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后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可能很多家长都想过这个问题,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有体面的、待遇好的工作,但是当我们问孩子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很多孩子会很迷茫,说:“我不知道。”
是的,孩子不知道。
当一个孩子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的时候,其实他的人生是没有目标的,而大多数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小就有方向,有目标呢?
首先,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职业观
英国一份心理学研究报告称:6-15岁是儿童职业启蒙的黄金期。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经历,孩子会突然对自己的工作场所非常好奇,想看看父母在哪里工作,怎么工作。这个时候其实是孩子的职业敏感期。
如果家长能在关键时期树立孩子的职业观,那么孩子在未来寻找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时就不会走太多的弯路;直到中年,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爱默生说,“当一个人知道他的目标要去哪里,世界就会给他让路。”
有目标的孩子不会陷入不断的迷茫,反而会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去追求更多。
二、如何帮助孩子启蒙职业观?
首先,观察孩子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要习惯观察孩子的行为。只有了解孩子的兴趣,才能给孩子有针对性的帮助。
平时要多陪陪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起参加活动,在互动中观察孩子的行为,你会逐渐了解孩子的兴趣。
和孩子聊聊为什么喜欢这些活动,探讨兴趣背后反映的职业方向,从而给予指导,帮助孩子了解相关专业。
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有职业的概念,在认知不断扩大的同时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其次,扩大孩子的认知范围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为第一”,但是三百六十行是什么呢?孩子接触的圈子很窄,可能只知道父母是干什么的,警察是干什么的,医生是干什么的。在这个圈子之外,他们对其他工作的了解更少。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或书籍帮助孩子了解更多关于工作的知识。
在这里,我推荐家长给孩子看看《未来的工作》这本书。
这是一本图画书,介绍了未来涉及的16种工作类型。可以帮助孩子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对生物、地理、计算机有更丰富的认识,开阔科学视野。
书中的每一份工作都会先介绍这份工作的工作内容、场景和主要工具,然后从物理、地理、生物等方面介绍未来从事这份工作的必要性,从而引出生态危机的问题,最后讲述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
每份工作结束后,都会附上这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从而引导孩子为某项所需技能而努力学习。
比如在《未来艺术家的工作》中,作者通过一个竞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家把土豆和大豆做成“肉”;一位科学家用纳米技术修复了被污染损坏的古代大理石雕像;经过多年对变色龙的研究,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隐形斗篷”。
并告诉读者,这份工作需要打破僵化思维的理念、同理心、丰富的想象力、审美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绘本通过精美的插图和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16种工作,并带孩子们踏上了通往未来的发现之旅。
世界正在改变。也许目前看这些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不寻常的,但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工作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培养孩子呢?
只有从终点开始,事情才能做好,才能让孩子现在就开始有方向,有目标。那么他们现在走的路就是通往未来目的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