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早高峰地铁上看到一个孕妇穿着写有“孕妇勿推”字样的衣服的视频。
我以为是个很普通的视频,没想到打开评论区,画风大变:
有人问为什么早高峰还挤地铁不买车?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辞职在家跑来跑去?
他们觉得,既然不方便,就不要出来了。
“我最佩服那些挺着大肚子来上班的人。人的一生都是为了尴尬而活。他们就不能停下来休息一年左右吗?”
还有一个高度赞扬的评论,是这样的:
反正她老公是个失败者,不会接受反驳。我姐姐自从怀孕以来已经离开工作六年了。谁让她死了?
言语中,充满了对她的不理解和责备——谁让你这么穷。
这个视频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微博里的一个热帖。
有网友发帖问:“工作多年还买& # 39;蛋糕边缘& # 39;吃,真的这么丢人吗?”
原因是她平时有去蛋糕店的习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有卖蛋糕剩下的边角料,比正常的蛋糕便宜很多。
于是,她买了一袋吃剩的零碎东西后,把图片发到了网上。花14块钱买个大包,很划算。
但结果是,她万万没想到,自己被各种消息围攻。
有人说:“如果我工作了很多年,我会觉得有点凄凉,因为我沾沾自喜于利用这一点。”
还有人说他不认为自己吃蛋糕和吃剩的零碎是一种节约。在袋子里压扁了,味道就不一样了。“我觉得你可以对自己好一点”。
各种消息,甚至一些所谓的关注,都充满了来自“先生们”的注视。
就像地铁里孕妇的视频,他们认为这是掉价,不光彩——如果她三十多岁了还这样生活,她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
但说实话,我真的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因为随便点几个主页进去,这群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
精致的下午茶,和朋友泡温泉,每天在网上名人店打卡。......
他们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误打误撞进入这个世界后有各种不适。
为什么我说我能理解他们?
因为经历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
在那个视频的底部,有这样一条信息:
原来,在我怀孕之前,看到孕妇出门,一个人坐地铁,我觉得有点可惜。后来怀孕了,发现自己也是那样。
一开始我是打车上下班,但是要100多趟。我觉得我最后一天的工作只能赚几块钱,我把所有的辛苦都贡献给了司机。地铁还是便宜的,就两块钱。
我甚至不敢想辞职。我每个月还要还房贷和车贷。分娩前一周,还是每天正常上班?
是
没有经验之前,人们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却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优越条件。
图片:全景视觉
曾经刷过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个博主的海参滤沙。
印象深刻的是评论区的评论。
有人问,海参为什么要吃沙子?答案是海参吃沙子里的有机物。他又问:什么是有机物?
如果你再拒绝,你们都会嘲笑它。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小心翼翼地回答,你们都在嘲笑我吗?我家穷,初中没读完就出去打工了。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有机物。
点开他的主页,里面有他修挖掘机的视频,还配有文案说生活太苦,修不了挖掘机。
当时看完就恍惚了。
因为现实是如此的碎片化,当一个大叔对女儿说“一个月一万块钱,要饭吃”的时候,一个大V说年收入一百万的时候,人还在为温饱挣扎。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网上呆久了,难免会有类似的错觉,觉得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提高了。
但事实是什么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21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9975元,平均每月2497元。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月可支配收入超过2497元,就超过了中国一半的人。
更直观的,还有新浪财经的计算。2018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升至5000元后,纳税人数从1.87亿下降到6400万。
按照当时13亿多人口计算,只有5%的人月收入超过5000元。
这不是一个处处充满世故和世故的社会。世界是不平坦的,到处都是。
你可能会说,这和你在网上看到的不一样。
马东在综艺节目《十三邀》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当今社会,5%的精英拥有95%的话语权。
因为这5%的人说话比较频繁,剩下的95%的人就有一种错觉——月薪一万的人比比皆是。
传播学上也有相应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当一个群体大到有话语权的时候,另一个群体的声音就会降低,直到消失。
现实世界往往在你我的视线之外。
知乎上有个话题:“有哪些我们因为生活的富足而忽略的现象?”
颠覆认知的答案数不胜数。
网友@胡说说她当记者的时候去山里采访一个单亲妈妈。当她到达时,她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拿着一个大碗,里面有方便面。
她的同事说,不能总给孩子这个。母亲回答:“不一定。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孩子早就想吃了。”
还有一个网友@一块巧克力讲了一件事。
有一次,她去小区门口等外卖,正好碰到保洁阿姨,保洁阿姨让她进她的休息室等等。
那是一个小隔断,小到只能放下一张床。她正坐着和阿姨聊天的时候,不小心碰到身后有个湿漉漉的东西。回头一看,是一袋带水的豆腐。
阿姨说,趁热,可以减缓豆腐变质。
这位网友觉得有点不舒服,就回去打开买菜软件查了一下价格。
她说,我还记得很清楚,一块豆腐的价格是1.9元。
前段时间,有一个有争议的新闻。某报记者暗访黑酒店,批评其“又脏又乱”,并使用卫生堪忧、噪音扰民等字眼。
这种黑旅馆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在网上找到一个博主做的揭秘视频,说是揭秘,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它开启了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世界。
穿过狭窄昏暗的走廊,我看到的房间,用博主的话说,又暗又窄又旧。房间很小,只能放一张床,站着会碰到天花板。
床头柜上有一些旧灰尘,枕头已经变黄了。
提供的拖鞋已经不能用了,鞋跟不是断成两截,就是磨光了。
窗户也失去了原来的样子,被老板用纸板包了起来。家里还有电线,皮肤已经脱落,直接露在外面。
整个视频让人觉得很窒息。很多评论说现在还有这样的地方。
很难想象什么样的人会住在这样的黑旅馆里。
可能是那些不得不住在这里的人。他们的身份是病人家属、城市农民工和住不起酒店的人...
正如留言所说:与其暗访黑旅馆的卫生状况,不如暗访客人为什么住在这里。
当有人在网上抱怨“一天650块钱吃饭钱真的不够”“年薪300万,生活拮据”的时候,像这些住黑旅馆的人,从来不说自己过得怎么样。
因为他们有的不知道怎么上网,有的没有设备。在各种虚荣的狂欢中,他们失语了。
所以你看,有时候人和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
当一群人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时,另一群每天为生活奔波的人连解释的时间都没有。
都说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财富也会。只有一个限制是向上的想象,另一个是向下的想象。
如果是这样,谁不想优雅轻松地过完这一生呢?
挤地铁的孕妇也知道要专心养宝宝;买蛋糕边角料的网友也知道,整个蛋糕更好吃。挖掘机工人也知道,初中要专心学习。
但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轻松的资本。
世界是分裂的。有的人出入五星级酒店,用昂贵的奢侈品,有的人每天为了两块钱的豆腐东奔西跑。
图片:全景视觉
不要轻易认为他们的姿态不够优雅,活得不够充实,像看客一样展示自己的生活。
虽然不同的人生经历让彼此很难感同身受。不过,别人自己喝汤吃肉,不撅嘴也是一种善良。
因为,你可能只是比他们幸运。
作者:李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