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华强北大街,商户和顾客正在户外交易。(新华社/图)
“华强北打个喷嚏,就能让全国电子产品市场感冒。”
这句曾经在华强北流传的话,形象地说明了它曾经的辉煌。被称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强北,位于深圳市中心福田区。
狭义的华强北是指从深南路开始,到李鸿路结束的这一段华强北路及其两侧。广义的华强北地区南北长约930米,东西宽1560米,面积约1.45平方公里,是近200个足球场的大小。
40年来,华强北经历了从工业区到电子交易市场,再到高科技孵化区的转变。同洲电子、汉族激光、腾讯、神舟电脑等企业都是从华强北走出去的。
继现代电子产品之后,华强北现在面临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以军火库命名
强北这个名字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原电子工业部、兵器部、广东省电子局等单位在上步工业区兴办了一批电子工业企业。
当时的华强路只是工业区的一条路,以一家搬到深圳的兵工厂华强公司命名。在城市规划中,华强公司附近的一条路被命名为华强路。
当时华强北所在的上步工业区,从一开始就以生产电子、通讯、电器产品为主,以“三来一补”加工业为主。
1986年,为整合分散的小型电子企业,实现市场化运作,深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和电子工业部协商决定,以省市所属电子企业和其他部门所属电子企业为基础,组建深圳电子集团公司。
两年后,深圳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赛格电子集团,并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向海内外销售电子元器件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由来自深圳和内地的160多家厂商和10家港商以自销和联销的形式经营,从而形成了华强北的雏形。
十年房租涨了十倍。
上世纪90年代末,深圳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上步工业区地价大幅上涨,众多工业企业陆续外迁。
同时,电子市场对周边相关配套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华强北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酒店、商场、银行、房地产、餐饮等服务业分支机构喷薄而出,华强北已成为综合性城市商圈。
1995年,深圳国际电子城专业市场正式开业,万商电器城和大百汇商业城于1997年开业,深圳华强电子世界于1998年开业,嘉禾电子市场于1999年开业...华强北逐渐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批发和零售中心。
随着深圳从“三来一补”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当时的DVD、数码相机、MP3等高科技电子产品成为热销产品。入世后,华强北的影响力一度延伸到国外,连印度的电脑城都卖“华强北的产品”。
在华强北,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各种零配件,你都能找到你想要的所有电子产品和元器件。新华社报道,“在美国运气好的话,maker要花三个月才能找到各种电子元件。在华强北,最快也只要一天。”
2000年左右,在华强北,一个保险柜,一个计算器,一本记账本,一部手机,就能开门做生意。背靠华强北丰富的电子元器件配套资源,客户上门时,商家只需向客户确认元器件清单,然后调货,完成业务。
当时,华强北也是国内知名的手机“水货”市场,这里出售大量山寨机和翻新机——加上电池、外壳和一些定制的零部件,几周甚至几天就能生产出一部手机。
证券时报报道,华强北一位店主回忆,在华强北生意最红火的日子里,一个月至少能赚40到50万元。2004年到2008年,月入百万是常事。
暴利之下,商铺、电子公司、数十万电子从业者蜂拥而入。据《深圳商报》2005年的报道,1998年底在华强北注册的商家只有5019家,2005年已经过万。
随着水涨船高,华强北的摊位也开始火爆起来,租金10年涨了近10倍。在2005年的内地,1500元/平方米是买房的价格,但在华强北,只有一个月的租金,部分商铺的租金高达2500元/平方米。
当时一个电器经营者在华强北搬了三个多月,最后高价租了一个5平米的商铺。店铺拿到手的时候已经转让了四手,租金也逐渐提高。最后转租也收了15万的转让费。
2007年,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发布,该指数由一个综合指数和四个板块指数组成,是反映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产品交易综合变化的重要经济指数。
2008年,华强北被中国电子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电子第一街”,一度被视为中国电子行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它从曾经的厂区变成电子交易的“中国第一街”,得益于踩准了深圳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风口。强北是深圳的缩影,深圳是全国的“华强北”。
告别“山寨机”
2013年,由于地铁施工,华强北路(李鸿路-深南路)开始封闭,参观人数锐减。
主干道的封闭施工,加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线下门店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山寨机市场萎缩,利润下降。在这些因素下,华强北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
据证券时报报道,2016年赛格广场一楼800多个商铺,仅500多个商铺出租,空商铺率高达37%。
福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冯向阳曾公开表示,从2011年到2012年底,华强北的人流量下降了10%,总营业额也下降了20%到30%。在被疏散的柜台中,有很多处理手机、山寨手机和配件的小柜台。
地铁开通的2017年,华强北也重新开放了新街,但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强北商会会长黄曾公开表示,华强北是著名的复印机中心。随着智能机的技术进步,模仿者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假成本太高,华强北的打假机比较少。
2020年6月20日,在华强北某商场,南方周末记者看到许多红底黄字的横幅:“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消费者权益”“严厉打击销售侵犯他人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产品”。
如今,为了应对空店铺的压力,一些商场开始寻求向商业转型,引入美妆、服装等其他行业。
2020年夏天,南方周末记者在朋友圈看到华强北一个商人在卖化妆品。他说,手机生意不好。“我以前是做日系手机的,现在也做化妆品。发个报价,看看有没有需求。”
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配套政策帮助华强北转型。
2017年,福田区政府发布《华强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全面实施“1222”战略举措:三年内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十大工程”,打造20万平方米以上/[/k0]创新产业,打造20家以上创客/[/k0]
2018年,福田区政府陆续出台多项产业扶持政策,从企业资本、人才引进、空扶持等方面给予华强北区产业转型发展政策支持。
2020年6月,南方周末记者多次探访华强北。这里的人还是很多的,拉货的大车也是络绎不绝。高峰时段,深南中路与华强南路交叉口,绿灯亮起后,路过的人忙得像沙丁鱼一样。
南方周末记者景一步南方周末实习生黄欣然