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中介公司怎么赚钱(劳务中介怎么赚钱的以及劳务中介的现状)

简单来说,中介本身就是一种中介服务,完成委托的任务,收取佣金。除了市场交易习惯,服务的两端,谁是客户,谁是用户,最核心的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

劳动力中介服务的两端:求职者和招聘者。人多工作少的时候,求职者出钱。从事劳务中介十几年的同事应该都经历过。在2008年之前,向求职者收取一次性几百元的中介费,提供3-4次求职机会,是行业内常见的模式。这里虽然有信息不对称的因素,但核心还是人口红利和政策监管的影响。



现阶段人力资源公司和劳务中介没有明显的界限,企业也不介意是和一个有全牌照的人力资源公司合作还是和一个小中介合作,因为目前的市场情况是:人少工作多由招聘方付费,劳务中介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务中介支付的招聘返还费。招聘返还费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次性返还费、月管理费、小时差价。

2019年6月12日,朋友圈一则公司内部公告被大家转发。核心内容:由于某劳务中介店恶意抬高市场价格,为了保护供应商,在制度上彻底堵死了中介传递渠道。中介反驳说,价格高是因为没有中间商,价格高是因为保护求职者的利益。第二天又发声明,坚持减少中间环节,称拿高薪是求职者的使命。这一事件中的关键角色:企业、供应商、劳务中介、求职者,本来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产业链中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各自的使命。最后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劳务中介公司



企业与劳务公司的博弈

由于招聘渠道、效率等因素,企业需要寻求多家有实力的劳务公司合作,而有实力的劳务公司又是多家用工公司的人力供应商,导致企业不仅依赖劳务公司,而且很难完全信任同一企业体系内的劳务公司,同一劳务公司参与多家企业的人力供应, 导致竞争过度,行业内耗大,企业招聘成本高,各方难以共赢。

企业与工人的博弈

劳动关系与雇佣的分离,劳务公司对劳动者的影响,灰色利益链对劳动者利益的损害,导致对劳动者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下降;企业灵活用工方式与劳动者收入保障之间存在矛盾。



劳动同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虽然紧跟市场变化,但是在成本和专业之间,在风险和合规之间。由于客户、管理能力、资金实力的制约,无法搭建自招渠道,从而被下游供应商绑架,扩大规模以上用工企业更多,必然导致招聘和服务能力分散。明星就业公司不得不做,但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很难盈利;以明星企业养渠道,通过其他企业或灰色地带盈利,导致企业持续经营或合规出现严重问题。这个灰色收入主要来源于两块:一是个体户人员的工资,二是社保。求职者自动离职当月工资;社保是因为虽然有些企业缴纳了社会保险费,但劳务公司是个人参保还是不参保。灰色收入的核心原因是企业支付的弱势服务费无法支撑高额的招聘返还费。

行业内耗

渠道的争夺和奸商哄抬招聘费用导致的恶性竞争,严重透支了劳务公司空的利润甚至导致亏损;企业付款期迫使劳务公司在巨大压力下提前支付,应收账款难以保证,导致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成本高;陷入恶性循环的劳务公司很难提高服务能力和专业性;对利润的追求不得不依赖于灰色地带,这导致了严重的合规问题。



求职者,你在为谁工作?

个人单独缺乏谈判筹码,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定位和职业规划,普遍缺乏对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的选择能力,对鱼目混珠的中介依赖和不信任,既警惕又容易被引导或盲从。他们不仅是招聘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滋生地,也往往是受害者。信任主体缺失、职业发展通道闭塞是蓝领招聘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简单的薪资福利工作环境通常是跳槽的原因。他们的工作除了获得物质上的回报,精神上的获得和满足感却出奇的缺乏。



劳务中介的利润真的增加了吗?

作为求职者,当你知道自己的就业会让劳务中介拿到几千块的提成,你是什么感受?离职率迅速飙升,真正拿到招聘退款的比例急剧下降。真正赚到的钱并没有增加,甚至经常会招一批人去工作一段时间。谁愿意充当被收割的韭菜?冲突过后,有人带着工人去收割韭菜!于是,在劳务中介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开始出现回工费的模式。这种不正常的利益链实际上损害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求职者骂代理人黑,代理人喊招聘累,企业叹高流失率。没有人对整个环节感到满意!这种情况下,信任关系极其脆弱,缺乏信任,打造品牌就是痴人说梦!

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两种模糊的劳务中介模式开始出现:A中介为劳务公司提供招聘服务,B劳务中介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这两者未来可能会有明显的界限,但我们坚信,给求职者返还费用永远不会成为劳务中介的代名词!可能有人会问,会不会回到向求职者收费的阶段?单纯卖信息是绝对不行的!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专业服务还是可以收费的,这才是每个劳务中介从业者应该开始思考和实践的!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