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财经社马伟兵
陈芳编辑
大妈组团抢早市,年轻人争着抢市场。
每天晚上7点,32岁的薛明就开始在生鲜超市区等待服务员给商品贴上打折标签。但是3月30日,她因为加班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很少有经常打折的面包猪肉水果蔬菜。价格变化较小的白菜和土豆仍有剩余。“晚了一个小时,东西不多,就挑剩下的。”
起初,薛明和大多数人一样,无法接受和叔叔阿姨一起去超市抢特色菜,觉得很丢脸。但是她一结账,超市就开始打折了。同样一只鸡,只差几分钟,就便宜了一半,薛明瞬间觉得自己瘦了很多。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薛明不得不精打细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薛明在购买日用品和食品时,往往会选择标有黄色标签的特殊物品,同样的物品,在进行价格、重量、品牌的比较后才会购买。连零食都是按照社交平台推荐的打卡地点,在周末的特卖超市囤积。
薛明告诉AI财经社,保质期不等于过期,还是一样的食物,既不会降低生活质量,也不会铺张浪费,很有成就感。
精致的消费主义在年轻人中盛行。在豆瓣上,一个名为“我爱临时菜”的兴趣小组,成立半年来已经有3万多成员,每天都有人分享各地的临时菜聚集地。
白领特卖
打折的价格,不打折也能享受美食。这是临时食物组的简介。为了更好地体验这种临时性的美食,艾财经社来到了位于四会世纪写字楼的好卖超市。
超市的招牌极其简单,只由几个英文字母组成。店是3月15号才开业的,现在还在试运营期。在店前来来往往的行人,大多不知道这家店。
一踏上台阶,就看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其中食品和零食占了80%。红白相间的价签上,放大标注的个位数价格十分诱人。
原价78元的澳洲袋鼠玛尼斯红酒,还有剩余2个月的保质期,现在在15元。原价128元的Buyimado干红,还有3个月就要过期了,售价31.5元。各种进口商品,薯片、草本坚果、娃哈哈饮料、星巴克咖啡,甚至口罩、洗漱用品等等,在这里大多低于市场价的一半,有的甚至是三折、八折。
照片:马伟兵
货架上有几件商品,有的离保质期还有2-3个月,有的刚生产出来。在一家近百平米的店里,6名服务员一直在忙着拆箱上货,一些新货的价签已经拿走空才可以上架。
仓库后门,地上堆满了没拆封的纸箱,每个纸箱上都贴着生产日期的字样。店员解释说,这是为了方便装货,这样可以把前面的日期放在更显眼的位置。附近很多上班族都会来扫货,店员每天都会来取货、清货,出店的顾客都是提着大包小包的。
一位回收废品的阿姨一边整理纸箱一边告诉艾财经社,她每天都来这里收纸箱,每次都有几十斤,成了老熟人。据店长介绍,该专卖店去年年底才在北方开业。在此之前,南方已经开了几百家店,大部分都在商圈。因为店里生意太好,目前特卖超市不开外卖,而是邀请顾客进入会员群,提前了解店里的新品。
下午6点多,艾财经看到很多顾客陆续进店。一开始大部分人只是逛逛,并没有真的买东西。但是逛了一圈,面对这么低的价格,很多人转身去拿购物篮,一个一个放进去,直到装满。结账时间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几家店旁边的便利蜂里顾客很少。
照片:马伟兵
贴在超市各个角落的“省钱如呼吸”的标语戳中了很多年轻人。购买临时食品不再是大爷大妈们的专属,也是年轻人省吃俭用的工具。
即将开展的业务是否有猫腻?
临时食品并不是近几年的新概念。无论是线下超市、便利店,还是线上食品店,如果储运环节有所延误,最终都会变得身临其境。按照传统方式,这些临时食品会被经销商退回销毁,并获得补贴。
但是,对于供应商来说,销售是最后一条路。如果能在商品有效期内尽快销售出去,可以减少损失。所以很多商家看中供应商手里的货,利用各种渠道快速卖出空。
除了卖超市,一些大型超市还会在超市内设立几个临时食品销售专区,甚至在电商渠道,为了更好地销售临时食品,会直接打1折出售。但对于一些保质期较短的产品,食品安全存在一定风险。临近日期,很多超市会选择直接扔掉,以防安全事故。
一位零售行业上游人士告诉AI财经社,临时食品产业链一直存在。从这几年超市的红火来看,大部分都是进口食品。这是因为进口食品在物流海关需要很长时间。一旦某个环节出了事,至少会耽误一个月。等正式上市,离保质期也不远了。
更重要的是,进口食品价格高,即使进价低于7折,仍有利润空。当代年轻人不轻易买便宜货,往往注重品牌。“但是也有很多灰色的部分。”上述人士透露,进口食品的包装全是英文,上架时会贴上中文的新品介绍,包括生产日期。一些无良商家会伺机篡改产品日期,造成还在保质期内的现象。
此外,对于大宗临时商品,部分厂商会供应特殊渠道,如学校、工厂等采购量大、消费速度快的B端客户,普通用户的购买力很难达到清货的目的,除非开很多店一起卖货。
“记得告诉我牛肉干什么时候有货”“大米不够自给自足”。在特卖团的成员中,年轻的顾客们都在纷纷议论。随着人们对临时食物的逐渐接受,这种精简节约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主流。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在任何渠道或平台转载。违反者将被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