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南方周末记者金鳌实习生纪尊玉、郭秋林、胡世鑫
编辑|杨
知乎低调上市,高调破发。
相比其他互联网内容平台的IPO,知乎的上市显得低调了许多,没有无数的媒体报道和热搜。因为在纽交所上市,投资者中没有新的热潮。
上市当天股价破发,但引起了一些关注。
美国东部时间3月26日,知乎正式上市,股价开盘即破发,为8.05美元/股,较9.5美元/股的发行价下跌超过15%。当日盘中跌幅一度扩大至28%,最终,知乎上市首日收于8.5美元/股。
知乎上市几天后,其股价仍未超过9.5美元/股的发行价。
除了打破常规,上市是知乎10年来重要的发展里程碑和阶段性发展成果。对于知乎背后的投资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
不过,知乎7570万月活跃用户中的大部分人可能感觉不到这个消息。反而上市激起了用户对知乎商业化过程中诸多不满的集中宣泄。关于知乎上市的文章下面的评论区全是这样的评论:
……
被李开复誉为“太有文化”的知乎创始人周源曾表达过创办知乎的初衷:在充斥着垃圾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稀缺的,系统的、有组织的高质量信息仍然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被有效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个生成、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
但在很多用户看来,现在的知乎早已与当年的初衷渐行渐远。
向公众开放注册,其实是知乎商业化的第一步,因为没有足够大的用户基数,是无法实现平台业务的。
今年春节前后,美国一个使用邀请制的语音社交平台让大洋两岸的用户兴奋不已。邀请制,精英社区,也因此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但这些其实都是10年前知乎玩的。
2010年,知乎上线。邀请模式下,知乎迎来了首批200名用户。周源在后来的采访中说:“他们定义了知乎的规则。”
这200位用户大多是互联网圈的领军人物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如李开复、王兴、、、马等。在知乎上线后的40天里,他们在知乎上创造了8000个问题,20000个答案。
但精英主义明显违背了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性,更不符合知乎作为互联网商业公司所追求的规模最大化。
2013年,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的时间,注册用户从40万迅速增长到400万。据知乎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知乎共有4310万内容创作者,2020年第四季度月均用户达到7570万。
从用户构成来看,招股书显示,知乎男性用户占比56.9%;并且一线城市用户占比52.6%,二线城市用户占比21%;从年龄来看,78.7%的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下。2018年5月,周源宣布将知乎转型为“包容性内容平台”时透露,知乎二三线城市用户数量增长迅速,年轻用户占比不断提升。
00后知乎用户姬叔记得,大概是2017年上半年,知乎上成立了一个00后组织,引爆了一大批00后知乎大V,比如石子仪。姬叔在QQ上创建了一个“知乎00后交流群”,他说是“为了维护自己在知乎的个人账号,把知乎上的00后组合成一个紧密的圈子。”这个交流群里年龄最小的群友是2006年出生的,是初二学生。
出生于2002年,目前大一的郭佳佳(化名)真的觉得知乎的很多用户应该是她的同龄人。“我身边很多朋友都会说,‘不知道就去搜知乎’。”
年轻用户的比例从聚集行业专家,精英大大增加。作为一个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知乎上的问答内容肯定会发生变化。对于原本被“精英”、“技术”、“行业干货”等标签吸引的知乎用户来说,这显然具有“实力说服”的效果,这种失望离开的“原住民用户”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推荐页面的话题都比较热门,每3-5篇文章就插一个广告。
下沉是互联网平台的宿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扩大用户群并不是知乎作为商业内容平台的原罪。
姬叔2016年开始用知乎,也觉得知乎真的“越来越水了”。他所属的00后群体只是被认为让知乎“水”的群体之一,他也经常受到一些知乎网友的攻击。他在知乎的回答经常收到这样的评论:为什么中学生和小学生在知乎回答问题?“这种对我们评论的轻视和漠视,我看到一条就删一条。”姬叔说。
他认为,每个群体都有自由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权利,不应该局限于“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看到00后有时会问的问题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但我们确实有提问的需求。老年人也是如此。他们的需求有时可能与年轻群体的需求相同。他们缺乏对其他群体的理解,其他群体也缺乏对他们的理解。他们也想突破自己的圈子。他们最初的问题可能很冒昧,但如果有人回答,那不是很好吗?”
作为知乎的活跃“老用户”,姬叔觉得现阶段知乎的内容并没有很多用户说的那么不堪。“对于有一定识别、搜索能力和忽略垃圾信息能力的用户,知乎还有其他app无法提供的内容储备。”
郭佳佳认为,越来越多不同层次用户的加入,也可以提供多种看待问题的视角,产生观点的碰撞。“不同年龄、身份、学历、职业的人加入进来,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从而加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
如果说由于用户下沉导致平台内容质量下降,使得早期知乎用户选择少用或不用,那么知乎在商业变现上的激进部署,则大大降低了几乎所有用户的体验。
作为一个商业平台,知乎的盈利实现并不亮眼。虽然亏损有所收窄,但仍未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2020年,知乎营收13.5亿元,同比增长110.2%;净亏损5.2亿元,去年同期为10亿元。
知乎从2016年开始探索商业变现。招股书显示,目前知乎的变现方式主要有:
南都记者实际发现,在知乎的信息流列表中,每3-5个用户问答,就会插入一个广告,广告的格式和正常问答的帖子几乎一模一样,很容易进去晚。
除了密集的品牌广告,知乎也在大力推广其付费会员。在信息流中,可以频繁看到“为你推荐”的内容。这些问题通常比较热门,点击后出现的第一个答案,通常后半部分会折叠,显示“最低0.3元/天开放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也许是为了提高点击率,这类推广内容的问题比较流行。以记者随机看到的两个“选盐内容”为例。他们的问题是:“有些男生可以恶心到什么程度?”“健身房男女关系混乱吗?”
