单位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的角度,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规范,促进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

同时,用户自身也要注意保护信息。比如发布个人照片时,可以通过水印、分组等方式保护隐私,避免被别有用心的人篡改。或者被篡改后,更容易给出侵权证据。同时,不建议网民公开发布带有高清个人生物特征和个人信息的照片。这样做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制作虚假身份威胁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扩展资料】网络诽谤,有人被判刑了。

据《解放日报》和《上官新闻》报道,有人因网络诽谤被判入狱。典型案例包括“女子取快递,被污蔑为欺骗快递小哥”等谣言。

2020年7月,浙江杭州的吴女士在取快递时被隔壁便利店老板偷拍,编造了“富婆出轨快递小哥”的谣言。8月13日,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公安分局就此事发布警情通报。造谣者郎、何因诽谤他人被行政拘留9天,并录制了道歉视频。但吴女士不认可造谣者的道歉视频,生活受到诽谤视频的严重影响,于是在12月公开表示将采取刑事自诉。

2021年4月30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郎某、何某诽谤罪一案。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郎某、何某以寻求刺激和关注为目的,编造故事损害他人名誉,在信息网络上传播,致使该信息被广泛阅读和转发,严重侵犯了被害人的人格权,影响了其正常工作和生活,使其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其社会评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贬损。均为捏造事实通过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情节严重。两被告的行为均构成诽谤罪。公诉机关当庭宣判,以诽谤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郎某、贺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也表示,本案由自诉改为公诉,主要是因为被告人的行为对网络公共秩序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

主编:任毅文字编辑:任毅题图来源:上官题图图片编辑:向剑英

来源:作者:任毅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