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文|铅笔道,作者韩希言
投资人和创业者完全盯上了孩子口中的生意。
近日,婴儿食品电路的“秋田曼曼”和“沃小雅”在同一天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分别为1000万美元和1亿人民币。这也是他们今年第二次获得融资,上一轮股东继续下注。
据铅笔道不完全统计,今年的婴粮赛道已经发生了十余起融资事件,有的项目甚至一年三轮。这些项目融资的背后,有真格、顺为、梅花、天图、黑蚂蚁、刘清等知名投资机构的不断押注。
“时机成熟了。”以前觉得这个赛道太传统、太小,好像没有新机会的投资人,发现“拐点”已经到来。消费群体的变化,加上国货的助推,给婴儿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婴儿食品也不例外。到2020年,中国14岁以下人口已经达到2.48亿。根据投资预测,婴儿食品蕴含着超过2000亿元的想象空间空。
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企业家和投资者。一位投资者告诉Pencil,2021年,她的组织谈论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婴儿食品项目;据媒体报道,某婴儿食品品牌在B轮融资时,资方给出的估值是A轮的5倍。
有创业者此前告诉Pencil,有投资机构每天至少收到两个BP的婴儿食品项目,今年他的朋友圈里有几十个创业者准备进入这个赛道。
看来,婴儿食品将成为消费企业的下一个激烈竞争战场。在这个蓝海市场,你能跑出一个真正的大品牌吗?我们拭目以待。
专注于儿童的“嘴”生意
婴儿食品赛道又掀起了一波融资潮。
12月6日,“秋田曼曼”和“沃小雅”再次正式宣布融资,这是他们今年第二次获得融资,上一轮股东继续下注。
在他们之前,刚刚拿到融资的是菜哥乐、多毛毛、玉麦、牛牛...据铅笔道不完全统计,今年的婴粮赛道已经发生了十余起融资事件,有的项目甚至一年拿到三次融资。在这些项目的背后,真格、顺为、梅花、天图、黑蚂蚁、刘清等知名投资机构早已进入市场。
据铅笔道观察,与2021年前“闷声发大财”的从业者不同,现在的婴儿食品赛道已经完全浮出水面,行业真正迎来了爆发期。
据华映资本估算,2023年儿童零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0亿元。从增速来看,未来五年儿童零食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3.7%,高于未来五年休闲零食7.8%的增速。再加上500亿的辅食市场,婴儿食品蕴含着超过2000亿元的想象空间空。
在充满想象力的市场空中,大量的投资人和创业者盯上了孩子们口中的生意。据媒体披露,某婴儿食品品牌在B轮融资时,资方给出的估值是A轮的5倍。一位投资者告诉Pencil,2021年,她的组织谈论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婴儿食品项目。
机会在哪里,钱在哪里,创业者就在哪里。相比母婴品类的其他细分市场,婴幼儿食品行业以高增长率和巨大的规模吸引了众多竞争对手。
“现在同行太多了。”一位相关从业者早前告诉铅笔道,他的朋友圈里有几十个创业者准备今年进入这个赛道。
据他了解,一些投资机构每天至少收到两个婴儿食品项目的BP。“现在很多人都瞄准了这条赛道。无论是营养米粉、麦片还是婴儿米饭,都是他们在寻找的方向,还有儿童早餐的项目。”
“除了高兴,还是有些害怕。”按照这位从业者的说法,“怕”的点在于,进入这个行业的不仅有企业家,还有国内外食品行业的领导品牌如嘉宝、小屁、亨氏、爷爷的农场,以及国内品牌如方广、伊威、河霍罗等。,以及大众消费品领域的巨头们也在积极行动,他们开始在婴儿食品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相对于整个零食或食品领域,婴儿食品的毛利率相对较高,人群特殊,品牌忠诚度较高。所以新零售企业或者平台都想涉足婴儿食品行业。
2020年12月,蒙牛成为“中国奶酪第一股”的控股股东,儿童奶酪棒是后者的主打产品。2020年年中,“零食三巨头”几乎同时进入市场。良品铺子推出“好零食神仙”,三只松鼠推出“小鹿蓝蓝”,百草味推出“同安儿童”。三巨头来到儿童食品领域,继续“相爱相杀”。
天眼App数据显示,全国婴幼儿食品相关企业超270万家,2020年新注册企业增速将达到9.43%。看来,婴儿食品将成为消费企业的下一个激烈竞争战场。
关键是人的变化
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婴儿食品也不例外。
但其实在几年前,大家还是觉得这个赛道太传统,太小了,好像没有新的机会。婴幼儿辅食品牌“米小鸭”创始人肖波第一次接触投资机构时,向投资人描述市场有多大空,对方根本不相信。
这话没错,但投资者也有自己的判断依据。
投资“秋田曼曼”的刘清资本运营合伙人张贝妮说,“去年儿童零辅食还是水下项目。”
其实从2015年开始,她就一直在看母婴消费升级的相关项目。但张贝妮发现,当时婴幼儿食品市场大部分由国外品牌主导,海淘、代购发达,用户对国外食品品牌的安全性更有信心,国产新品牌很难拓展土壤。这个领域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拐点出现在2020年下半年。张贝妮认为,随着新的消费热潮,母婴的赛道正在从过去五年的教育红利转向产品红利。而且这个时间点也符合崇尚国货的用户心理,国内有大量空白电产品。
具体来说,细分赛道上,奶粉市场竞争激烈,逼近红海市场,但婴儿食品领域仍有较大增长空。这也是刘清资本选择投资《满秋田》的逻辑之一。
真正给婴儿食品行业带来变化的,无疑是消费群体的变化。曾经的孩子,90后已经开始为人父母。在新一代父母看来,婴儿食品的分量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这部分消费者普遍学历较高,消费意识较强,育儿观念较为科学。
张贝妮介绍,相比奶粉,如何让中国宝宝吃得健康营养,是一件非常长远的事情。“按照传统,婴儿从6个月开始添加米粉,从8个月开始吃米糊。从8个月开始,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逐渐给宝宝添加五谷杂粮,训练他的咀嚼能力,然后逐渐添加蔬菜、肉类、海鲜、鸡蛋等。”
