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应该做什么工作好(如何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珍惜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多次寄语青年。2021年9月,***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培养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养国家战略人才的政策重点放在青年科技人才身上,支持青年人才率先垂范、发挥引领作用。

3月2日,围绕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的“三点希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亚湘,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NPC副院长、院长、教授冯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才研究所副理事长、北京委员、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参观中国教育出版社《两会电子政务实录》。



面试官冯丹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采访对象:袁亚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采访对象: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会员、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董事长。

培养青年人才是未来的基础

记者: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员令,并列出了时间表。年轻人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你怎么想呢?

袁亚湘: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就未来而言,各国科技的竞争主要是在年轻科技人才上。比如我从事的数学学科,就是年轻人的世界。菲尔兹奖是该领域著名的国际奖项,只颁发给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

王: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很多领域都在不断攀登新的高度,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青少年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冯丹:青年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是国家的未来。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大背景下,如何让青年人才住得下、用得上、用得安心、用得放心,如何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是非常需要考虑的问题。

记者:据您了解,目前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什么水平?有什么优缺点?

袁亚湘:在我看来,中国的青年科技人才在国际上是比较优秀的,这也得益于中国教育为他们奠定的坚实基础。中国青年科技人才基础好,现在正赶上好时代,国际交流非常充分。这些都是优势,但也面临很多现实困难。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呼吁更多地关注青年科技人才,尤其是普通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能简单介绍一下世界主要国家青年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储备情况吗?

王:具有良好教育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激烈。发达国家凭借竞争激烈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人才交流合作计划储备和培养了大量潜在的顶尖科技人才,如美国的富布赖特计划、德国的洪堡学者计划、英国的罗兹奖学金计划等。很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拉开青年才俊

记者: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和青年科研人员面临再就业压力、论文指标、住房问题、“帽子”困扰等困难,青年人才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袁亚湘:近年来,我一直在呼吁解决这些问题。现在90%的年轻人毕业参加工作都会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和晋升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很可能会随着职位的晋升而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感觉自己好像被推开了,而不是单纯出于对科学的兴趣去做研究。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年轻人全身心投入,敢想敢做,出“蠢主意”。只有在没有太多外界压力的氛围下,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还是要看科学评价体系的大环境。要真正摆脱只看可量化指标的思维模式,让多元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为青年人才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拥有空释放活力和创造力的自由和欲望。

冯丹:这些困难和压力不仅仅是青年才俊对自己要求高造成的,更是整体环境造成的,需要从安全、安心、事业三个方面综合解决。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想留住青年人才,就要想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何给他们提供住房保障和体面的收入。至少他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可以有“安居”的基础。在评价上,要打破“一尺到底”,实现多元化甚至无框架,真正减压松绑,让青年人才不再热衷于追求短期利益,安心坐冷板凳,做原创性、长期性的创新工作。在“安业”方面,建议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减少竞争经费和资源获取,为真正热爱科学、真正有能力、有意愿的青年人才创造必要条件,让他们不必把更多精力放在资源争夺上。

王:青年人才“安事业”的平台是多元化的。用“一刀切”的统一标准,不仅容易压制平台的积极性,还会导致地区、专业、项目之间的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方法是使评价体系多样化,并鼓励其在创新中不断改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应主要以结果为导向。青年人才,无论是擅长科研、教学还是其他工作,都要纳入评价参考。同时,这种评价也要考虑国际同行对青年人才的认可。评价体系要多元化,支持保障也要多元化。自贸区、高新区、刘闯园区都是很好的平台载体。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并将其与科学研究、教育、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结合起来,鼓励社会各界对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认可和支持。

记者:近几年两会期间,不少科教界代表委员呼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缓解青年人才的过度压力,等等。对此你怎么看?

袁亚湘:要充分考虑青年人才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比如培养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青年人才,一方面要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福利,让他们安心科研。人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就会想到不断提高,勇往直前,这种冲劲会不断激励青年才俊在科研中攀登高峰。另一方面,要遵循青年人才的成长规律,给他们一定的学术自由,顺其自然。如果一味关注某一类、某几类青年人才,不仅会给他们带来压力,鼓励他们,还会错失其他可能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青年人才。

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记者:能分享一下你们单位青年人才工作实践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吗?

年轻人应该做什么工作

冯丹:我们的经验可以用三个“大”来概括:大平台、大团队、大成就。我们学院擅长计算机系统,所以特别强调依托大平台;而云计算海量存储等大型系统的研究需要多人合作,所以我们也强调团队、老老少少要互相帮助,年轻人融入团队,在大项目成果的驱动下,学会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年轻人快速成长。

记者: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包括青年人才在内的广大人才的创新创造力,国家、地方政府、用人单位等各方应如何发挥各自作用?

王:国家层面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战略主动权,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着眼实际,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在地方层面,要落实相关政策和意见,帮助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根据区域平衡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比如缓解青年人才子女上学压力,将西部偏远地区青年人才的工资标准提高到与沿海地区相同甚至更高的水平,等等。在用人单位层面,要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他们组建团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更加关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上学问题。

记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是解决外部因素的办法。青年才俊要想冲锋陷阵,成大事,应该如何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

袁亚湘:[/s2/]一方面,青年才俊的成长取决于外部因素,但无论外部因素是什么,最终还是取决于内部因素。不管环境是好是坏,年轻人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目标,真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年轻一代一定要珍惜,抓住机遇,努力取得好成绩。

(作者:《神州学人》记者惠娟贾赵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