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买就剪掉”
这是很多人在双十一前立下的旗帜。
找到的结果
就变成“千手观音”
最近几天
全职妈妈
一个月买十几万的新闻引人关注。
她直言“我控制不住自己”
医生说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购物成瘾症
全职妈妈一个月买不了10万以上的
41岁的全职妈妈孙女士,自从女儿出生后,就从职场回到了家庭。去年9月,女儿进入一所优质初中,选择了寄宿制。孙女士一个月花一万多到15-20万。
据悉,孙女士买的最多的是三种:化妆品、衣服、日用品。今年6月,没几天,她就买了100多袋大米,每袋20斤。这远远超过了小家庭的需求。为了不让家人发现,她特意将大米存放在自己名下的三套房子里。
孙女士:“我也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对,所以买也不是办法。然而,我控制不住自己。”孙女士说,每天无聊空空虚。无聊的时候就想买东西,不买东西就更无聊了。那时候买了会舒服一点,但是过一段时间我会后悔为什么又买了,心里会比较烦躁。"
根据医生的诊断,孙女士被确认患有“购物成瘾障碍和焦虑症”,属于精神疾病。
网购“剁手”不是购物成瘾症
老百姓过双十一
buy buy买“剁手不停”
直播间里,抢秒杀。
是购物成瘾症吗?
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身医学科侯副主任医师说不是。只有在购物行为中出现强烈的欲望,购物后出现短暂的快感和兴奋,购买后自责,难以控制,并造成个人痛苦、债务或家庭问题时,才可视为购物成瘾障碍。
大部分人在双十一疯狂购物,主要是因为认同价格,认为自己真的需要这件商品,才会去买。本质上,是用购买,而不是通过购买来满足心理需求。
为了减少类似的“冲动消费”,可以在下单前冷静思考家里是否有足够的库存。真的有必要吗?你确定下次这个价格买不到了?你是为了暂时的缓解还是为了长期的愉悦而购买?或者可以暂时放在购物车里不付款,过几天自然删除。因为必需品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过度的“买买买”可能是一种病
侯说,从业以来,他在门诊遇到的像孙女士这样共病、焦虑的购物成瘾病例并不多。躁狂发作时过度挥霍是常见的,患者情绪高涨,导致过度消费和挥霍。
他有一个病人没有按照医嘱服药。狂躁期,他一天花了150多万,疯狂购物,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透支了信用卡同一天,我买了单身公寓,家电全部换新,买了车,抢着买首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学教授王说,躁狂症的主要表现是情绪高涨,言语行为增多,意志活动增多。大部分躁狂患者都会表现出购物欲望强烈的特点,“这类患者会特别兴奋,他们会觉得自己无比强大,他们出身高贵,他们有的是钱,什么都买得起。”
根据王的分析,在内部,这类患者缺乏关怀,“如果在物质上或心理上缺少太多东西,他会满足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让自己觉得很强大。其实他心里很自卑”。
王说焦虑还会导致不由自主的“买买买”。王介绍:“焦虑是一种不安全感,担心、恐惧,认为自己没有存在感或者不被重视,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爱,或者认为自己需要太多得不到满足的东西,所以变得焦虑。”
“现在很多人都是缺爱,就是物质条件可能挺好,但是觉得孤独,以为自己没被人注意,没被人看,没被人听,没被人用自己的方式关心,所以这是心理上的缺陷和漏洞。”对关心和爱的渴望成为焦虑的核心问题。而人一旦内心感到缺失,往往会通过外在的形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买买买”成了最简单最容易满足自己的方式。在浏览、挑选和与他人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焦虑感被一点点冲淡。但这并不是长期缓解焦虑的有效方法,结果往往是反复的。
王建议:“人还是要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是如何产生的。这个过程需要长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来源:东方网综合天目新闻、宁波晚报、央视。
编辑:艾薇、董俊成
审查: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