这些问题离“干货”和“知识”还很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知乎对实现这一点的迫切。
知乎在努力实现,但似乎并不能帮助其内容创作者实现。
10年来,知乎经历了几次大V离职。
第一次是2017年竞争对手“挖人”。头条的启蒙空问答一口气挖走了知乎上百家大V,知乎的大V“魔鬼老爹”公开表示,“而且它给钱,年收入比普通白领还高。签了之后就不能再发知乎了,相当于排他性协议。”
当时,知乎CMO肖恩的回应被外界解读为知乎对内容创作者的傲慢。聊天截图显示,肖恩说:“太好了,快让他走吧。他以为中国有300个作家?”
第二次,2018年,部分知乎大V因寻求私信广告变现被知乎封杀,但主动上微博等平台。当时有内容制作人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大V离职一事时表示,“知乎官方自己追求商业化,却不给用户(主要是知乎大V)任何商业化的机会,严格控制其商业行为。”
然而,带走大V的大五空问答在知乎工作失败,于今年2月3日停止运营,关闭服务。随着启蒙空问答等平台的逐渐没落,一些曾经离开知乎的大V也选择了回归知乎。
知乎关于“如何看待吴空问答app宣布下线”的问题,很多回答都来自当年被挖走的300个V。第二次跑路的两个“领头”大V兔张嘉玮还在知乎积极回答问题。
“内容创作者很难通过知乎变现。”姬叔表示,他主要回答与00后/青年群体相关的问题。目前知乎有1000多名关注者,回答得到了6000多人的赞同。
“我尝试过通过知乎变现,但觉得不值得,收益也不多。知乎有一些品牌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广告问题。我们将受邀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回答点赞数靠前,可以从知乎获得一些流量。流量确实会给,但是没有物质奖励,偶尔会有勋章,枕头之类的,不是人民币。”姬叔说。
因为难以获得收入,他表示,目前,知乎只能作为一个引流平台和工具。但是即使引流,效果也不是很好。他说他以前也花钱推广自己的内容,但是效果微乎其微。“我试过一次知乎的‘超批’功能,就是花钱让我的帖子获得更多曝光,每次10块钱,但最后发现给我的只有577个浏览量,没有赞也没有评论。”
3月初,李开复在知乎上回答了“如何看待知乎更新赴美上市申请并公布2021年3月19日IPO价格区间时披露的信息”的问题。作为知乎的天使投资人,他在回复中透露了第一次见到周元时的印象。
知乎创始人周源。
他写道,“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真的是一个文艺青年,有着浓浓的学者气质。聊了聊,觉得他们很理想。当时的互联网市场环境,百家争鸣,各种游戏的娱乐社区特别火爆,玩法也特别野蛮。要评价一个相对想沉淀优质内容的平台,其实我们觉得有风险,也有点担心他们太有文化。”
从智虎对一些公共事件的反应,或许可以看出一些文人的性格。就2016年而言,魏则西事件首先在知乎引爆;今年年初至今,知乎“拆台”指出,拼多多在知乎的不当言论确实是拼多多官方所为。1月4日,“拼多多23岁员工半夜下班后猝死”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后,有网友爆料称,拼多多曾利用知乎官方账号发布“社会底层人士用生命换来金钱”的言论。品多多回复称相关言论为谣言,但知乎很快回应称“品多多”是知乎注册用户,身份真实无误,知乎有严格的身份认证流程和机制,并给出了该帖子的具体发布和删除时间。
然而,当我们打开今天的知乎,却几乎看不到创始人的文人气质所起到的作用。
事实上,周源并非不知道一个社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的问题。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公开表示:“群体博客或社群在很小的时候的价值,往往在规模化之后很难实现...如何让优质UGC内容规模化成长,一直是个难题。当我们在做N3的时候,它也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当你把它扩大到1000倍、10000倍的时候,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内容质量会严重下降)。”
N3是周源创办知乎之前,在内容平台上的一次探索实验。是一个群发博客,但是由于没有想清楚“人多了以后网站的内容质量如何保证,如何让信息有效流动”这个问题,项目最终被叫停。
显然,今天的周源已经不能因为网站内容的质量而暂停对知乎的发展,他更担心的是,如果变现不够快,可能会导致知乎停滞不前。
为了跟上视频的流行,知乎开始大力发展视频内容巩固流量。打开知乎页面,推荐栏弹出的第一项大部分时间都是视频。
各大内容平台,不管有没有视频基因,现阶段都在全力发展视频内容。然而,知乎的短视频策略引起了部分用户的不满。
知乎站里有个问题:如何看待知乎推荐页面上的视频越来越多?
这个问题收到了97个回答,10个好评的回答,都是对知乎推广视频的不满。在其中一个回答中,直接贴出了屏蔽推荐页面视频的代码。其余大部分回答认为知乎上的视频不符合大众文字回答对社区的定位,认为知乎上的视频大多粗制滥造,信息密度不高。
也许00后用户的观点可以稍微缓解周源的担忧。
在采访的最后,姬叔补充了他对知乎平台的感受。“我们还是要骂知乎,但是对于知乎里的深度用户来说,我们对知乎的认同感已经建立起来了。或许在现在的环境下,知乎已经尽力了,能给出80分的答卷。未来我们可能不再频繁使用知乎,但我们对它的评价不会低于10年前人们对人人网的评价,我们仍然会认为这个平台是我们学习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