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商家吧(饿了么再被曝商家无证“裸奔”,还有网友称“平台帮商家作假”?)

近日,四川眉山市场监管局突击检查网络名人中的外卖店,点了一份炸鸡。现场发现,商家除了在厕所解冻原料、使用过期食品外,只在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上传了营业执照,并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



来源:四川眉山市场监管局

这段视频一经曝光,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不安。“食品安全问题真的不容忽视”“食品卫生堪忧”。

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络外卖用户规模达4.69亿。在每三个人就有一份外卖订单的时代,商家如何在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仍能在外卖平台上在线经营,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饿了么未尽到审查义务后,关联公司已被多次罚款。

根据饿了么常驻标准,商家的开店要求需要满足实体店、经营资质、品类范围三个条件。对于餐饮商户,经营资质包括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符合分类内容)。

饿了么工作人员也向笔者证实,“目前,如果有商家在申请上线饿了么时,必须实名注册。同时要上传有效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并向社会公示。用户可以通过app查询商家执照。”



来源:饿了么?商业版

食品经营许可旨在规范食品经营许可活动,加强食品经营监督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核签发。

当交易场景延伸到线上,平台内商家“两证”审查严格,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应尽的义务和社会责任,直接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挂钩。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对网络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查验许可,或者未履行报告、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等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饿了么商家后台

然而,在此之前,饿了么的关联公司上海拉达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拉达斯”)收到了几张审核缺失的罚单:

2018年1月5日至2018年4月12日,重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接到25起投诉举报,举报多家网络餐厅存在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等问题。经查,这些商家均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部分商家存在超许可范围经营等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最终,重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处以更重的上限处罚,罚款20万元。

此外,据分析,2018年以来,上海拉达及其子公司因未查验部分网络食品经营者的证照,被上海、长沙、三亚、苏州、合肥、青岛等地相关部门罚款5万元至20万元不等。

还有“隐藏的角落”?网友表示平台可以代骗。

不止如此,上述视频曝光后,不少网友留言揭露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隐藏角落”,比如网友“丧斗”说,“你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也没关系,他们(平台)会主动提出帮你假冒外卖平台”;网友“龙田0919”说,平台的“解决办法”是使用他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有网友以“和胡萝北一起戳你西天”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饿了就催一个卫生脏乱的作坊把我家的营业执照骗到网上开店”。



来源:微博网友

对于上述新闻,在更早的新闻报道中也能找到痕迹。

据中安在线报道,在2017年安徽省食品药品“网剑一号”行动突击检查中,一家无证小吃店声称未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但在饿了么平台上发现了疑似伪造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上面明确印有经营者姓名、身份证号、法定代表人、经营场所等信息,甚至还有许可证号、日常监督管理人员、投诉举报电话等。

小吃店负责人说,他联系饿了么平台工作人员时,对方已经要求他提供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但当负责人表示食品经营许可证还没有办下来时,对方表示这并不影响小吃店的网上外卖。

那么,屡罚屡曝光的背后,是否意味着饿了么在审核过程中存在疏漏?作为平台,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高审核的有效性?

对此,上述工作人员发来的回复显示,为了防止不法商家上线,饿了么实行线上线下双重审核制度。一是线上人员通过智能审核系统识别证照真伪,甄别假证;然后派当地营销人员实地查看其经营资质,检查其卫生条件。

此外,饿了么还会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委托第三方以暗访的形式对平台商家的资质进行复检。平台每个月都会向各地市场人员和商家发出要求,对证照合规性进行检查和自查。一旦发现有牌照问题的商家,饿了么就会下线,让其按要求完成整改。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