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智能存款是什么意思(一则银行公告,引发大家对智能存款的关注,智能存款究竟是什么?)

银行的智能存款动了谁的奶酪?为什么监管剑指基于档案计息的智能存款?



一、前言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私人银行发行的智能存款因为支持按文件计息,提前支取利息损失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更重要的是,由于特殊的产品设计,这款智能存款产品的存款利率非常高,比普通商业银行的5年期银行存款利率高出40%左右,即使是活期存款也是如此。持有到期,可享受最高5.5%的收益。

正是因为“高息”的吸引,这种私人银行的智能存款一度非常火爆。借助京东金融、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流量,大家争相购买,甚至很多人彻夜未眠等待这些产品的发售。

本来这种智能存款,随着监管的整改,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了。然而,近日一则城商行活期智能存款清算的公告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很多人担心自己的存款会不会有问题,问要不要提前支取等问题。

本文借此机会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智能存款?这个产品的设计原理是什么?监管部门为什么要对此进行整治?




二、一则活期智能存款清盘公告引发的热议

近日,某网上城商行发布通知,通知称:“根据人民银行和自律委员会相关要求,停止该行所有活期智能存款产品,2020年5月15日对签约账户进行清算。清算后原签约账户存款为0.42%。”

智能存款是什么意思

这个消息一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公告中所说的智能活期存款是什么,只是普遍理解为存款,以为这家银行的所有存款都要清算,不知道清算是什么意思,于是开始担心自己的存款安全。

有这种担心是人之常情,但可以明确的说,大家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可以放宽心。即使进行清算,也只是活期智能存款,不会涉及其他存款产品。而且即使是活期智能存款,本金还是安全的,只是存款利息会按照活期利率计算。说白了就是利息少。



三、什么是智能存款,其产品设计逻辑是什么?

我们通常会在私人银行发行的智能存款产品的细节中看到这样的描述:

×××产品是某银行针对个人客户推出的创新型现金管理产品。客户每存入一笔本产品,对应的是作为基础资产的银行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

同时,为保证客户资金的灵活性,获取更高收益,产品为客户提供以下两种支取方式:

(1)到期支取:客户持有满五年的,系统自动按照客户存款日的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支付本息;

(1)提前支取:在到期日前,客户可随时提前支取,系统将按照客户存款当日公布的“提前支取收益率”支付本息。

从以上描述,我们知道该产品是一款创新的现金管理产品。从理论上讲,现金管理产品属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范畴。我们只能说它和货币基金一样,具有“准储蓄”的特征。但是这款产品在现金管理类产品前面加了一个属性:创新型,让这款产品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说实话,这个产品到底属于什么类型,谁也说不清。

银行普遍解读创新,这种智能存款本身就是五年期的定期存款产品,如果你持有到期,就和其他存款产品性质一样;通过将定期存款的收益权转让给与银行合作的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可以进行到期前提前支取,保证投资者可以提前拿到存款本金,获得更高的收益。

当然,智能存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凭单据提前支取并计息。这也是这款产品营销的主要特点。智能存款可以提供高利率,就是靠这个特性实现的。




四、智能存款动了谁的奶酪?

私人银行是推出智能存款的鼻祖,这是由私人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决定的。私人银行早期推出的灵活支取的智能存款产品,目前利率普遍高达4.2%左右。一旦它们上市销售,基本上就是第二光了。如果那些熬夜等待的人慢了,那么他们的努力基本上就白费了。

正是因为这种智能存款的“高利率”,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于是人们纷纷购买,资金从传统银行的定期存款转移到私人银行的这种智能存款上,自然引起了这些传统银行的不满,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和担忧。

当然,民营银行推出这种高利率的智能存款确实是无奈之举,也不是为了刻意和其他银行争蛋糕,扰乱市场。

民营银行是互联网银行,全线运营,有无线网点。获取客户的渠道本来就狭窄。再加上私人银行的“私人”标签,如果不依靠高息存款产品,怎么做才能吸引客户的眼球?




五、监管缘何剑指智能存款?
  • 央行并不认可这种智能存款的所谓“创新”。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智能存款的产品设计,会发现其中确实隐藏着重大风险。当客户提前支取且支取相对集中,第三方理财机构承担的资金不足时,银行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 一旦民营银行的高息存款被市场认可,资金就会从传统银行的低息存款转移到民营银行的高息存款。但传统银行为了留住客户,会被迫提高存款利率,造成不公平竞争。
  • 存款大战一触发,负债成本也会转移到资产成本上,从而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显然,这与当前国家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既定策略相违背,这当然是监管所不允许的。
  • 我们之前说过,智能存款的一个非常大的卖点就是“[S2/]提前支取,按档计息”。这本身就不符合标准,违反了《储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提前支取全部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的,按照支取日公布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支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按支取日挂牌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3月,存款新规,明确要求银行和金融机构对智能存款、凭文件提前支取利息等不规范存款的“创新”产品进行整改。
  • 民营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风险很大。民营银行是由民营企业创办并控股的银行。这些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对民营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和干扰。一些控股股东希望银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这显然违反了监管要求。如何处理控股股东与民营银行经营管理的关系;如何在股东利益和银行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民营银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智慧。这也直接决定了私人银行是否安全可靠,发行的产品是否有风险。




  • 六、总结

    事实上,银行的智能存款从去年年底就开始整改了。截至目前,私人银行已基本停售此类活期智能存款。

    在京东金融和支付宝上,我们会看到很多银行发行的专项存款产品,这些存款产品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打擦边球。

    这些产品虽然在产品类型上标注为标准储蓄产品,但是有存款保险条例的严格保障,50万元100%本息赔付。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存款产品都是有底层资产的。所以,很难说是不是存款,保证的本息是否合法合规,能否真正保证。[/s2/]

    所以,在产品本身明确之前,暂时不要轻易购买这些所谓的智能存款或者专项存款,虽然它们的收益确实很高。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