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投诉平台乱象亟待治理(挟“诉”敲诈,部分网络投诉平台成了“网害”)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10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认领》敲诈勒索评论,部分网络投诉平台成“网络伤害”。

作为一种常见的纠纷解决机制,投诉是一种维护市场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制度。但一些企业和群众反映,在中央持续推进“净网”行动的当下,仍有一些网络投诉平台“以支持消费者维权为名敲诈勒索企业”、“以人民投诉威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各种网络投诉平台的乱象。

有的投诉平台直接公布一些未经核实的投诉,有的将多次被投诉的商家评为优质商家,有的选择性曝光有问题的商家并借机牟利,有的投诉平台甚至连“准生证”都没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和商家表达了对一些第三方投诉平台的不满。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少数第三方投诉平台存在消费者敲诈商家、操纵商家“红黑榜”等行为,并涉嫌利用网友投诉向企业勒索钱财,徘徊在正常商业行为和违法行为之间的灰色地带。据部分企业反映,在商业合作中,部分网络投诉平台过分,选择性曝光投诉,胁迫企业在后续商业合作中乖乖就范。

此外,很多网络投诉平台本身也存在信息审核职责不到位、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尤其是用户注册、发布审核、虚假信息问责等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大量匿名虚假投诉信息,甚至诽谤。

事实上,与互联网有害信息、网络“黑嘴”等乱象相比,网络投诉平台存在的问题更加隐蔽,但对网络生态、商业环境,尤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破坏力不可低估。如果管理不当,将严重干扰政府部门的判断能力,破坏营商环境,给企业带来声誉损失,损害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不少企业和消费者呼吁,网络投诉平台乱象亟待治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压实网络投诉平台的主体责任,准确界定其行为边界,切实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内部管理约束;另一方面,期待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行业投诉平台,比如由工商部门和监管机构主导,协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方行业投诉平台,确保投诉的相对公正受理和处置,共同营造一个支持经济有序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网络投诉平台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