但“秋田满满”创始人易发现,“一个事实是,很多宝爸,包括婴儿食品品牌的创始人,都不确定1~3岁、3~6岁、6~9岁等不同年龄段的宝宝适合或喜欢吃什么。”
此外,随着社交平台、社区、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这一代家长更愿意信任KOL网络名人和评测机构的专家,更容易被安利种植。为了解决专业问题,很多马宝宝爸求助于各种网络大神,让“婴儿辅食”成为小红本母婴行业长期的流量词和热搜词。去年小红书母婴行业热搜词top20中,婴儿辅食率超过70%。
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决定了这一代90后父母更愿意为孩子的食物花钱,他们也有自己这一代人的花钱观念。“很多90后不会做饭,只好买包装好的食品,不买自制的,也不想给宝宝做自制的零辅食。”米潇雅创始人肖波说。
对于新生代的主力消费者来说,他们的需求是购买细分品类、高品质、有一定功能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相对省时省力,不需要自己动手制作。
随着行业潜力的逐渐实现,很多从业者率先享受到了市场增长带来的红利。据肖波预测,2020年米潇雅的收入将比上一年增长近300%。
“沃小雅”从2020年开始正式运营,品牌已经积累了百万用户。品牌正式运营五个月后,月销售额会达到几千万。《宝贝吃醋》2020年全网月销售额已近亿元,比2019年增长30多倍。还有“秋田曼曼”,今年11月销量也过亿,今年月均出货量超过120w件。
为新品牌寻找机会
投资者和企业家对婴儿食品的未来充满信心。目前婴幼儿食品市场远未饱和,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市场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空。
“中国的土壤非常有利于国产新品牌的诞生和成长。”张贝妮认为,随着新一代母婴消费者对国货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国内创业者打造产品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而这个蓝海市场,我认为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市场回暖后,婴儿食品赛道进入快速发展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作为食品细分领域,安全质量问题首当其冲考验入驻企业的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水平。随着进入赛道的品牌越来越多,质量参差不齐。有从业者发现,很多新兴消费品品牌几乎都是采用轻资产的代工模式,很多品牌都打着“婴幼儿”的旗号。事实上,很多产品都没有婴幼儿食品生产资质。
这种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行业标准的缺失。与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监管不同,零辅食行业在生产、质量、工艺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完善。
另一方面是从业者急于求成造成的。监管部门的一份通知也道出了这些品牌的心声。“当事人为了增加产品被搜索的概率,增加产品销量,在产品名称中添加了搜索关键词‘婴幼儿’,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产品是婴幼儿辅食。”
“婴幼儿辅食已经成为新的赛道,但一些入局企业投机性很强,出现各种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业内人士表示,委托代工模式虽然可以节省高额的建厂投资,加速企业扩张,但对供应链管理要求更高。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主机厂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生产和检验过程操作不当等。,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食品企业的生存基础就会动摇。”
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行业格局瞬息万变。任何一个企业想要长盛不衰,都必须向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安全和质量是消费者在选择零辅食产品时永远不变的基本准则。除了产品质量问题,还有品牌竞争力低、产品同质化、部分地区价格战、品类拓展困难等问题。
事实上,婴儿食品市场正在以产品研发能力、品牌建设能力、渠道营销能力和供应链能力等综合实力进行最后阶段的竞争。R&D,品质提升和产品高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婴儿用品来说,培养消费者信任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如何操作?在小黄象创始人王毅看来,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机会,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为中国制造,解决最让人头疼的痛点。“谁能更了解当代中国的年轻父母,更注重细分需求和创新,用优秀的产品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真正的痛点和焦虑,平衡营养、健康、美食和乐趣,谁的胜算更大。”
目前,虽然儿童零辅食市场增长迅速,但总体来看,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期,高峰远未到来。中国的婴儿食品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未来有无限可能。
从业者认为,这里可以出现真正的大品牌,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